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外国语学院
摘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代教育者的责任,而大学生尤其需要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势在必行。本文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教育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在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的有效方法等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大学教育进行融合研究,找到两个结合并相互促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大学教育
正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教育的意义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以及历史认同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有很多璀璨古今的文明成果,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华夏人民才能的证明。对这些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无疑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为书写提供便利的造纸术,为航海提供便利的指南针,改变传统作战方式的火药,加快知识普及的活字印刷术……这些发明与创造不仅推动了古代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贡献一份东方力量。医学方面,以望闻问切为主要诊疗手段的中医无疑是人类医学的瑰宝,《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更是中华民族医学智慧的体现。民间艺术方面,京剧、剪纸、木偶戏、泥人、风筝、中国结等等民间艺术形式,为世界艺术长廊增添了一抹东方色彩,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粤菜、鲁菜、湘菜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四合院、阁楼等建筑文化,汉服、旗袍等服饰文化,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审美情趣。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内容,这些中华文明的瑰宝,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值得骄傲的历史成就和文化宝藏。
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增进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为国为民、胸怀天下的内容,对这些思想和理念的学习能够增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就已经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思想,主张“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提倡学子们在学成之后应该奉献社会、报效国家。心怀家国的屈原一心为国家的繁荣而奔走,“虽九死其犹未悔”;天下为公的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穷困潦倒的杜甫,仍然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临终之际都不忘记祖国的未来,告诫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代思想家张载更是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政治抱负,激励着历代中华学子以济世救民、福被苍生为志向,提升自我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
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先贤们为后世留下了丰饶的文明成果,后世学子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眺望祖国的未来。所以,也只有学习历史、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才能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来,带着前人的智慧,开创未来,再去肩负起后世的重量。人们需要知道自己的民族从何而来,才能更好地开拓民族的去处,所以学习历史和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仁”为核心,教育学子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君子,如何讲诚信,如何尊重他人,如何爱国家、爱天地,即所谓“泛爱众而亲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人才培养和后天的学习与教育,主张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浩然之气”,建立一个百姓可以“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国度,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特质。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而不同”,这一方面成为我国文化自我更新的不竭动力,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一种海纳百川、博采众家之长的胸襟。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在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设置时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足。在教师的课堂设置中,一般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不多,而在非文化类课程中,对传统文化的融入更是少之又少。虽然大学教师和学生们也能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价值,但对其重要的认知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大部分师生认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掌握是中国文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而对其他专业的助益不大。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实价值的片面理解。
第二,教材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与呈现不足。如英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等语言类专业的教材,或是计算机、土木工程、动画设计等技能类专业,其专业教材大多只编录专业知识,而极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虽然近几年,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大学各类教材中的占比有所增加,但是当前各专业教材中每个单元出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不具备良好的系统性,不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的有效融合。
第三,大学教师传统文化功底相对薄弱。在当前的大学教师队伍中,学校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忽视了对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培养,导致大多大学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但传统文化功底不足,无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专业课堂。大部分大学教师,在其受教育的年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重要性尚没有那么高的重视度,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知识掌握程度不足,这也反过来影响到他们成为大学教师后对下一代的培养。首先应提高他们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其次加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的重视。
第四,大学教育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授方式比较传统。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大学教育中,教师教授学生传统文化的方式仍以知识点的灌输为主,这样虽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但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学生学到的更多只是一些传统文化符号,而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民族精神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民族品格,应该以更多样的方式向学生传递这种文化精神,从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宣讲。
第五,教学评价中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教学评价是教师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和考察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指标。在当前的大学教育,各专业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更侧重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把握,而未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融入其中。在学生“成才”的的培养过程中,对学生“成人”的教育力度不够。对传统文化考核评价的不足,不利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也不利于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成果的把握。这使得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动力不足,也在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针对性等方面有消极影响。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的有效方法
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新技术向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的思路也要与时俱进,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展现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兼容性,同时也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便利。调查发现,大学生存在着崇尚西方文化、喜爱西方风俗、庆祝西方节日等现象。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网络对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介绍。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该利用网络资源,利用计算机技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本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教师在教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语言上的讲解,可以辅助于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介,通过听觉与视觉的有效结合,动态与静态的合理分配,让学生更好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
其次,通过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活动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课堂教学受到时间的限制,我们要想更好的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还要通过开展课外活动,以提供更多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学校可以举办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类活动,如诗词大会、书法大赛、民歌大赛等等。组织比赛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个人竞演、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等。最重要的是,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学校亦可利用大学社团来开展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社团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最关心的话题词,整合这些话题词来策划相关活动,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融入其中;或者社团可以根据时事热点开展活动,将传统文化的知识与之相结合。校方应支持和鼓励社团举办类似活动,并给于指导和监督。
再次,加强教师队伍培养,提升大学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在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一支传统文化知识过硬的高校教师队伍,所以为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就要先培养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在大学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也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直接影响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成效。然则,当前仍有一个高校教师,虽然专业知识与技能都达到优秀的程度,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相对薄弱,这是需要对高校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知识培训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需要定期开展教师培训的相关活动,制定培训的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教师参加传统文化培训。如举办国学大师的讲座、组织观看传统文化在线课程等。另一方面,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讲,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教学培训,并利用培训活动,进行教师间的经验分享和教学方法交流。教师之间也可以在课前进行集智备课,课中进行相互听课,课下进行总结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更应该利用碎片化时间,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融入自己的生活当中。如观看传统文化相关的纪录片,阅读传统文化书籍如四大名著、四书五经等等。
四、结语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代教育者的责任,而大学生尤其需要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势在必行。通过两者的融合研究发现,当前仍然存在大学教育中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带来的种种问题,但也存在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高校应该顺应时代需求,重视文化教育,通过加强高校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整合教学资源、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等方法,将大学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效结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有历史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罗小如: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现代语文;2016年第2期。
[2] 杨慧: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实现途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3]胡平生、张萌译注:礼记(下);中华书局;2017年版。
[4]宁业勤、吴蔷主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作者简介:杨紫寒,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硕士,讲师,河北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科研项目:本文系河北外国语学院美育研究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大学教育的融合研究”的结项论文,课题编号:【HWMY20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