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手术围术期护理进展与挑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2-26
/ 2

心脏介入手术围术期护理进展与挑战

张莹莹   全吟通讯作者

武警重庆总队医院

摘要:

伴随心脏介入技术的持续进步,围术期护理于保障患者手术的安全性以及推动术后康复进程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本文梳理了心脏介入手术围术期护理的前沿动态,涵盖了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的核心技术与策略研讨了个性化护理规划的拟定、并发症的管控以及心理护理的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剖析了当下护理工作所遭遇的难题,并给出了对应的优化手段,借由增强护理技术能力以及强化跨学科的合作交流,心脏介入手术的围术期护理品质会获得更进一步的提升从而给患者的安全和痊愈给予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

心脏介入手术;围术期护理;并发症管理;个性化护理;心理护理

引言

心脏介入手术身为治疗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众多心脏病症的关键方式,近些年来获得了普遍运用,鉴于其具有创伤微小、恢复迅速的特性成为了临床治疗的优先之选。不过纵然手术自身风险不高,围术期的护理管控依旧对患者的手术成功和康复具备极其重要的意义。围术期护理不单涵盖术前筹备、术中监测以及术后痊愈,还得应对各类突发状况和并发症带来的考验,故而提高围术期护理水平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迅速康复,属于临床护理的关键目标。

1术前护理的实施与发展

1.心理护理的深化
接受心脏介入手术的患者往往携带着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鉴于手术关联到心脏这一关键脏器众多患者在术前会呈现出较大的心理负担,有些患者甚至对手术的成效持有怀疑态度。为助力患者舒缓此类情绪护理人员起初应当展开充足的心理引导,知悉患者的心理诉求。依照患者的心理状况拟定具有个性化的护理规划,协助其构建积极的手术预想和恢复信念高效的心理引导不但能够降低患者的紧张感,还能够增强患者的配合程度为手术的顺遂开展营造良好环境。

2.身体准备与术前评估

起初,护理人员不得不为病人展开涵盖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多项指标的全方位术前评估,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合并的潜在疾病或禁忌。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病人护理人员,要根据病情对药物使用、饮食规划等进行调控。此外,术前抗凝治疗也需严格遵照医师指示,确保患者血液状况符合手术需求,护理人员也应特别注意手术期间局部皮肤的清洁,减少感染几率。

3.术前护理记录的规范化

伴随护理工作流程的逐步规范化,术前护理记录演变为患者信息传递以及护理质量把控的关键工具。借助详尽的护理记录单护理人员能够针对患者的术前状况展开全方位追踪,保证每一项护理举措均得以落实并且利于随时变更护理规划护理记录的标准化不单提升了护理质量还为术后护理给予了有效的参照凭据。

2术中护理的技术要求与应对措施

1.生命体征的监测与管理

术中护理的关键任务之一在于紧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涵盖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血压以及体温等重要参数。这类生命体征能够即时体现患者的生理情形,助力护理人员及时知悉患者的健康状况给手术操作给予必需的反馈。在手术进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动直接关联到患者的安危,所以精准监测显得格外关键。伴随监护技术的持续发展现代便携式生命体征监测器具已成为惯常运用的工具。这些设备不但能够即时采集生命体征数据,还支持凭借无线技术实施数据传输让护理人员能够在任意时刻、任意地点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展开全方位监测。无线传输技术促使数据的即时性和精确性显著提升,护理人员能够迅速判别生命体征的异常变动并即刻采取对应的举措保证术中患者的安全性。

2.术中应急管理的提升

尽管心脏介入一般被认为是不高危险性的手眼球,但突发状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可能不断发生。术中可能出现血管穿刺失败、心脏压塞、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使手术平稳进行时不确定性增加。这些突如其来的疑难问题,除了要求外科医生快速处理外,对于护理人员的标准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外。对于术中能及时发现病人生理指标异常变化的患者,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极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快速的应急反应水平。一旦出现突发状况的护理人员,为了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需要马上向外科队汇报。另外,护理工作者需要依据情况迅速实施应急手段,比如补充液体、调整药品、进行有效止血或呼唤相关专业团队给予支援等,而护理团队和外科团队在这刻的优良配合,只有通过紧密协同,才能保证患者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够获得快速、有效的治疗和保证手术的顺利结束,也只有通过密切配合,才能确保患者在遭遇突发状况的情况下,顺利地完成手术,确保患者的安全。

