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将单孔腹腔镜联合ERCP应用于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全年的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患者33例,对所有患者实施单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同时在ERCP联合EST胆总管结石移除术;或者选择ERCP联合ENBD和EPBD进行处理。患者未出现发热、腹部疼痛症状,且血淀粉酶水平恢复正常。结果: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ERCP手术成功率达93.94%,结石清除率为100%。对于LC手术中仅1例因Mirizzi综合征取消LC单孔,转为多孔LC。结论:单孔LC与ERCP的结合在处理胆囊结石并存胆管结石效率良好,这种方法侵入性小、康复迅速、患者痛苦轻微,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比常规3孔或4孔胆囊更微创,更美观,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腹膜后原发性间叶组织来源肿瘤方面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2023年1月至2024年间50名因腹膜后原发性肿瘤入院的患者进行了详细的医疗记录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完成了CT和MRI检测,视病理组织活检结果为诊断基准。评估这两种成像技术在鉴别腹膜后间叶组织来源恶性肿瘤方面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并深入探讨了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CT和MRI在诊断恶性腹膜后间叶组织来源肿瘤方面并无显著差异(P>0.05)。在确定腹膜后原发性间叶组织来源肿瘤性质的过程中,CT扫描和MRI检查的结果与病理活检诊断显示出极高的符合率。结论:对于腹膜后原发性间叶组织来源肿瘤,CT和MRI均展现出相当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错配修复蛋白缺陷(dMMR)与NTRK基因融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2015—2019年诊断为结直肠癌的组织蜡块830例,分别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830例甲醛固定石蜡包埋(FFPE)肿瘤组织中错配修复蛋白表达情况以及NTRK1/2/3基因断裂情况。比较dMMR型和错配修复蛋白无缺陷(pMMR)结直肠癌中NTRK1/2/3基因融合的发生率,进一步运用FFPE样本进行RNA Seq二代测序检测,分析融合伴侣和融合方式。结果830例原发性结直肠癌FFPE样本均成功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FISH检测。dMMR病例82例(9.88%),pMMR病例748例(90.12%)。其中MLH1蛋白缺失比例为9.04%(75/830),PMS2蛋白缺失比例为9.04%(75/830),MSH2蛋白缺失比例为2.53%(21/830),MSH6蛋白缺失比例为4.10%(34/830),MLH1和PMS2共缺失比例为8.67%(72/830),MSH2和MSH6共缺失比例为2.17%(18/830)。伴有dMMR肿瘤与pMMR肿瘤相比较,在发生部位、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N分期及NTRK基因融合的发生频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2例dMMR的病例中共检测到6例(7.32%)携带NTRK基因融合;而在748例pMMR的病例中共检测到7例(0.94%)携带NTRK基因融合。二代测序进一步证实13例FISH检测阳性的病例均为携带了NTRK基因融合,NTRK基因融合阳性组仅在分化程度上与融合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结直肠癌中,携带dMMR的肿瘤其NTRK基因融合的比例远高于pMMR的肿瘤。
简介:摘要ALK易位相关性肾细胞癌(ALK-RCC)是肾细胞癌(RCC)的一种罕见亚型。在2016版WHO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中被列为暂定亚型。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ALK-HOOK1易位相关性肾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荧光原位杂交和二代基因测序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进一步探究具有该类特征性改变的肿瘤临床病理特征。
简介:摘要江苏省病理质控中心提供经规范化组织处理的CD30质控片,制定双盲评价规则,邀请多名病理专家(≥3名)对参评的江苏省内150家单位的CD3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切片进行评估,确认CD30临床检测能力是否合格。对不合格的方案进行原因分析并给出改进建议。最终CD30染色不合格率为6%(9/148),染色不良率达31%(46/148);不同克隆号及不同平台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平台的原配方案和自建方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配方案的合格率为100%。室间质评活动对CD30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方案的优化(包括一抗克隆、抗原修复和检测体系选择等)是非常必要的,CD30检测不推荐跨平台使用,各平台间的差异与未采用原配方案或采用自建方案时没有进行性能验证有关。采用扁桃体组织作为对照,可以帮助参评实验室发现CD30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完善检测流程,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达到持续改进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靶向穿刺与靶向联合系统穿刺对多参数磁共振(mpMRI)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PI-RADS)评分4~5分患者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378例前列腺PI-RADS评分为4~5分且接受前列腺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9(64,75)岁,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9.5(6.7,16.3) ng/ml,中位前列腺体积34.1(23.5,48.4) ml。PI-RADS评分4分240例,5分138例。所有患者均行经会阴前列腺穿刺,在mpMRI/经直肠超声融合图像引导下,先行2针靶向穿刺,再行12针系统穿刺。评估穿刺病理及穿刺阳性的Gleason评分,通过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穿刺方式前列腺癌和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sPCa)的检出情况。