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摘要: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资助育人工作成为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发展的关键举措。然而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旨探讨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思政功能,实现精准资助与全面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辅导员;资助育人;思政功能;实现路径
前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进程中,尽管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但因经济困难导致部分学生求学受阻的现象依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提出要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让贫困地区的学生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国家也通过一系列政策加大对高校学生的资助力度,如增加奖学金名额、提高奖励标准等,旨在实现精准资助与资助育人相结合,推动教育公平发展。高校辅导员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发挥其作用,是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资助育人工作常见问题
1、资助对象精准识别困难
精准识别资助对象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首要环节,对于后续资助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有时也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家庭情况缺乏动态、全面了解,识别流程不够规范。一些学生为获取资助资源,在申报过程中谎报、瞒报家庭经济状况,导致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被遗漏,影响资助工作的公平性与有效性[1]。
2、工作理念和观念存在偏差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秉持物质资助与能力培养并重的理念。部分高校过于侧重经济资助,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引导与教育内容不足,基本上都停留在重视经济自主或精神自主,对获得的实际资助没有正确认识和合理安排[2],缺少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神支持,与立德树人的任务存在脱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3、育人环节相对薄弱
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资助功能凸显,而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等育人工作不够深入,学生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会有对奖助学金依赖、心理抗压能力弱、性格敏感等情况,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思想困惑与心理压力,这不仅影响其个人成长,也对资助育人工作的整体效果产生负面影响[3]。
4、机制体系尚不完善
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资助育人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加上资助人员体系不健全,缺乏对资助育人工作进行相应的考核和评估,无法及时发现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问题,导致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对资助工作有全面而系统的把握,从而影响资助育人效果。同时部分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的组织能力欠缺,渠道建设不完善,这些都是影响高校辅导员资助育人工作的因素。
二、高校辅导员资助育人工作提升路径
1、精准识别资助对象
高校辅导员应运用动态、全面的视角开展资助对象识别工作。在每个学年开始之前,辅导员要对每个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深入掌握学生学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变化及个人实际生活情况,尤其关注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家庭有重大疾病患者或家庭遇到突发事故等情况的学生。以这些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基础,这样能够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减少资助育人工作问题的产生。同时,持续跟踪学生动态,了解掌握受资助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诚信状况、平时表现等,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学生家庭的情况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变化,针对一些刚刚开始家庭困难但是后续家庭经济好转的学生要精准掌握,并建立困难学生家庭情况变化的档案,为精准资助提供依据,并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资助策略,确保资助资源精准惠及真正需要的学生[4]。
2、优化资助育人理念
高校辅导员应深刻认识资助育人工作的本质,以经济资助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辅导员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要结合学生生源、区域以及专业等特点,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育人的理念融合到资助的过程中,加强育人理念的实施。学生并不只是单纯的接受经济资助解决生活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知恩感恩、自立自强以及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通过资助育人的手段在在缓解学生生活与学习压力的同时,着力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与责任担当意识,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5]。
3、加强心理与思想教育
育人是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目标。辅导员在资助过程中,应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受资助的学生不仅仅解决经济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这样将思想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理解资助的意义与价值。辅导员通过开展感恩教育与自立自强教育,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和释放压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与独立自主的精神,让学生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4、健全资助育人体系
健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让资助育人政策能够发挥更高效的作用。在资助育人工作开展中,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家庭情况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资助育人体系。这样辅导员在进行资助育人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科学规范地开展工作,减少资助育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保障资助育人工作的高效开展。此外可以调整相应的资助结构,目前国家主要有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补偿代偿等资助形式,高校可以适当调整和增加有偿资助的比例,促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取资助,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独立自强品质。同时高校辅导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可以采用实地考察贫困学生的生活情况,辅导员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能够发现资助工作中对自己实际生活隐瞒的学生,让资助育人工作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此外要建立科学的资助育人评价体系,制定完善的资助育人的工作准则和目标,并完善资助育人工作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通过自评、集体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对贫困学生的全覆盖,及时发掘并处理资助育人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定期对资助育人工作进行检查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结语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关键在于精准扶助贫困学生。高校辅导员需从精准识别资助对象、优化工作理念、加强心理与思想教育以及健全资助体系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实现资助资源合理分配,促进学生思想成长与能力提升,完善贫困学生认定机制,推动资助育人工作良性循环,构建高效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远航,郭驰.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的逻辑建构[J]. 思想理论教育,2020(7):107-111.
[2]任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9):93.
[3]唐志文.论新发展阶段推进高校资助育人的高质量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21,(11):105-111.
[4]肖慧.基于协同思维的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73-75.
[5]肖丽,肖蓉.新时代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创新路径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22,(05):14-21.
作者简介:1.李哲, 男,1997.03.24,山东淄博,汉族,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谭志华,男,1982.07.17,湖南衡阳,汉族,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3.韦子夏, 女,1996.07.11,河南安阳,汉族,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