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动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2-04
/ 2

课程思政在《动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王玉玲

(商丘师范学院 生物与食品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和必要手段,要求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项环节。本文以“动物学实验”为例,分析了高校生物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在课堂中进行灵活渗透的途径。

关键词:课程教学;思想政治;动物学实验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培养人才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真理,塑造灵魂、造就人才的历史重任。教师要利用好课堂这个大舞台,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政元素的渗透,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坚实走好每一步。

《动物学实验》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这阶段可以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渗透。动物学课程主要是讲解不同类群动物形态结构、演化发展以及动物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教学过程中在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很多环节都可融入课程思政,通过思政素材的渗透,教会学生要尊重生命,学会感恩,懂得奉献。在讲授动物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领悟思政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人文精神以及献身科学的精神[1]

1.动物学实验的课程特点

本课程以动物学基础理论、基本规律为依托,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具体深入地掌握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动物各类群的进化历程和演化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动物学知识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动物的良好习惯,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以后的教学、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动物学实验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我国目前课程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它的核心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发展的一项根本任务,同时也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比起思政课程的教学,课程思政显得更加灵活和方便。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泛泛的直观教学,而课程思政则是思政内容与其他科目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而且能在教学环节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积极引导,从而可以更好地达到在思想上育人的目的。通过在动物学实验课教学环节中渗透课程思政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尊重、感恩与奉献,在学会专业知识的同时,既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又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人格,这正是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结合的目的所在。

3.用动物学研究领域内的重大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动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觉树立正确的育人意识,时时处处体现育人的职责,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材料,不失时机地渗透具有思政价值的典型案例,这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立德树人效果显著。具体实例如下:

3.1在实验内容“疟原虫观察”时就可引入思政内容。疟原虫引起的疾病叫疟疾,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在2017年我国的疟疾患病人数已经清零,这得益于抗疟药物青蒿素的研究。此处介绍屠呦呦的事迹,体现她的“责任”和“担当”。屠呦呦常说,是国家培养了我,我也得为国家做些事情。她的团队在经历了190次的试验失败,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发现了真正有效的成分青蒿素。再经过近7000例临床验证,在1986年,新一代抗疟药物终于诞生了。2015年,屠呦呦成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无可否认,青蒿素类抗疟药是举国体制的成果、集体主义的结晶,也是自主创新的杰作,体现了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和中国精神[2]

3.2. 在实验内容“日本血吸虫观察”时。引用毛主席在1958年写的《七律二首·送瘟神》,以此诗为引,先提出疑问,是什么样的小虫如此猖狂肆虐,让广大人民的遭遇如此的悲惨?由此引出血吸虫病,这是一种在我国存在了2000多年,由血吸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它容易感染、蔓延很快,血吸虫猖獗的地区,人口锐减,老百姓称血吸虫病为“瘟神”。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广大群众,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有效控制了这一病害。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治山理水,消灭钉螺,送走瘟神的喜悦。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提升了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仰之情。

4. 用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名人事迹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指引我们人生前进的灯塔,所有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课程思政”建立在每一门课程的基础上,每位教师都要努力深挖自己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巧妙地利用名人事迹引导学生,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学生,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自觉地将个人的梦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3]

4.1.在“有孔虫”实验时,给学生介绍中国海洋原生动物学家郑守仪在国外进行爱国主义精神传扬的故事,郑守仪院士早期在菲律宾留学,回国后长期从事中国各海域现代有孔虫的分类及生态研究,她在利用有孔虫在石油勘探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她的名言是:“我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和“外国人有,中国人没有的,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要有”,她为有孔虫研究奉献了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她爱国、乐观、勤奋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光大。她的事迹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祖国努力学习的斗志。

4.2. 在“寄生虫吸虫、绦虫” 实验时,给学生介绍江静波院士的大爱情怀:他说“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科技系国家之命脉,只要于国有利,不必计较你我”正是出于科学家的爱国良知,对科学,对国家无私奉献,展示了他的大爱情怀。他带领的团队为研究寄生虫生活史的治疗方法,为了找到直接原因,他不惜亲自感染疾病,这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对学生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和思想冲击。

5. 结束语

课程思政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作用,全面落实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有利于教师将文化资源、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只要老师善于发现教学内容中的思政素材,并与之巧妙结合,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实践课 ,课程思政在动物学课程中都能灵活融入,两者相得益彰,形成协同效应”,在教学内容与思政资源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理性平和的心态、用丰富的情感去熏陶学生,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领悟思政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郑瑞珍.童第周的科学人生[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9(4):774-784.

[2] 姜献群 . 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19(2

[3]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