3.无菌操作与穿刺部位管理

在心脏介入操作时,穿刺部位无菌操作属于重要的术后感染预防环节,在心脏的介入手术过程中,穿刺部位没有菌的操作属于预防术后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没有菌类操作的规范,护士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规定,确保在穿刺前后进行全面的消毒,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几率,自始至终都要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具。对于穿刺部位的管理护理人员,需要对病人有无渗血、血肿或感染等异常情况,密切关注。术后穿刺部位护理极为关键,需要护士定时查看穿刺区域愈合情况,如渗血或感染等,及时发现并处置潜在合并症。为了有效控制出血,降低术后合并症的发生几率,进而促进患者的康复,保证手术成功,有必要由护理人员采用加压止血、局部敷料更替等方法。

3术后护理的复杂性与个性化干预

  1. 术后并发症的监测与处理
    心脏介入手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涵盖血肿、出血、感染、血栓形成等等血肿和出血属于最为常见的术后问题护理人员需要定时查看穿刺部位,保证不存在渗血和血肿的情况。倘若发现异样务必要及时处置并向医生汇报。血栓形成是另外一个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对于具有动脉硬化或者心房颤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紧密监察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依据医嘱施行抗凝治疗。
  2. 术后康复与营养支持
    在心脏介入手术完成后患者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长来复原身体机能,特别是在体力、心肺功能等方面的恢复上。护理人员应当依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引导患者开展适度的活动与锻炼。另外营养支撑同样是术后护理里的重要部分。鉴于手术给患者身体带来了一定的损伤,患者的营养需求会有所增多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供应高蛋白、高能量、容易消化的饮食助力其恢复体力并降低术后并发症。
  3. 心理护理的持续性介入
    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常常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特别是在术后恢复期间患者常常对未来的健康情形心生忧虑持续的心理干涉在术后护理中显得格外重要。护理人员需要凭借与患者的交流助力其舒缓情绪给予必需的情感支撑同时针对长期需要住院或者恢复期较久的患者护理人员还应当适时给予相关的心理疏导课程,协助其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

4心脏介入手术围术期护理面临的挑战

  1. 护理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
    伴随心脏介入技术的持续演进手术难度逐步攀升,这给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设定了更高的标准。护理人员不单要熟稔常规护理技能还得拥有运用高端监护设施、应对突发状况和参与繁杂护理工作的本领为了达成这一要求各个医疗机构应当强化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训练,保证其拥有处置各类复杂情形的能力。

2.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定
每一位患者的身体情形、心理状况以及恢复水平均存在差异,所以个性化护理规划的拟定显得格外关键。尽管现有的护理规划多数依照通用准则,然而不同患者的具体状况依旧需要依据实际情形做出调整。护理人员应当综合患者的基础病症、手术风险以及术后恢复状况,灵活变动护理规划保证其最大程度地契合患者的需求。

3.跨学科协作的加强

心脏介入手术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还需要与手术团队、麻醉科、心理科等众多学科进行密切协作。在护理工作中跨学科的合作尤为关键护理人员应当积极与各学科的专家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制定出最佳护理方案提高护理服务的整体质量。

结论

在心脏介入外科的围术期护理中,在保证病人安全、促进术后康复质量方面,心脏介入手术的围外科护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个性化护理和心理干预的优化术前测评、术中监护及术后管理,可有效预防合并症,使病人的预后得到优化。纵然目前护理实务获得显著成绩,但面对新技术和复杂病例的挑战,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完整护理标准加强团队协作,使护理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为病人提供更科学、更全面、更有效的护理。

参考文献

[1]申颖.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51例围术期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3):200-201.

[2]王晓英.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围术期的应用进展[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7,7(10):140-141.

[3]庞建萍.心脏介入手术并发心脏压塞患者的抢救与护理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1):224-225.

[4]朱柏宁.心脏介入围手术期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03):77-77.

[5]张灵芝.心脏介入术患者围手术期常见的护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49(02):241-243.

[6]贺立敏.非心脏手术围术期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1):158-160.

[7]单延霞,胡伟风.心脏介入术围术期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1):222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