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依据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对话中的人物语言进行言语行为的分析和研究,以帮助读者更透彻地理解小说揭示的主题。言语行为分析结果表明人物的简约语言之下蕴含着丰富的表意行为,在对人物言语行为进行剖析和理解的基础上,读者可以逐层深入地领悟出小说深刻的中心思想,这恰好也是海明威的"冰山风格"想要带给读者的独特感受。
简介:摘要:对脂肪酶Novozym435催化高酸值燕麦油酯化脱酸进行了研究,利用单因素确定了脱酸的方法和条件。得出燕麦油酯化脱酸最佳工艺参数为:酶质量分数1. 0%、甘油添加量0.32 mg、温度50℃。实际测得脱酸后燕麦油酸值(KOH)由56mg/g降为5.04mg/g。
简介:摘要:简述了燕麦的营养价值并总结了燕麦相关产品的相关研究。燕麦的营养价值丰富,目前对于燕麦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产品应用方面及其特点进行相应的总结,为燕麦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简介:摘要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能够评估从视网膜至枕叶皮质整个视觉传导通路的功能,可作为神经外科手术中评价视觉功能的较好指标,其应用可有效避免手术相关的视觉损伤。本文将从F-VEP术中监测的发展历程、原则和基本方法、影响因素三方面对F-VEP术中监测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已经成为改善颅底手术效果、降低手术致残率的重要方法之一。近些年来,皮质核束运动诱发电位(CoMEPs)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重点阐述CoMEPs的监测方法和刺激结果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唤醒状态下应用直接皮质电刺激技术监测功能区分布,可以有效保护患者的语言、感觉运动及高级认知功能。然而,对于掌握多种语言的患者,由于缺乏相关临床实践,目前尚无明确的语言功能保护措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2月和2019年11月收治的2例掌握多种语言且肿瘤累及语言功能相关结构的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唤醒状态下成功监测多种语言功能区分布,并顺利全切除肿瘤。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3个月的语言及认知测试未见异常。基于此2例掌握多种语言患者的监测经验,初步探讨唤醒麻醉手术下多种语言功能的保护措施。
简介:摘要唤醒状态下应用直接皮质电刺激技术监测功能区分布,可以有效保护患者的语言、感觉运动及高级认知功能。然而,对于掌握多种语言的患者,由于缺乏相关临床实践,目前尚无明确的语言功能保护措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2月和2019年11月收治的2例掌握多种语言且肿瘤累及语言功能相关结构的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唤醒状态下成功监测多种语言功能区分布,并顺利全切除肿瘤。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3个月的语言及认知测试未见异常。基于此2例掌握多种语言患者的监测经验,初步探讨唤醒麻醉手术下多种语言功能的保护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视觉诱发电位(VEP)在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术中行VEP监测的61例脊髓脊柱肿瘤患者和10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1例脊髓脊柱肿瘤患者术中VEP的记录导联包括O1-FZ、OZ-FZ及O2-FZ,其中31例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复合麻醉组),另30例采用全静脉麻醉(静脉麻醉组),通过比较不同导联和不同麻醉方式对VEP的影响,确定术中VEP的主要观察指标。之后将其应用于同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鼻神经内镜肿瘤切除术的10例合并视觉功能损伤的垂体腺瘤患者,术后7 d对其行视力、视野检查,以判断术中观察指标与术后视觉功能的相关性。结果61例脊髓脊柱肿瘤患者术中监测的N145-P100峰值差(N2波幅)在3个导联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OZ-FZ导联上N75-P100峰值差(N1波幅)高于其他2个导联(P<0.05)。在OZ-FZ导联上,采用不同麻醉方式的两组患者N1和N2波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垂体腺瘤患者术中在OZ-FZ导联上均可监测到VEP,引出率为100%;其中6例N1波幅值均较基线升高,术后视力和视野均较术前改善;3例的N1波幅值发生先降低后升高的改变,其中2例术后视力和视野较术前无明显改变,1例较术前改善;1例N1波幅值较基线无明显变化,术后视力和视野无明显改变。结论初步发现垂体腺瘤患者术中通过在VEP的OZ-FZ导联上观察N1波幅的变化可预估其术后视觉功能的改变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视觉诱发电位(VEP)在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术中行VEP监测的61例脊髓脊柱肿瘤患者和10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1例脊髓脊柱肿瘤患者术中VEP的记录导联包括O1-FZ、OZ-FZ及O2-FZ,其中31例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复合麻醉组),另30例采用全静脉麻醉(静脉麻醉组),通过比较不同导联和不同麻醉方式对VEP的影响,确定术中VEP的主要观察指标。之后将其应用于同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鼻神经内镜肿瘤切除术的10例合并视觉功能损伤的垂体腺瘤患者,术后7 d对其行视力、视野检查,以判断术中观察指标与术后视觉功能的相关性。结果61例脊髓脊柱肿瘤患者术中监测的N145-P100峰值差(N2波幅)在3个导联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OZ-FZ导联上N75-P100峰值差(N1波幅)高于其他2个导联(P<0.05)。在OZ-FZ导联上,采用不同麻醉方式的两组患者N1和N2波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垂体腺瘤患者术中在OZ-FZ导联上均可监测到VEP,引出率为100%;其中6例N1波幅值均较基线升高,术后视力和视野均较术前改善;3例的N1波幅值发生先降低后升高的改变,其中2例术后视力和视野较术前无明显改变,1例较术前改善;1例N1波幅值较基线无明显变化,术后视力和视野无明显改变。结论初步发现垂体腺瘤患者术中通过在VEP的OZ-FZ导联上观察N1波幅的变化可预估其术后视觉功能的改变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中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监测的相关方法学参数,并探讨其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86例椎管内占位患者(112侧眼,设为A组)进行F-VEP监测方法学参数研究。