结果378例中290例阳性,88例阴性。靶向穿刺平均2.4针/例,系统穿刺平均12.0针/例,靶向穿刺与系统穿刺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3.3%(277/378)与68.3%(258/378),P=0.129],对CsPCa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8%(211/378)与49.7%(188/378),P=0.094],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1%(299/378)与77.8%(294/378),P=0.658],穿刺针数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2%(580/904)与23.1%(1 049/4 536),P<0.001]。靶向穿刺与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的病理符合率为92.3%(349/378),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3.3%(277/378)与76.7%(290/378),P=0.275],对CsPCa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8%(211/378)与62.2%(235/378),P=0.076]。靶向穿刺对前列腺癌的漏诊率为4.5%(13/290),对CsPCa的漏诊率为10.2%(24/235)。在PI-RADS评分4分的患者中,靶向穿刺与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4%(157/240)与69.2%(166/240),P=0.381],对CsPCa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7%(112/240)与52.9%(127/240),P=0.171];靶向穿刺的准确率为82.1%(197/240),对前列腺癌的漏诊率为5.4%(9/166),对CsPCa的漏诊率为11.8%(15/127)。在PI-RADS评分5分的患者中,靶向穿刺与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0%(120/138)与89.9%(124/138),P=0.452],对CsPCa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7%(99/138)与78.3%(108/138),P=0.211];靶向穿刺的准确率为73.9%(102/138),对前列腺癌的漏诊率为3.2%(4/124),对CsPCa的漏诊率为8.3%(9/108)。结论对于PI-RADS评分为4~5分的高危前列腺癌患者,靶向穿刺以更少的穿刺针数可获得与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相近的检出效果,但仍存在诊断不准确及漏诊的可能。
简介:摘要运行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保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质量。在检测前对适用于人体疾病辅助诊断的免疫组织化学抗体(1类、3类)和配套试剂进行性能验证。通过观察对照组织染色,结合抗体说明书对染色的客观证据(细胞定位、强度和/或数量百分比)及抗体的特征参数如克隆、特异度、敏感度、重复性等进行确认,证明抗体与预期用途相符合。遵循3类试剂持证检测、1类试剂在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登记备案后采购使用的原则,对每次购进试剂均开展验证,保存好验证切片,记录试剂的有效起止时间及效期内性能评价等。对3类免疫组织化学试剂开展同步多组织(MTB)或芯片(TMA)对照验证,采用≥10例的样本进行临床用途确认。从检测全流程角度去验证抗体的合格性,保障免疫组织化学是在有对照组织的基础上开展的有效、可溯源的客观认证。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免疫组织化学(IHC)、DNA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RNA原位杂交不同检测方法检测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之间的一致性。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2014—2018年诊断为EB病毒相关性胃癌(EBVaGC)59例,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EBV+DLBCL)27例和三阴性乳腺癌(TNBC)30例。分别运用IHC、FISH及RNA原位杂交(RNAscope)检测PD-L1的状态。结果所有样本均成功进行上述3种方法学检测,59例EBVaGC中PD-L1 IHC阳性率为84.7%(50/59),FISH阳性率为10.2%(6/59),RNAscope显示81.4%(48/59)为高表达;27例EBV+DLBCL中PD-L1 IHC阳性率为74.1%(20/27),FISH阳性率为7.4%(2/27),RNAscope显示66.7%(18/27)为高表达;30例TNBC中PD-L1 IHC阳性率为66.7%(20/30),FISH阳性率为16.7%(5/30),RNAscope显示81.5%(22/30)为高表达。检测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IHC与RNAscope相关性为0.759(P<0.01),IHC和FISH相关性为0.759(P=0.040),FISH与RNAscope相关性为0.077(P=0.031)。结论PD-L1不同检测方法中,RNAscope与IHC检测一致性较强,FISH与IHC和RNAscope的一致性均较差,单纯依靠IHC诊断PD-L1状态存在误诊的可能,利用RNAscope技术可以检测其mRNA的表达水平。RNAscope是一种评价PD-L1状态的相对准确和客观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RY相关的高迁移率组盒蛋白-11(SOX-11)及转录因子E3(TFE3)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P)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南京鼓楼医院病理科2012—2019年间38例SPTP,36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NET)和6例胰腺腺泡细胞癌(PACC)患者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SOX-11、TFE3及β-catenin的表达情况,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18例SPTP中TFE3基因重排情况。结果38例SPTP患者中,女性29例,男性9例,平均年龄50岁;36例PanNET患者中,女性32例,男性4例,平均年龄39岁;PACC患者6例,男性4例,女性2例,发病平均年龄60岁。38例SPTP均为β-catenin阳性,36例PanNET均为β-catenin阴性,5/6例PACC为β-catenin阴性;35/38(92.1%)SPTP为SOX-11阳性,36例PanNET及6例PACC均为SOX-11阴性;36/38(94.7%)SPTP为TFE3阳性,36例PanNET及6例PACC均为TFE3阴性。β-catenin的特异度与灵敏度分别为97.6%和100.0%,SOX-11的特异度与灵敏度分别为92.1%和100%,TFE3的特异度与灵敏度分别为94.7%和100.0%。三种抗体在SPTP、PanNET、PACC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SOX-11、TFE3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6);SPTP中并未检出TFE3基因重排(0/18)。结论SOX-11和TFE3在SPTP中高表达,且二者在SPTP鉴别诊断中的特异度优于β-catenin。
