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理念下的户外活动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2-06
/ 3

“大健康”理念下的户外活动探索

  周婷玉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国宾花园幼儿园 

摘要: 本文立足于“大健康”教育观,探讨了如何在尊重幼儿自然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户外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文章通过反思和行动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户外活动的优化策略,包括户外环境的改造、运动游戏的开发、教育功能的拓展,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旨在提高幼儿的运动质量,促进其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大健康,户外活动,幼儿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迁,“大健康”教育观逐渐成为我们需要理解和运用到实际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它不仅关注个体的身体健康,更包含了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完全健康。在此理念基础上,结合园所“慢慢来、悄悄长”的办园理念,我们更强调的是在尊重儿童自然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的活动促进其身体、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发展。我们也发现户外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还能在情感、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我园进行了一些列有关于户外活动的探索和实践。

一、问题与反思

户外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学习场所,它能够促进幼儿在多方面的经验积累和实际体验。然而,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户外活动,以满足幼儿多样化的需求并提升教育质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近些年,我们也在不断地尝试和摸索,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大空间的户外场地,怎么用?大基数的幼儿群体,怎么玩?园内资源怎么盘活?运动质量怎么提高?其他教育功能怎么提优?

二、研究与行动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和方法:

(一)学:通过阅读户外活动、运动类书籍,积累了关于户外环境创设、场地区域规划、运动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知识。此外,还学习了如何观察环境、材料和游戏,以及如何从这些观察中提取有价值的方法和经验。

(二)研:通过教研活动,我们深入现场,对户外活动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各级组,并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这种思维的碰撞有助于我们集思广益,共同寻找创新的解决策略。

(三)行:我们采取了以下三点的具体行动:

行动一:户外环境优化

为合理利用场地资源,有效推进幼儿运动能力的提升,我们以服务幼儿为核心,以为好动型幼儿提供更多运动机会,为安静型幼儿提供视觉性运动刺激为指导思想,对户外环境进行改造,以支持幼儿自主进行户外运动。我们从空间规划、材料投放等硬件环境和运动规则、教师组织策略等软件环境两个方面做了调整和优化。

1.空间规划调整

(1)扩大户外使用面积:我们对灌木丛进行了改造,将原本灌木进行修整或整体拔除,铺设草地,增加户外地面使用面积;增设了山洞、高坡、木屋、攀爬鸟笼等设施,使户外空间向下延伸、向上拓展,增加立体空间使用面积。力求让户外的每个角落都可以供幼儿探索、运动,支持他们在整个户外空间里自由穿梭,自主游戏,自信运动。

(2)增加环境趣味性:我们设计改造了一个内含运动图案的操场,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无需任何器械即可进行走、跑、跳、爬等运动的地面运动路线图。根据幼儿、家长、教师三方合作设计的图案进行汇总、整合,最终成稿中包含了外围双人跑道,东侧30米往返跑道、棍球场地和北侧八个直径6米大圆,每个大圆内有不同的团,如彩虹伞、9格三角形、16格方块、迷宫、跳房子、投掷靶、4圆环、毛毛虫组合,增加了游戏的多样性。

(3)增加环境灵动性:我们精心涉及了引人入胜的入口环境,激发幼儿进入游戏的愿望。在户外的入口、拐角、隔断处设计布置了一个个自然生态的小景,如大厅口的山水喷泉,西边的花廊过道,南边操场的葡萄架、荷花池,东边草坪的洞屋小景、鹅舍,北边的小木屋等;在树丛中,安装吊床、软梯、秋千等,每一处细节都充满童趣、吸引幼儿与之互动。

2.材料投放优化。

(1)适时增设材料:根据孩子活动的需求,我们补充了各类器械,如近阶段发现支持孩子上肢攀爬力量发展的材料少,增设了竹梯、软梯、沙袋、竹竿、绳子等材料。随着主题的开展,增加了主题对接的活动材料舞彩带、舞龙、走高跷、手绢花。

(2)调整材料功能:我们丰富了原材料、器械的功能,如轮胎材料,从单一的滚、拉、运玩法,发展到垒高、组合等多种游戏;小木屋的改造,增加了下方钻爬功能,上方悬挂功能,让幼儿能够有更多的探索和游戏空间。

