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回归本身,让劳动真实地发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2-14
/ 2

劳动教育回归本身,让劳动真实地发生

杨杰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九年制学校

摘要: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精准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把劳动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劳动美的"意识,增强劳动能力,切实让劳动教育落细、落小、落到育人实处。劳动教育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怎样才能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减负提能教学形势下,如何使劳动教育真正摆脱理论化、形式化困境,实现劳动教育向劳动本质的回归需要不断摸索。

关键词:劳动教育;发生;回归

引言: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人会上讲话:"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劳动教育对我们未来的影响,对国家未来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要将劳动与人生发展,人生职业发展相结合,弘扬好劳动精神。基于教育本质属性存在的劳动始终围绕“人”展开,利用劳动体验、劳动实践等媒介来培养与锻炼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与习惯,为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生存奠定坚实基础。基于目前存在的"家庭里不让劳动,学校里弱化劳动,社会上淡化劳动"的"劳动教育"现状,要让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因此,为学生搭建劳动实践的学校平台、生活平台以及社会平台,通过整合学校劳动、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的教育力量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迫在眉睫。

一、链接校园生活与劳动教育,启蒙劳动意识

学校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要利用好学校这块主阵地,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校园环境、课程内容、教学实践等对于学生学科意识的启蒙和品格素养的培育具有直接影响力,教师示范引领,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非常重要。在实现劳动教育向“劳动”本质的回归过程中,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劳动教育的本质进行劳动课程的开发、劳动平台的搭建和学生们劳动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导,以此来帮助学生获得劳动意识的有效启蒙,根植劳动观念,在学生的心里播下"劳动"的种子,懂得"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贯穿、渗透于一切学校教育之中。我们学校开展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田园种植、竹林养鸡、收纳整理、柴火灶烹饪、陶艺制作等课程,引进社区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进校园进行扎染、蒲草编织等劳动操作学习,同时在一些传统文化节日开展一些特色活动,如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制月饼、清明节做青团等,自己打扫教室卫生、公共区卫生及自己洗餐盘,培养了动手能力,还能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劳动的兴趣得到提高,打破了学校教育的局限,极大丰富了劳动教育的载体,使得劳动教育真正具有生命力。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不仅获得劳动意识的启蒙与认知,而且磨练了意志,增强了自信,锤炼了品格。

二、链接家庭生活与劳动教育,增强劳动认知

劳动是一种日常化、常态化、生活化的综合活动,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引导、家长指导为孩子布置家庭劳动任务,可设置任务奖励来调动孩子完成劳动任务的积极性,经过设置家庭劳动任务、完成家庭劳动任务、获取家庭劳动任务奖励的家庭教育过程,学生们将逐渐获得劳动认知的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和终身性,每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家庭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并伴其一生,家庭教育具有感染性、权威性,每一个家庭都承担起教育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承载起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使命,才能为孩子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品格基础。劳动教育的根基在家庭。家庭教育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生活即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努力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家庭氛围,处处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帮助孩子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劳动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关键途径。作为家长,教育引导孩子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通过劳动和播种希望、收获果实,创造美好。比如,帮助孩子制定劳动打卡计划,要求孩子每天完成一个劳动任务,并根据孩子完成劳动任务的难度等级进行积分,达到特定积分等级可以兑换相应奖励。如主动收拾自己的衣橱,将换季的衣服进行整齐收纳、更换应季服饰,并且做到衣橱的整齐、分类明确;打扫卫生、简单烹饪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休息日参加小区物业组织的“社区小卫士”活动,和物业工作人员一起清扫小区卫生、垃圾分类等。通过劳动,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和智力,真实体验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和价值感。

三、链接社会生活与劳动教育,培养劳动品行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创造美好。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的社会性,也就是说人类的一切生活与生产活动都要以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材料等为基础,劳动教育的本质同样也是通过一种实践性的劳动体验来培育学生的劳动认知与能力、情感与习惯。因此,在实现劳动教育向劳动本质的回归过程中,除了要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教师还要重视社会教育在实现劳动育人方面的关键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实践,获取更丰富的劳动体验,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劳动习惯和敬畏劳动的劳动情感。

带领学生到周边场所参与志愿服务。如沿街捡垃圾、慰问敬老院老人、交通劝导员、公益植树等社会劳动实践,帮助学生和谐融洽社会,养成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学生们的劳动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同时在参与社会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劳动生活和劳动实践不仅可以印证所学的课堂知识,把教科书的专业知识内化为个体认知,培育创新意识,而且还可以从具体的劳动过程中体会劳动的意义和快乐,发现和感悟关于生命、人生、价值等层面的道理,从而更好发展和提高。

结束语

人生因劳动而精彩,生命因劳动而美丽。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劳动教育的本质体现和劳动教育育人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当重视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维度进行改革创新,在此基础之上,全面统筹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途径,确保学生在真正劳动过程中获得劳动意识的真正激活、劳动能力的真正锻炼、劳动习惯的真正培养以及劳动行为的真正发生,并在意识、能力、习惯、行为等支撑下实现劳动教育向劳动本质的回归,确保劳动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和学生劳动品德的塑造。相信,当劳动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蔚然成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劳动定会成就人生!

参考文献

[1]董仲文,董天.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目标的层次、劳动素养内涵与测评框架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23(06):152-159.

[2]康翠萍,刘璇,罗建河.契合属性与创设情境:学校劳动教育之本质回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06)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