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取精方式对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助孕患者临床妊娠及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因男性因素行ICSI助孕的患者临床资料,共3096个周期。少弱畸形症患者采用射精方式取精,记为射精组(n=2558);无精子症患者采用手术方法取精(PESA/TESA/mirco-TESE),记为手术取精组(n=538)。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促排卵情况、胚胎培养情况,观察两组鲜胚移植患者临床妊娠结局及围产结局指标的变化。结果经过线性/logistic回归调整混杂因素后,手术取精组相对于射精组的优质胚胎数[MD(95% CI)=0.412(0.153~0.670),P=0.002]及囊胚形成数[MD(95% CI)=0.265(0.035~0.494),P=0.024]明显升高,正常受精(双原核)数及可利用胚胎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鲜胚移植后患者的胚胎种植率[aOR(95% CI)=1.311(1.010~1.701),P=0.042]及临床妊娠率[aOR(95% CI)=1.307(1.007~1.697),P=0.044]明显升高;组间活产率、多胎率、流产率、单胎早产率、单胎足月新生儿体质量及性别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精子症患者通过手术取精可获得与常规ICSI相当的活产率,并不会增加流产、胎儿畸形、单胎早产、足月低体质量儿等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水平对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VF/ICSI)早期妊娠丢失及累积妊娠结局的影响,AMH是否可以作为评价卵母细胞质量的指标。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ICSI助孕首次取卵周期的3701例女性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按年龄分为高龄组(≥35岁)和低龄组(<35岁),参考博洛尼亚和波塞冬标准,按AMH水平分为3组,低AMH组(AMH≤1 μg/L)、中低AMH组(1 μg/L<AMH<2 μg/L)和正常AMH组(2 μg/L≤AMH<6 μg/L)。比较各组女性的一般资料及临床数据,探讨各组间早期妊娠丢失、累积妊娠率、累积活产率的差异。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以正常AMH组为参照组,控制混杂因素(年龄、不孕原因、刺激方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内膜厚度、基础卵泡刺激素水平),分析AMH水平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无论低龄或是高龄患者,不同AMH水平间每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早期妊娠丢失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龄患者中,低AMH组、中低AMH组和正常AMH组累积妊娠率分别为61.9%(211/341)、66.0%(319/483)、69.3%(1219/1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累积活产率分别为50.1%(171/341)、57.8%(279/483)、57.1%(1005/1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二元逻辑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低龄患者中低AMH组累积妊娠率、累积活产率均低于正常AMH组(OR=0.617,95% CI=0.460~0.829,P=0.001;OR=0.660,95% CI=0.496~0.878,P=0.004);中低AMH组累积妊娠率、累积活产率低于正常AMH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组中AMH水平不同的3组间累积妊娠率、累积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行IVF/ICSI助孕女性首次取卵周期中,AMH水平与早期妊娠丢失的发生率无关。在低龄女性中,AMH水平是影响累积妊娠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AMH≤1 μg/L的女性助孕结局明显降低。在高龄女性中,AMH水平与累积妊娠结局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AMH水平可能不是卵母细胞质量的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