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农林小学 529000
摘要: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使教师更加适应改变,教改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难免要面对“特殊”的孩子,所谓“特殊”在于与众不同的心理、行为、语言等方面的表现。文章针对这类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出温情教育的实践策略,以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为前提,以实现家校精诚合作为实践基础,通过理论指导,实行多元策略,联动多方力量,帮助特殊孩子融入集体,让其心有归处。
关键词:尊重差异 特殊孩子 温情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与众不同”的孩子,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深知,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走近他的内心世界,慢慢改变他。
温情策略一、沟通——从原生家庭了解孩子的情况
这一群体的学生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是后天因素,他们的背后都有种各样的原因。因此,对特殊学生成因的分析是针对他们教育的“指南针”。而这个“指南针”指向特殊孩子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的“出厂配置”,是后续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原生家庭效应的关键因素,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保持与原生家庭深度沟通,从根本了解孩子“特殊”性的缘由,是温情策略的重要一环。
本校有一名学生叫小赐,从一年级入学后,他的各种行为使我震惊:不服管教,稍有不如意就破口大骂,一言不合就动手打人。上课坐不住,经常偷溜出教室,满学校游荡。因此,他与同学关系十分紧张,没有人愿意接近他。针对小赐的特殊情况,我主动与家长做好沟通,反馈其在校表现,并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从和父母的交流中可以发现,他们并没有因为孩子的特殊状况就放弃他,反而用积极的心态应对。妈妈表示,小赐在家中会关爱家人,会为妈妈办事,热爱劳动,因此,爸爸还特意租下一片果园,通过种植,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并感到快乐的事情。根据孩子的特殊状况,也有去看医生,经过诊断,发现孩子有感统失调、心理问题等情况,长时间在课堂里会使孩子感到时苦闷。为此,家长也一直有带小赐找我市知名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干预。在此过程中,我看到了家长无奈的泪光,同时也体会到渴望改善的心态。经过多次沟通让我认识到小赐跟其它特殊孩子不同之处是他有一个非常有爱的家庭,但是天生的疾病,将他困在了自己世界里面。
一个学生就是一首诗,一个心灵就是一个世界。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深知,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走近他的内心世界,慢慢改变他。
温情策略二、走近——发现孩子的亮点,抓住教机
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是教机,抓住或制造教育的机会。教机,就是孩子感兴趣的那个时机。当他们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教育的契机就来了。特殊学生由于其身心的特殊性,容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往障碍,受到外届的不理解,继而形成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自卑心理使他们处处提防,对每个人都有对抗的情绪。因此,就更加需要教师细心、耐心去寻找教机。
继续以小赐为例,发现他的教机,恰恰是他出走课堂的情况,我发现小赐溜出教室后,大多是开心地跟着校工扫校道、装垃圾、除草……于是我跟校工沟通,多给他劳动的机会。课余时间,我经常带小赐去学校植物园浇水、采摘,并让他在班会课前讲一讲植物栽培小常识。让同学们看到他的另一方面能力,充分肯定他的长处,慢慢去接受他的特别。一次班会课上,我把他劳动时的照片向同学们展示,授予他“劳动小达人”的称号,奖励他“勤劳币”,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他接过校园币时,双手是颤抖的,小脸是通红的,这是他第一次得到大家的肯定。从那以后,他上课外出游荡的时间变少了。
在发现孩子的亮点后,教师需要很好地守护它,在遵循特殊学生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支持孩子成长才是教育目的,让这点光逐渐变成照亮夜空最亮的光。
温情策略三、记录——从建立成长档案看教育成效
自古以来,人类便一直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记事,从结绳到刻契、从纸笔到光电等,有了这些记录,让后人能了解历史的发展长河,在对比中看到时代的进步。那么,为更好地帮助特殊学生成长,也有必要建立一生一档心理成长档案,通过记录,可系统地、客观地、具发展性地看待特殊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变化。把他们在校的各项表现予以记录,给家长进行报告,并给本人看看,小小的进步也是提高,鼓励他们将好的改变坚持下去。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及班主任,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研究商量对策,并制定出心理健康指导方案,定期开展心灵疏导,使孩子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特别的孩子需要特别的爱,这个过程是长期的,但成效是具可见性的。
温情策略四、回归——让教室变成另一片乐土
集体生活可以培养人的责任心及能力,培养交往的基本态度和品格。在集体中,大多数的人渴望被认同和接纳,得到尊重和理解,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助于自信心和安全感的培养。而教室是集体活动的主要阵地,让特殊孩子愿意留在教室,并对此产生信任及依赖的情感,获得愉悦感,让教室成为他们的乐土,任重而道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因此,除了引导特殊学生调节自己的心态外,可利用班队会教导学生关心、尊重及包容他人,也创造机会多夸夸他们的优点及进步。当他们情绪反常时并易采取偏激举动时,首先要保护好自己,同时给他们时间和空间作自我调整、自我修复。切勿激化他们的行为,待冷静过后,再慢慢沟通;让同学讲讲特殊孩子的优点及进步;找几个情绪相对稳定的孩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班里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让他们完成……这样一点一点的渗透,使特殊孩子感受在这个集体中有他一席位,班里有需要他们的地方,让他们回归到集体中去。
不完美或许是一份特殊的礼品,使他们自带与众不同的气质。尊重特殊学生的个体差异,轻轻走近他们的内心,慢慢去理解特殊孩子的世界,找到他们的闪光点,接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但彼此都不同,接纳不完美,尊重差异或许比追求完美更有利于孩子们成长。
用温情化掉乌云,让他们的心有一片光明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