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2-20
/ 2

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张美花   顾静静

上海市松江区永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市  201600

摘要:目的:观察头颈部应用穴位注射对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例颈性眩晕性穴位注射者,随机设立西药对照组30例作对比分析。结果:穴位注射组治愈率52.6%,总有效率96.4%,穴位注射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对颈性眩晕显著有疗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眩晕;颈椎病,穴位注射

颈性眩晕由颈椎失稳所致、颈椎正常曲线变化情况、椎体和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直接刺激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痉挛,或者是压迫导致其扭曲,狭窄,闭塞等等,使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下降,由此而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表现,往往具有如下特点:头昏或眩晕,颈部活动时常有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视物不清等情况严重时会出现猝倒;有些病人颈扭转试验呈阳性反应,颈部影像学检查出现异常,例如颈椎反张,椎体失稳等、钩椎关节增生等等[1-3]。该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向着低龄化的趋势发展,对人们工作,生活造成了严重不便,引起医务界的普遍重视。本组研究选择穴位注射疗法治疗颈性眩晕30例,经有效治疗后,病人总体上比较满意,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随机设立西药对照组30例作对比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2021年12月-2022年12月间于本院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经有关检查确诊颈性眩晕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将其分为穴位注射组与西药对照组两组,每组30人,其中穴位注射组男18人,女12人;年龄25~71岁之间,平均43.88岁,病程最短6天,最长9年,平均2.88年。西药组30例男14例,女16例为对照;年龄22~73岁之间,平均47.17岁,病程最短者1周,最长者10年,平均3.93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列入标准:达到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年龄为18~75岁,并应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脑动脉硬化症、小脑病变和眼源性、耳源性眩晕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等引起的头晕等;颈椎结核,肿瘤、椎管内占位病变的病人;合并心,脑血管,肝,肾脏、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的病人;精神病患者中;妊娠期和哺乳期的病人;不按规程处理或半途而废,不能判定疗效的[4-6]

1.2方法

西药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治疗,一日一次睡前服用。穴位注射组给予穴位注射治疗,具体操作如下:

取双侧风池穴、颈夹脊穴,医者用一次性使用2.5ml注射器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2ml,共两支,患者取坐位,低头,尽量暴露项部,每次治疗选取两侧风池穴及一对相应病变阶段的颈夹脊穴,穴位及穴位周围皮肤常规碘伏消毒,针头快速刺入所选取的穴位,深度约1寸,得气后回抽,确定无回血,每穴位缓慢推入药液约1ml,退针后以无菌干棉球按压,操作结束。每周1次,连续治疗8周。

1.3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是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有关诊断标准:一度出现猝然发作、眩晕等症状,呈阵发性,可逆性及复发倾向,头颈屈伸或者转动可诱发眩晕;旋颈试验呈阳性反应;颈枕部有痛感;X射线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增生,侧位片显示颈椎曲度偏直,椎间隙狭窄及骨质增生,颈弓消失,即反弓,斜位片显示椎间孔可小;多有交感神经症状、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等;椎动脉造影可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全部梗阻[7]

1.4疗效标准

痊愈:眩晕及其他症状消失,回归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显效:头晕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不会对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影响,累了以后偶尔发作;好转:头晕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有时也会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无效:头晕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总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结果

组别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穴位注射组

19

6

3

2

93.3%

西药对照组

7

6

10

7

76.6%

表 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3讨论

已知颈性眩晕在临床上属于高发病,并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这种多发生在中老年,已逐步走向低龄化。且颈性眩晕亦属中医学“眩晕”之范畴。在中医中“肝主筋,肾主骨生髓”。由于中老年人一般肝肾两亏或者肝风内动,由此造成气血精髓亏虚,头脑空洞,才能受到风寒湿邪引起经络不通,气血痹阻,以至于精血不能上注大脑,出现头晕。

穴位注射疗法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把经络,腧穴、药物效应的有机结合,从而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充分发挥经穴及药物在疾病及人体中的综合效应。风池穴属于足少阳胆经,深层存在椎动脉的研究显示,针刺风池可以显著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取风池之穴,能起到风池主晕的作用,颈项强痛之效。颈夹脊穴属经外奇穴,既有颈椎病变的部位,也有督脉的作用、与膀胱经有密切关系,通过调整两经经脉得以畅通,可达止痛止晕之功效。刺激颈夹脊穴,能解除局部肌肉痉挛,解除椎动脉的压迫与牵拉,从而达到通经脉,调气血之目的,改善微循环之功效

[8-9]

从两组治疗中可看出:经针刺和药物作用,能有效促进药物直接到达病人椎动脉及其周围组织,减轻炎症及软组织对病人椎动脉压迫,从而消除了病人椎动脉痉挛,以改善病人椎-基底动脉供血,实现消除症状。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为手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本穴通多条经络,阳维可维持诸阳经,使病人气血沿脉道运行。胆经又为木经,其生气外发,针刺病人风池穴,可以达到升发阳经之气,上注在脑之旨,故髓海得养,眩晕的症状逐渐消失。夹脊穴皮下部位分布着肌肉和横突间韧带。实际上每一个穴位均有与之相对应的椎骨下发嵴神经后支及其伴行动静脉丛的分布。通常情况下,脊椎骨质增生处都会压迫到以上几大神经、血管及其他组织,才能引起病人头晕。采用穴位注射的方法可调整交感、与副交感有关神经,从而调整了病人人体功能,减轻病人脊神经应急能力,增强其止痛镇静作用,促使病人血循环,由此调节病人肌张力,以减轻病人血管痉挛症状。

我院针灸科采用穴位注射疗法作为中医特色,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疗效优异,受到了病人的喜爱,鉴于其较好的临床疗效,作者作了上述的研究。研究证实穴位注射疗法对颈型眩晕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西药对照组,它在临床上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便宜,无副作用及疗效可靠等特点,但因其作用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尚需总结经验,以便今后进一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大补元煎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J]. 郑妮亚,江坚,黄丽燕,周雪.  吉林中医药. 2021(02)

•针刀疗法联合颈舒颗粒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观察[J]. 任树军,于长江,姜磊,梁彦林,马红炜.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21(02)

•益气定眩汤辅助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颈性眩晕对NPY、IL-1β的变化研究[J]. 程秉山,何声萍,王妙,何云蕾.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10)

•耳穴压豆辅助治疗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J]. 龚婷,郭静,辛倩.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02)

•基于比率低频振幅方法初步探索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潜在神经机制[J]. 刘永康,方晓堃,马凯,陈晓,李静,裴丽霞,孙建华,王中秋.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1(01)

•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韩敬哲,纪叶,曹端华,王婷婷,司志华.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01)

•龙氏治脊疗法治疗老年颈性眩晕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 刘建,林颖,张振宁,陈敬伟,张炎明.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04)

•“动留针术”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的疗效观察[J]. 王容,黄佳,杨熹.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1(01)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 黄型飘,华植,冯祖军,廖侃华.  中外医学研究.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