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 湖北荆州 4340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分别联合氯吡格雷在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方法:抽选100例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抽选时间为2022.1-2024.1,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分别采取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阿司匹林和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TT、APTT、PT、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对比,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T、APTT、PT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治疗后两组差异不大(P>0.05)。Pro-BNP、LVEDD、LVEF、cTnⅠ对比,治疗前两组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Pro-BNP、LVEDD、cTnⅠ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采取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和阿司匹林和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均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抗血小板凝聚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吲哚布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PCI术
在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均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中冠心病是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在这类疾病治疗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可以很好的改善冠心病症状[1]。不过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后,会有一定概率出现血栓,为了更好的预防血栓,做好抗血小板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而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药物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科学合理的选择相应治疗药物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2]。其中,吲哚布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为常见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为了更好的保证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主要探究分析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分别联合氯吡格雷在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选100例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抽选时间为2022.1-2024.1,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1)实验组:男性患者例数和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8例和22例,患者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分别为73岁和55岁,平均(65.23±1.43)岁,患者最长病程和最短病程分别为8年和5个月,平均(3.88±0.39)年,其中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的患者例数分别为16例、22例和12例。(2)对照组:男性患者例数和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7例和23例,患者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分别为72岁和56岁,平均(65.28±1.46)岁,患者最长病程和最短病程分别为7.5年和8个月,平均(3.84±0.42)年,其中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的患者例数分别为17例、20例和13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不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和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其中阿司匹林给药方式为口服,每天一次,每次100毫克;氯吡格雷给药方式为口服,每天一次,每次75毫克,连续用药一年。
1.2.2实验组
实验组采取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其中吲哚布芬给药方式为口服,每天两次,每次100毫克;氯吡格雷给药方式为口服,每天一次,每次75毫克,连续用药一年。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聚集率、心功能指标、心肌损伤标志物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作为观察指标[3]。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7.0软件处理,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聚集率、心功能指标、心肌损伤标志物属于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x±s)表示,用t进行检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属于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x2检验,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聚集率对比
TT、APTT、PT、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对比,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T、APTT、PT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治疗后两组差异不大(P>0.05)。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聚集率对比(x±s)
指标 | 时间 | 实验组(n=50) | 对照组(n=50) | t | P |
TT(s) | 治疗前 | 14.22±1.89 | 14.32±1.82 | 0.269 | 0.788 |
治疗后 | 17.93±2.22 | 15.99±2.31 | 4.283 | 0.000 | |
APTT(s) | 治疗前 | 30.77±3.34 | 30.85±3.52 | 0.117 | 0.907 |
治疗后 | 42.77±6.67 | 38.11±6.93 | 3.426 | 0.001 | |
PT(s) | 治疗前 | 8.03±1.56 | 8.18±1.63 | 0.470 | 0.639 |
治疗后 | 12.63±2.77 | 11.47±2.13 | 2.347 | 0.021 | |
血小板计数(*109/L) | 治疗前 | 264.56±52.49 | 264.11±52.77 | 0.043 | 0.966 |
治疗后 | 255.32±42.88 | 256.78±43.88 | 0.168 | 0.867 | |
血小板聚集率(%) | 治疗前 | 75.59±6.66 | 75.66±6.82 | 0.052 | 0.959 |
治疗后 | 58.88±5.67 | 63.19±5.83 | 3.747 | 0.000 |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心肌损伤标志物对比
Pro-BNP、LVEDD、LVEF、cTnⅠ对比,治疗前两组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Pro-BNP、LVEDD、cTnⅠ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心肌损伤标志物对比(x±s)
指标 | 时间 | 实验组(n=50) | 对照组(n=50) | t | P |
