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垫江县周嘉小学校
摘要:以生为本,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要以学生为中心。那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到以学定教,还课堂于学生,授之以渔,促进课堂有效的生成。使学生想学数学、能学数学、会学数学、乐学数学,从而构建七彩课堂。
关键词: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授人以渔;有效生成;七彩课堂
新课标强调:以生为本。它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这是一种真正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教育,也是教育的全部价值。我们老师在教学中特别认可和接纳“以生为本”思想,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遇到太多困惑和问题,致使以生为本的课堂鲜有成效。下面试以在一些听、评课的见闻,结合平时在教学中的思考,谈一谈如何做才能让“以生为本”的思想真正落实到课堂当中,促进课堂有效生成,构建七彩课堂。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是基础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是基础,因为学情分析是教学工作的起点,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它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并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认识角”是西师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也接触过角,但角作为一个抽象图形,与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生活中的墙角、桌角不尽相同,本节内容学习的是平面上的角。教学时,笔者先出示一个三角形,然后去掉一条边,导出几何图形角,为了加深学生对角认识,问学生这样的角是人民币的“角”、羊“角”的角吗?多数学生当时就愣了,回答不上来,有个学生竟然稀里糊涂的说是!教学设计的本意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来学习数学,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建立在厚实的根基——孩子的熟悉生活上,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事与愿违,学生对羊角根本就不熟悉。笔者没有正确了解孩子的已有生活经验,而是一厢情愿的把成人熟悉的生活强加于学生,这显然有悖于“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样的教学注定要失败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调整原来的教学预设,采用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用人民币的“角”、羊“角”的图片或实物与数学上的角做对比,从对比中区分并加深认识。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教育者,必的会变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比如我校李老师上“优化”一课,让学生把手心手背当作饼的正反两面,数学书当作平底锅,用双手及数学书作烙饼的工具来代替纸片等工具,其优势显而易见:用纸片等学具烙饼,拿来翻去麻烦不说了,在操作中学生还易把学具搞混乱,在活动时注意力会被学具所吸引。而双手就不会有上述这些弊病,且双手是学生身体一部分,可以说是学生用着最顺手的。什么是最好的学具?当然是用着最顺手的工具就是学习最好的学具。李老师了解学生所需,尊重学生所要,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展开,都要以符合学生的学情为前提,这也是我们课堂能够成功的先决条件。比如:在我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廖老师和罗老师在同上“体积与容积”一课。导入新课环节,廖老师让学生解释“空间”的含义引入新知,当时虽觉得导入时间有点长,但具有创新;而罗老师则以学生熟知的故事《乌鸦喝水》导入,贴近学生生活,更好的理解了空间与体积的含义,但感觉“老套”,缺乏新意。议课时,教研员给出的评价是:以解释“空间”导入新课,老师没有对教材、学情进行分析;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空间”一词的含义,不要说五年级的孩子,就是语文老师也很难解释清楚其含义;在与教学目标无关的知识上浪费了十几分钟,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与新课标相违背的,学生的学习也是无效的。而罗老师以《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形象贴切,且学生耳熟能详,正是本节教材和学生所需要的。罗老师正是基于尊重学生的认知取向,关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心理需求来选择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后来细品两节课的教学效果,的确如教研员所言。
二、以生为本,还课堂于学生
以学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