简介:摘要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致力于建立并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自2017年5月试运行ISO15189管理体系以来,试剂管理的传统手工作业模式暴露了诸多问题。科室决定基于试剂管理需求,依靠信息化手段,引入试剂信息化管理系统,以期提升试剂耗材管理效率。试剂系统采用Java作为开发工具,通过B/S结构针对试剂管理的全流程功能模块进行设计,维护简便。试剂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需导入自购试剂信息合理规划建立4大库,即供应商基本信息库、试剂信息库、人员权限库及存放位置库。运行以来不断优化升级,一方面可实时追踪以保证体外诊断试剂的可溯源性,同时能够避免和减少试剂在购、销、用环节中的损失进而提高科室经济效益;最终实现更好地保障检查、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为精准医学时代下的精准诊断提供保障。
简介:摘要错配修复功能缺陷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对多种肿瘤的预后判断、药物疗效和Lynch综合征筛选有明确的指导意义。胃神经内分泌癌合并MSI病例报道少见,临床诊断中容易被忽视。该文分析1例胃神经内分泌癌合并MSI病例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MSI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进一步探究具有该类特征性改变的肿瘤临床病理特征。
简介:摘要报道1例罕见胃EB病毒阳性淋巴上皮瘤样癌合并B淋巴细胞单克隆性增生,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为男性75岁,胃底贲门见一溃疡型肿块。镜下观察:肿瘤以推挤性生长为主,侵及胃壁深肌层。肿瘤组织中淋巴上皮间质明显多于肿瘤细胞,肿瘤细胞间质淋巴细胞背景中部分为B淋巴细胞构成,周围可见淋巴上皮病变。EB病毒原位杂交显示:癌细胞阳性。分子病理显示B细胞IgH-DH克隆性基因重排。最终诊断为:胃EB病毒阳性淋巴上皮瘤样癌伴淋巴样间质内B细胞单克隆性增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转移性消化道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鼓楼医院诊治的8例肝脏转移性消化道肝样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形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表达特点。结果患者男性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6岁。原发于远端食管1例,原发于右半结肠1例,其余6例均原发于胃。4例患者治疗前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2例血清AFP水平正常,2例结果不详。8例患者初诊时均有肝转移。镜下观察:原发部位肿瘤组织由肝样分化区构成,伴或不伴普通腺癌成分,肝样分化区组织学特点似典型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而肝脏转移灶组织学形态以肝样分化为主,与HCC难以鉴别。免疫表型上,原发灶与转移灶肝样分化区域不同程度表达HCC的标志物如Glypican 3、AFP、SALL4和HepPar-1;同时也表达消化道腺癌的标志物,如细胞角蛋白(CK)19、CDX-2和Villin等。结论消化道肝样腺癌临床症状不特异,有较强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当以肝脏转移灶为首发症状时,仅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很难与肝脏原发性HCC相鉴别。肝脏转移性肝样腺癌需要综合临床、影像学、组织病理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等结果才能够得出准确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对踝关节骨折患者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我院对7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开展了研究分析,为患者提供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并且选取了同期的70例踝关节骨折外固定复位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有26例优秀,占37.14%,31例为良,占44.29%,8例为一般,占11.43%,5例为较差,占7.10%;观察组是27例为优(38.57%),32例为良(45.71%),7例为一般(10.0%),4例为较差(5.71%);优良率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对照组VSA评分平均(2.84±0.47)分,HAMD评分为(18.38±2.31)分,HAMA评分为(14.48±1.93)分,观察组分别是(7.89±1.08)分,(45.23±5.93)分,(39.28±4.31)分;观察组负面情绪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比较突出,该方式具有风险性,需要谨慎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牙周炎患者牙周维护治疗依从性的因素。方法选择在2012年11月-2014年12月纳入牙周科门诊已经完成第1阶段基础治疗的患者32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电话回访形式了解患者的一般社会情况、对牙周疾病的认识、牙周基础治疗情况等,分析影响患者维护治疗意愿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脑力劳动患者、居住地与医疗机构距离<20km、收入介于3000~10000元/月、参加深圳医保的患者牙周维护治疗的依从性较高,牙周知识得分越高其依从性越高,配合使用道具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有牙周手术治疗经历的患者依从性较高,与其他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的职业、居住地与医疗机构距离、月收入、医疗支付方式、牙周知识及牙周基础治疗情况均可影响牙周维护治疗的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