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生活圈视角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2-06
/ 2

基于社区生活圈视角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

黄潇楠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510000

摘要:本研究旨在基于社区生活圈的视角,探索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优化策略,创新定量分析手段,通过时空活动大数据构建居民时空行为网络,提取居民时空行为特征,并结合区位分析发展布局优化模型。本研究指出社区生活圈规划下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需要综合考虑人口需求、空间可达性、居民行为特征以及社区的具体情况。通过多维评估和优化模型的应用,可以更科学地规划和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构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宜养的现代城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空间分析


1 引言

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对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增多,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和要求逐步提升。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能保证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所提供的服务供需之间平衡,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聚焦于基于社区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试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索出一套有效的优化策略,为城市规划和社区治理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支持。

2 方法论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大连市沙河口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使用互联网地图API建立社区生活圈,在社区范围内建立网格,以网格为单元,统计各类活动、各类设施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并结合人口分布数据,评估公共服务设施与人口的匹配关系,通过对比得到设施的空间优化方案,量化引导设施的空间布局,以实现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优化,提高设施配置空间效率。

首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对大连市沙河口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空间分布的数据收集与处理,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高德地图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地理信息,以及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居民需求数据。这些数据经过清洗和整合,确保在分析和模型应用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为研究提供扎实的数据基础。并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直观展现设施的分布特征,揭示设施的集聚程度、空间连通性和可达性。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在本研究中,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确保分析结果科学性与可靠性的基石。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官方统计资料、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以及实地调研数据。

官方统计资料提供了大量关于沙河口区人口分布、经济状况、社区设施等基础信息。这些数据由大连市相关部门定期发布,为研究提供了宏观层面的背景信息,帮助本研究理解城市整体发展状况及其对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影响。例如,人口年龄结构和收入水平的数据有助于本研究识别不同群体对设施的需求差异,从而制定更精准的配置策略。

高德地图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是研究空间分布和可达性的重要参考。这些数据详实记录了沙河口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位置、类型、服务半径等关键信息,通过GIS技术,本研究可以构建空间分布图,分析设施的集聚程度、空间连通性和居民的出行成本。例如,本研究可以利用GIS软件,计算居民到达各类设施的直线距离和实际交通时间,从而评估当前设施布局的可达性。

实地调研数据的收集则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完成。本研究设计了一套详细的问卷,向沙河口区的居民发放,了解他们对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频率、满意度、需求缺口以及对优化策略的建议。同时,本研究还对社区管理者、服务提供者进行访谈,以获取更多关于设施运营、维护和未来规划的内部信息。

数据处理阶段,本研究遵循标准化流程,确保数据质量。首先,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其次,进行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的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编码和分类,使之可以进行后续的分析。在处理GIS数据时,本研究利用空间分析工具,如ArcGIS,对设施分布进行可视化呈现,并计算空间距离和可达性指标。最后,采用统计软件(如SPSS、R等)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识别居民需求的模式和热点问题,为优化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通过上述数据来源和处理过程,本研究确保了研究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为深入分析沙河口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现状、问题以及优化策略的提出,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3 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实证分析

通过对大连市沙河口区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优化实证分析,揭示了现有设施的分布不均衡以及居民需求的差异。根据高德地图数据,沙河口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西安路商业区及其周边,形成了明显的集中分布,而马栏河以南区域的设施相对较少,这导致了社区功能的不完善和居民生活便利性的降低。从设施类型上看,生活服务、购物餐饮和医疗设施的分布较为均衡,居民可达性较好,但养老设施和科教文化设施的覆盖不足,特别是在马栏河以南区域,养老设施和科教文化设施的数量明显减少,影响了这些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居民可达设施数量的空间差异显著,马栏河北侧居民可利用的公共服务设施明显多于其南侧,这在街道层面尤为突出。部分社区如绿景、莲花山、书香园内部可达设施数量的差异也较大,这反映出在社区内部设施配置上存在明显的不均衡。这种不平等的可达性不仅体现在设施数量,还体现在设施类型上,导致了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不公平。

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首先提出了均衡设施分布的策略,通过优化设施选址,将更多的养老设施和科教文化设施配置到需求缺口较大的马栏河以南区域,以提升这些区域的设施覆盖率。同时,提高设施可达性是另一个关键策略,通过优化公共交通网络,如增加公交线路和地铁站点,缩短居民到达设施的时间,特别是对于交通条件较差的区域。

考虑到不同社区的需求差异,差异化配置的策略也尤为重要。比如,在老年人口密集的社区,增加养老设施的设置;在学龄人口较多的社区,强化科教文化设施的布局。这种针对社区特点的设施配置,有助于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提升社区的活力和居民的满意度。

虚拟服务在优化设施布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提供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居民对实体设施的依赖可以得到缓解,同时,虚拟服务的数据分析可帮助规划者精准识别居民需求,从而优化实体设施的布局。例如,通过分析在线教育的使用情况,确定哪些区域需要增设教育资源,或者通过远程医疗服务的使用数据,了解社区的医疗需求分布。

构建便捷的步行系统也是优化策略的一部分,通过增设步行道、改善交通设施,促进居民在社区内的步行出行,提高可达性。此外,步行系统的优化还有助于营造宜人的社区环境,促进居民的社交活动,进一步提高社区生活的质量。

4 结语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实施以上策略,沙河口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得到了明显改善,尤其是在设施的均衡分布、居民可达性提高以及需求差异的考虑上。优化后的设施布局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社区的活力,也为其他城市和地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实证分析表明,通过均衡设施分布、提高设施可达性、差异化配置以及虚拟服务的利用,可以有效解决设施布局的不均衡问题,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需求,实现社区生活的多样化和包容性。这些研究结果为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高效、人性化的现代城市。

参考文献

[1] 杨辰.基于主客观评价的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策略研究——以南宁市中心城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4年第1期9-16,共8页

[2] 周波.老城区社区生活圈测度及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研究--以宜宾市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4年第2期112-118,共7页

[3] 吴迪.基于社区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泉港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建筑》,2024年第10期111-114,共4页

[4] 何俊蓉.社区生活圈视角下的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与服务水平研究[J].《现代园艺》,2024年第5期36-39,43,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