3.运动规则

在户外运动中,游戏规则、安全管理是需要我们极为重视的内容。我们从提升教师、幼儿安全意识开始,制定了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对每一个运动游戏安全进行隐患排查、风险评估,了解安全隐患现状,并分析成因,探索预防户外运动安全隐患的对策和建议。

在引导幼儿自主管理、有运动安全意识方面,我们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支持他们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同伴和玩法,支持幼儿参与一日生活中与自己有关的决策。如,活动前的计划制定,活动中的适时引导,活动后的交流分享,老师们会从幼儿的交流中找到教育契机,并以此将安全意识,自主管理方式融入每一次的计划——工作——回顾中。

4.教师组织策略

幼儿户外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对活动开展至关重要。教师应成为幼儿户外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陪伴者。有效观察是提高自己对于幼儿的关注度,走进幼儿、了解幼儿的第一步。教师需要耐心观察幼儿的状态,当幼儿主动思考获取新资源时,教师通过赞许、认同等方式进行引导;在幼儿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指导。日本《幼儿园教育纲要》2008版中提到教师、家长和小伙伴们构成了重要的“人力环境”。教师应挖掘这一资源,把握教师、幼儿、家长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幼儿园内的儿童老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行动二:运动游戏开发

根据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对于国民体质监测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即“到2035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2%。”目前,我们也关注到很多孩子的体质是远远未达到这一标准。因此,我园长期关注幼儿身体运动需求,将“走、跑、跳、投、攀登、钻爬、翻滚、悬垂”八大基本运动技能融入晨间户外游戏及日常体育活动中,以提高幼儿运动的质量,促进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以下是我们的一些运动游戏:

(一)器械(具)游戏

器械作为幼儿运动游戏中不可或缺的硬件资源,有效配备并发挥其价值,能够有效推进运动游戏的开展。但教师自身对于器械的用法了解不够深入,无法支持幼儿游戏,使得幼儿兴趣点不高,不愿意选择游戏,最后导致器械被废弃,造成资源浪费。故通过研讨、实践、反思的行动路径,以幼儿园三种常用器械(球、垫子、轮胎)展开研究,梳理出切实可行的游戏方案。以轮胎为例,幼儿操控动作有滚、翻、踩、爬、叠、拖等。将运轮胎、踩轮胎、拖轮胎的动作融入“小小邮递员”游戏情境中,充分发挥轮胎特性,使得运动游戏更富挑战。

(二)基本运动技能

走、跑、跳跃、攀、钻爬是身体移动的基本技能,根据技能练习特点,设计相应的游戏内容,助推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如情境游戏“逛公园”,练习走直线、走曲线、在荡桥、平衡木上行走。“快乐火炬手”中幼儿模仿奥运火炬手,进入火炬接力情境,双脚灵活交替、双手配合练习直线、曲线、跨步跑。“小青蛙跳荷叶”游戏,幼儿模仿青蛙在“荷叶”进行跳远;依托地面图示“跳房子”练习单脚、双脚连续跳。借助钻圈、爬网、攀爬架设计“解放军闯关”游戏促进幼儿身体平衡能力、腿部、背部肌肉力量,灵敏性和协调性的发展。

(三)园所特色项目

依托软式棍球、花样跳绳、快乐体操三大体育项目,根据各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特点,在园本体育活动中渗透项目研究,形成小班快乐体操、中班软式棍球、大班花样跳绳系列游戏。如“蚂蚁爬”、“小鸭走”的体操游戏,增强上肢力量、提高下肢协调性;“弹力球”、“攻下堡垒”的软式棍球游戏,在接球传球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传控球水平,提高手眼协调能力。“石头剪刀布”、“浪花一朵朵”、“小兔跳”的花样跳绳游戏,从甩绳、摇绳开始,逐步学会跳绳并尝试玩出简单的花样跳法。

早操节方面,也适当加入相应内容。在队形变化中,体现小班一个跟一个走圆形;中班立正、看齐、原地转法、切段分队、四列纵队同时变圆形等;大班左右分队,分队走、合队走等队列、队形内容。