将可获得稳定F-VEP波形的参数应用于31例鞍区肿瘤患者(62侧眼,设为B组)。所有患者均在全静脉麻醉下行肿瘤切除术,并在术中行F-VEP监测,比较不同导联、不同刺激频率(0.7~1.2 Hz)下所获取F-VEP的波幅。结果A组中,在所有刺激频率下,O2-Fz或Oz-Fz导联的N75-P100峰间值(A1)均高于O1-Fz导联(均P<0.05);0.7~1.0 Hz刺激频率下,O2-Fz或Oz-Fz导联的P100-N145峰间值(A2)均高于O1-Fz导联(均P<0.05);在任一导联中,0.7~1.2 Hz范围内各刺激频率下产生的F-VEP A1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0.7 Hz频率下产生的F-VEP A2均高于其他频率下获得的波幅(均P<0.05)。B组中,61侧眼术中引出稳定的F-VEP波形,引出率为98.4%(61/62)。B组19例患者术中的F-VEP波形无变化,其中13例患者术后的视觉功能较术前无变化,6例患者的视觉功能有所改善。B组12例患者术中的F-VEP波形呈可逆性变化,其中4例术后视觉功能较术前无改变,7例有改善,仅1例视觉功能下降。结论选择合适的电生理刺激参数后,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获得稳定的F-VEP波形;通过在鞍区肿瘤手术中应用F-VEP监测,初步证实术中F-VEP监测结果可用于预测患者的术后视觉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对累及辅助运动区且术后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的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累及辅助运动区且术后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的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唤醒麻醉手术,术中应用神经导航和直接皮质电刺激技术分别确定肿瘤的解剖学范围和运动功能区的位置,进而切除肿瘤。术后第1天开始动态记录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第7天开始至少接受3次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总治疗时间≤2周。所有患者在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期间未行放化疗。术后肌力评估采用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制定的肌力分级标准。结果5例胶质瘤患者中,2例肿瘤完全切除,3例肿瘤部分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星形细胞瘤2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术后4例患者出现高肌张力性运动障碍,即辅助运动区综合征,1例患者出现低肌张力性运动障碍。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后,4例辅助运动区综合征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时间为(14.0 ± 2.3)d(9~20 d),均在1个月内恢复到术前水平。1例低肌张力运动障碍患者在术后2个月内未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本研究初步提示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有助于脑胶质瘤术后辅助运动区综合征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为此类患者的术后运动功能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初发大脑半球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以及手术切除程度与患者生存期、术后癫痫控制率的关系。方法基于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数据库,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 828例成人初发大脑半球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6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进行病理学分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各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之间的生存期差异。结果WHO Ⅲ、Ⅳ级脑胶质瘤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82.43个月(2.60~164.20个月)和16.47个月(0.63~143.4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64.73个月(0.67~156.70个月)和12.13个月(0.63~143.43个月)。WHO Ⅱ、Ⅲ级脑胶质瘤中,伴有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和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预后显著延长(P<0.001);WHO Ⅳ级脑胶质瘤中,伴有IDH突变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预后显著延长(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15,95%CI:1.006~1.024,P<0.001)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而肿瘤全切除(HR=0.220,95%CI:0.175~0.277,P<0.001)、WHO低级别(WHO Ⅱ级对比Ⅳ级:HR=0.142,95%CI:0.104~0.192,P<0.001;WHO Ⅲ级对比Ⅳ级:HR=0.348,95%CI:0.265~0.458,P<0.001)、IDH突变(HR=0.511,95%CI:0.400~0.652,P<0.001)、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HR=0.536,95%CI:0.404~0.711,P<0.001)为独立的良好预后因素。携带IDH突变特征的脑胶质瘤更易于实现手术全切除(均P<0.05)。肿瘤全切除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均P<0.001),并且明显改善患者术后12个月的癫痫控制率(均P<0.01)。结论患者年龄、WHO级别、肿瘤切除程度、IDH突变及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是成人初发大脑半球胶质瘤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脑胶质瘤行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降低术后癫痫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