1.还课堂于学生,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课堂上,学生是空间的主人,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活动的空间,展示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才能动起来,激发其灵感,发展创新能力。比如,教学“认识角”时,当学生根据实物描出角,老师问角由几部分组成时,有的学生说两部分,有的说三部分,意见不统一。这种学生间的差异,是真实存在的,同时也是教学活动中出现的看似简单实则蕴藏着宝贵教学资源的细节。教师应该抓住这个细节,并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大度的退让,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让学生通过思考、辨析、操作一系列活动,思维得到碰撞,得出结论。但笔者却没有这样做,没有给学生辨析、纠错的时间,更没有给学生操作、活动的空间。原因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去发现、去总结,担心时间不够用;还有就是孩子的年龄小,给他们操作的空间,有的孩子就把学具当玩具玩起来,注意力易分散,思维偏离主题……这是我们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吧!也是导致“以生为本”课堂难见起色的原因之一吧!于是还按原来预设的方案,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学习,表面上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回答了很多问题,实际学生还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可想而知,其学习效果就不会好,更不可能有鲜活的课堂生成。
2.还课堂于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课堂上,学生是时间的主人,给学生时间,其实是把思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比如,“优化”一课的烙饼环节中,烙3张饼是重点,学会了这个,学生就掌握了烙5、6、7等更多张饼的方法和所用的时间,所以在3张饼的问题上,我们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操作、去发现、去总结,在自主探究中促成动态资源的生成。在烙5张饼的问题上,也要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多一些,其目的是,使学生有足够时间思考烙饼问题就是3与2的组块问题;使学生有足够时间体会,不只是烙饼时间要优化,自己思维也要优化。学生思维优化了、创新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以生为本。
3.还课堂于学生,给学生活动的机会
给学生活动的机会,就是给学生问和讲的机会。在课堂上要设置有效问题,引导学生去问。而现在有的课堂往往是老师问的多,并且问得浅,多是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问题,学生处于被动应答的地位,看似学生说了很多话,实则没有动脑去思考。我们要设计出好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另外,还要给学生讲的机会。有的老师上课时对所传授知识,尤其是遇到重难点时,总是一讲再讲,以为这样反复强调,学生就能牢固掌握;还有的老师对概念多的课,总是让学生反复齐读,以为这样反复读,就会忘不掉。比如,在教学“体积与容积”时,杨老师让学生反复齐读体积、容积、容器的概念,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上语文课,失去了数学课的味道。学生如果只会死记概念,没有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这样的课堂也是毫无生机可言的。
三、以生为本,“授之以渔”
每个学生都是有着独立个性的、鲜活的个体,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必然会带着自己的情感、能力、思维方式参与其中,我们老师要做的是尊重这些个体的差异,“授之以渔”。教会他们学会数学思维,学会反思总结,学会创新发现。并能以不变应万变,巧妙地化解数学中的各种问题。比如,教学“优化”一课,通过对 2张饼,3张饼所用的时间和方法的学习,李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4张饼、5张饼、6张饼等更多饼的烙法及所用的时间。学生通过对比饼数及需要时间的关系,发现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包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那就是确保锅里始终有2张饼,才是最省时间的;还有饼的张数×3=所用的时间等。在计算5张饼所用的时间时,有的学生讲述的啰嗦,老是拘泥于说3张饼怎么烙和2 张饼怎么烙,这时教师教会学生数学思维,用数学思维得出:5张饼其实就是3张饼与2张饼的组块,所用的时间是9+6=15(分)。不仅烙饼时间要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要优化。上述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就是创新发现,长期训练,学生的思维必然得到发展。同样6张饼的烙法是选择2、2、2 组合呢?还是3、3组合呢?不管学生选择哪种方法,都要经过对比、反思、总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训练,获得不同发展。
四、以生为本,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没有生成的课堂,不是精彩的课堂。构建七彩课堂,课堂有效生成是必然的,但面对鲜活的生成,教师不同的处理会呈现不同的效果。在前面的教学“认识角”中已提到,由于笔者只关注自己的预设,缺乏学情意识和教学机智,面对鲜活的生成,没有及时把握有效生成的瞬间,在扼杀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课堂精彩生成也葬送在萌芽状态。而灵璧县的马圣元老师上的一节“从结绳记数说起”之所得到专家及教师的一致好评,就因为这位教师在教学预设中以生为本,充分考虑了生成的可能性,设计好了“生成点”来引发生成,有备而来,顺势而导,促进真正的“生成”,课堂的精彩就此产生。
以生为本,是课堂教学的魂,是教育的全部价值。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需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他们,授人以渔,促进他们自主的学习,思维的火花才能被点燃,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七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陈睿、姜承启.教师怎样研课磨课 [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11.
[2]钱科英.“童本”课堂:让儿童的自主学习真正发生[J].江苏教育研究.2017(1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