行动三:资源教育功能拓展

户外自然环境给予幼儿更广阔、更开放的学习和生活空间。户外游戏活动除满足幼儿“学习运动”之外,还蕴含着另外一种学习方式,“通过运动学习”用通俗的话语表达就是户外运动也可以促进幼儿其他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即通过运动游戏认识自我、探索体验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

我园借助区级力量,也开始了对户外其他教育功能的探索。我们称之为“户外大课堂”我们认为它至少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幼儿园的户外场所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阵地之一,不仅是幼儿进行生命感知与生长的空间,也是他们经验不断积累和改造的场所。在这里,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探索、学习、游戏,通过与环境的直接互动,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促进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的协调发展。

其二,户外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场域,涵盖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等各个方面,这个“户外”概念更为广泛,包括幼儿园户外场域、园所周边社区环境以及大自然、大社会等,构成一个助推幼儿发展的大生活圈。在这个圈子中,幼儿有机会接触和体验更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了解社会规则、人际交往和生活技能,从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和适应能力。

1.资源盘点与利用

(1)形成了户外大课堂资源网

将运动量可视化,通过颜色编码区分不同类型的活动区域。优化场地板块,增加至35个,运动区占比提高至75%。(冬季提升至95%)

(2)优化资源的利用

①角落空间利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都可以供孩子探索、运动,在自然状态下的活动中感受运动的乐趣,保持对场地的新鲜感和惊奇感。

②动植物资源利用:养白鹅、喂兔子、春播郁金香、扦插绣球;夏摘枇杷、葡萄;秋赏菊花等活动,孩子们在课程中与户外资源互动,增强环境的教育功能。

③拓展性资源利用:创设有利于生活、游戏、运动和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在其中获得丰富的感官刺激和实践体验,如铺砌小径、布置花坛、搭建迷宫、鹅舍等。 

2.游戏开发与执行

根据场地特点进行责任包干,分地到班。以南部操场、东部草坪、北部综合区分包到三个年级组,每个片区按班级划分为7个小包干区。以月为单位,通过基础性资源排摸,商讨拓展性资源投放,预设可能生发的游戏,利用下午活动时段,迭代优化、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

孩子是总设计师,更是有力的执行者。在与老师一起“建—用—改”的过程中,与伙伴、教师共同商议,调整提升自身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殊天气也不能阻碍孩子们走向户外的脚步,为此,我们优化阴雨天游戏方案。室内,从班级单独活动—楼层大循环—小循环+个性化游园打卡;室外,增加雨中观察、探秘和嬉戏等游戏,并利用各楼层户外平台和各班级阳台,探索建立风雨活动场地。在高温、严寒、潮湿天气,根据需要适度关闭暴晒、阴冷、湿滑区域。

三、成效评估与提升

户外大课堂的实施前后对比显示了显著的成效,以下是我们在推进过程中的发现和成果:

1.运动参与度提升:

通过运动手环、环境诱导、游戏闯关等策略,我们成功激发了幼儿参与运动的热情。这些策略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运动兴趣,还促进了各年龄段孩子们运动能力的全面提升。

2.多元经验发展:

在自然环境中的探索、学习和游戏活动,通过与环境的直接互动,促进了幼儿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多元经验的发展。这种互动式学习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感官体验和实际操作机会,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

3.教师专业成长:

户外大课堂的建设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其中。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们积极探寻解决“怎样建场?怎样用场?怎样改场?”这三个核心问题。通过“再规划—再构建—再优化”的循环过程,教师们在观察、资源利用、反思、评价和活动组织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4.实践案例集的形成:

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户外大课堂实践案例集,从最初的户外资源表发展到今天的园本化的户外大课堂课程体系。每一次的观察、每一次的场地调整、每一次的教研互动,每一个小小的实践都是园所师幼户外探索之旅的见证。

我们期待这样的探索旅程永远在路上,不断前行。通过持续的实践和反思,我们将继续优化户外大课堂,使其成为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实验场。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户外大课堂将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加丰富、多元和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