Pro-BNP(pg/L) | 治疗前 | 652.44±36.67 | 652.11±36.98 | 0.045 | 0.964 |
治疗后 | 555.39±22.39 | 576.98±24.45 | 4.605 | 0.000 | |
LVEDD(mm) | 治疗前 | 53.39±6.33 | 53.23±6.44 | 0.125 | 0.901 |
治疗后 | 45.36±5.24 | 48.87±5.66 | 3.218 | 0.002 | |
LVEF(%) | 治疗前 | 44.50±4.45 | 44.76±4.63 | 0.286 | 0.775 |
治疗后 | 57.87±5.59 | 54.49±5.67 | 3.002 | 0.003 | |
cTnⅠ(ng/mL) | 治疗前 | 0.93±0.17 | 0.91±0.20 | 0.539 | 0.591 |
治疗后 | 0.05±0.01 | 0.07±0.02 | 6.325 | 0.000 |
2.3两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比
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3两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比[n(%),例]
组别 | 例数 | 脑卒中 | 支架内血栓 | 心绞痛 | 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
实验组 | 50 | 0 | 1 | 0 | 1(2.00) |
对照组 | 50 | 2 | 3 | 2 | 7(14.00) |
X2 | - | - | - | - | 4.891 |
P | - | - | - | - | 0.027 |
2.4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4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例]
组别 | 例数 | 出血 | 皮疹 | 恶心呕吐 |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
实验组 | 50 | 1 | 0 | 1 | 2(4.00) |
对照组 | 50 | 3 | 3 | 3 | 9(18.00) |
X2 | - | - | - | - | 5.005 |
P | - | - | - | - | 0.025 |
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1)采取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TT、APTT、PT明显高于阿司匹林和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和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主要因为吲哚布芬作用于人体的时候,可以通过高选择性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起到抗血小板的作用,而阿司匹林作用于人体的时候,对凝血因子的生成和活性影响相对较小,导致凝血酶时间(TT)延长[4]。此外,吲哚布芬主要通过肝脏代谢,代谢产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凝血系统,干扰凝血因子的活性和凝血酶的活性,从而改善凝血功能指标,延长凝血时间。而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水解为水杨酸发挥作用,代谢过程相对较为简单,不会直接干扰凝血因子的活性或凝血酶的功能,对 TT、APTT、PT 等凝血指标的影响相对较小[5]。(2)采取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Pro-BNP、LVEDD、cTnⅠ明显低于阿司匹林和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LVEF明显高于阿司匹林和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主要因为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可以有效的抑制患者体内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预防微血栓,患者的心脏血液灌注可以得到改善,而良好的血液灌注可以很好的减轻患者的心脏非但,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也能得到改善[6]。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虽然也能起到抗血小板作用,但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预防血栓形成,对于改善心脏血液灌注的效果可能相对较弱,心功能恢复效果比较有限[7]。在心肌损伤方面,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心肌细胞,有效减少血小板聚集引起的心肌缺血和缺氧,心肌损伤相关指标也能得到改善。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肌缺血,但具有一定局限性,也不能保护心肌细胞,加上长期使用阿司匹林会增加出血风险,一旦出现出血会加重心肌损伤[8]。(3)采取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和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主要因为吲哚布芬可以很好的抑制患者体内血小板凝聚且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和氯吡格雷联合使用的时候,可以发生协同作用,有效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9]。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抗血小板作用具有一定局限性,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效果也比较有限[10]。同时吲哚布芬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与阿司匹林相比,吲哚布芬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相对较为温和,且对患者胃肠道的刺激也比较小,不良反应也会随之减少。
综上所述,在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采取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和阿司匹林和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均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抗血小板凝聚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方慧瑾,贺骞,刘善湖,等.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4,40(19):2766-2770.
[2]胡红梅,董艳春.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对患者肝肾功能与凝血功能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23):42-45.
[3]庄力钦,林祺,童金英,等.小剂量利伐沙班联合吲哚布芬及硫酸氢氯吡格雷在PCI术后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24,17(19):47-49.
[4]芮淑红,王晨芳,李云贺,等.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应用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24,26(03):270-273.
[5]王晨芳,芮淑红,李云贺,等.阿司匹林和吲哚布芬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24,33(06):443-448.
[6]邢波,侯冠昕,冯冠森,等.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对比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24,27(04):265-270.
[7]郑烁,许联,赵楚英,等.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J].中外医学研究,2024,22(07):50-53.
[8]程辉,彭杰成,伍万仕,等.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疗效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4,40(04):497-500.
[9]陈永成.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心肌灌注、NT-proBNP及MACE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3,31(10):53-56.
[10]职文明.吲哚布芬、阿司匹林分别联合氯吡格雷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