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2-26
/ 2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研究

何璐

浏阳市龙伏镇卫生院    湖南浏阳 410327

摘要:目的 探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我院收治的50例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研究组患儿给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分析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具体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为92%,对照组为76%)。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但研究组患儿中个别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和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低于对照组的32%(P>0.05)。结论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缩短退热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微胃肠道不适、皮疹、头晕及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且大多为轻度、可逆性反应。

关键词:布洛芬混悬液;小儿发热;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引言:小儿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发病率较高,其常因感染、免疫反应因素引发。发热会影响患儿日常生活,诱发高热惊厥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干预。布洛芬混悬液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物,其可以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实现退热、抗炎和镇痛作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儿童标准处方集》,布洛芬被广泛推荐用于退热治疗。近年来,关于其在小儿发热中的应用研究逐步增多,但不良反应的全面评估尚存争议,特别是不同剂量和个体差异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小儿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研究组患儿的平均年龄为6.14±2.23岁,对照组患儿的平均年龄为6.08±2.17岁。研究组中男性患儿13例,女性患儿12例;对照组中男性患儿14例,女性患儿11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基线特征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体温范围为38.5℃至40.2℃,平均体温为39.1±0.4℃,主要为感染性发热;对照组患儿体温范围为38.4℃至40.0℃,平均体温为39.0±0.3℃,同样以感染性因素为主,病程均在1至5天之间。

1.2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小儿发热的诊断标准,体温≥38.5℃,由感染性疾病(病毒性或细菌性)引起;(2)年龄范围为2至12岁,能配合完成治疗及观察;
(3)发热病程在1至5天内,未接受过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或其他相似药物干预;(4)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患儿参与研究并接受随机分组及治疗。

排除标准:(1)患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或急性并发症(如先天性心脏病、肝肾功能障碍、免疫缺陷等);(2)近期使用其他退热药物或抗炎药物,可能影响疗效评估;(3)存在药物过敏史或对布洛芬混悬液中的成分过敏;(4)有明确精神或行为障碍,无法配合研究观察;(5)伴随高热惊厥病史,需接受特殊治疗方案的患儿。

1.3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治疗方式。研究组患儿接受布洛芬混悬液治疗,药物剂量按照每次10mg/kg体重计算,单次剂量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药物由洁净注射器抽取并分次喂服,首次用药在患儿体温达到或超过38.5℃时进行,间隔至少6小时后可再次使用,同日用药次数严格控制在4次以内,总剂量不得超过40mg/kg/日。首次用药前,测量患儿基础体温,采用水银体温计腋下测量方式,记录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用药后每隔1小时、2小时、4小时测量体温变化,并记录在标准体温监测表中。若体温在首次用药4小时后下降幅度低于0.5℃,根据治疗规范重新评估剂量。治疗持续时间为1至3天,体温恢复正常并持续24小时无发热症状后停止用药。每日治疗结束后,护士对患儿进行全面观察,分析其退热效果、不良反应及其他症状变化情况。重点记录患儿是否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皮疹、头晕或其他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每项症状均用标准化评分系统评估严重程度。观察数据与用药时间、剂量及疗效记录同步录入医院临床研究数据系统,所有记录需由研究团队双人核对,保证数据准确。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儿进行24小时随访,掌握短期疗效及后续情况。

1.4观察指标

(1)临床治疗效果:治疗结束后,根据患儿的体温变化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类。显效定义为用药后体温下降至正常范围(<37.5℃)且症状完全缓解;有效定义为体温下降至少1℃并伴随症状明显减轻;无效定义为体温无显著变化或症状未改善。根据评估结果计算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过程观察并记录患儿是否出现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等)、皮疹(局部或全身性红疹)、头晕(表现为精神萎靡或动作不协调)及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肿等)。每种不良反应单独统计发生例数,并计算其发生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胃肠道不适例数+皮疹例数+头晕例数+过敏反应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

研究组在临床治疗效果上表现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研究组

25

15(60.00)

8(32.00)

2(8.00)

23(92.00)

对照组

25

10(40.00)

9(36.00)

6(24.00)

19(76.00)

2.2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研究组的不良反应表现更为轻微,发生频率较低,安全性较高,总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对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n(%)]

组别

例数

肠道不适

皮疹

头晕

过敏

总发生率

研究组

25

2(8.00)

1(4.00)

0(0.00)

1(4.00)

4(16.00)

对照组

25

3(12.00)

2(8.00)

2(8.00)

1(4.00)

8(32.00)

3讨论

布洛芬混悬液经由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在儿童急性发热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其退热效果迅速且作用时间较长,有助于改善发热相关症状和提高患儿舒适度。《儿科疾病药物治疗指南》明确推荐布洛芬为小儿发热的常用解热药物。尽管布洛芬混悬液具有显著疗效,但其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胃肠道不适、皮疹等不良反应。因此,医护人员需严格控制剂量,避免因超剂量或间隔时间过短导致潜在风险。对于存在既往药物过敏史或慢性病史的患儿,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精准用药方案,以保障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治疗小儿发热需要关注体温控制,更需从药物选择、剂量管理及不良反应监测等多方面入手,达到安全与疗效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刘丽利, 石磊. 临时配制的布洛芬混悬液的稳定性与分剂量研究 [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4, 30 (11): 2013-2015+2021.

[2]王猛, 刘艳春. 患儿发热实施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J]. 系统医学, 2024, 9 (18): 147-150.

[3]张上上, 王艳博, 王英, 王学涛, 倪阳. 布洛芬混悬液有关物质检验方法研究 [J]. 食品与药品, 2024, 26 (05): 430-433.

[4]张谦, 高敏. 布洛芬混悬液联合苯巴比妥在小儿高热惊厥急诊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 24 (06): 36-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