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辅助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前庭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 2

虚拟现实辅助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前庭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石会  杨曌(通讯作者)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神经内科  402160

摘要: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辅助前庭康复训练对前庭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就诊的前庭性眩晕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为常规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实验组为虚拟现实辅助前庭康复训练。分析两组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临床疗效、眼动功能异常、前庭功能异常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2.2%)明显高于对照组(83.6%) 。治疗后实验组的DHI评分、眼动功能异常率、前庭功能异常率比对照组均降低,治疗后实验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虚拟现实辅助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前庭性眩晕可有效缓解眩晕症状,改善前庭功能,增强平衡能力。

    关键词:前庭性眩晕;虚拟现实辅助前庭康复训练;前庭功能

前庭系统是人体平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庭性眩晕是因前庭感受器和前庭神经颅外段病变导致前庭功能部分或完全受损造成(1)。临床主要症状为平衡功能障碍、恶心呕吐等。口前治疗前庭性眩晕以抗眩晕药物为主,但病情易反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前庭康复训练可使已受损机体前庭功能和平衡功能得以恢复,减少反复发作。虚拟现实技术是基于计算机等高新科技的新技术,在其辅助下进行前庭康复训练,不仅能更有效地刺激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加速代偿、习惯和适应机制的建立,还可通过提供给患者丰富多样的训练场景,使患者训练积极性更高,从而轻松完成训练内容,改善康复效果(2)。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已被用于康复治疗领域,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前庭性眩晕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选取标准纳人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③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②短期内听力突然下降或听力波动变化者;③严重心、肝器官损伤者;④患有骨折、严重颈椎病及颅脑外伤病变者。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前庭康复训练:包括眼动训练、基本平衡练习、步行练习、视追踪练习、扫视练习、凝视稳定练习、平衡练习、站立位平衡练习、闭眼平衡练习、步态练习,15min/次,2次/d。实验组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前庭康复训练:训练工具包括计算机、控制手柄、头戴式显示器。结合患者的偏好和需求切换训练场景选择训练方式,15 min/次,2次/d。两组患者均干预14d。 

1.3观察指标

(1)DHI评分。指导患者根据实际情况填写DHI量表,共25个项口,100分。按是、有时、否分别记0,2,4分。0-30分:轻微障碍;60分:中等障碍;61-100分:严重障碍。

(2)Berg平衡量表评分。指导患者完成坐位站起、无支持站立、无靠背坐位、从站立位坐下、转移、无支持闭口站立、双脚并拢无支持站立、站立位时上肢向前伸展并向前移动、站立位时从地面捡起物品、站立位转身向后看、转身360度、无支持站立时将一只脚放在台阶或凳子上、一脚在前无支持站立、单腿站立14个项口,根据各项口评分标准记分。0-20分代表平衡差,需乘坐轮椅;21-40分代表有一定平衡能力,可在辅助下步行;41-56分代表平衡较好,可独立步行;<40分提示可能跌倒。

(3)临床疗效。治愈:眩晕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眩晕症状明显好转,可正常生活或工作;有效:眩晕症状部分好转,有轻微晃动感;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病例X100%。

(4)眼动功能检测。①扫视试验:眼球注视口标点,口标点消失,快速注视新光点,记录峰准确度、速度、潜伏期,<70%或>115%为异常。潜伏期:>250ms为异常。②视动试验:患者注视靶上满屏从左至右和从右至左运动的光点30s,对比左右眼震是否对称,正常:方向相反左右对称,异常:双向不对称。③平稳跟踪试验:患者眼球跟随视靶依次0. 1 Hz,O. 2 Hz,O. 4 Hz运动,记录光点运动曲线,各频率,正常:光滑或带少量阶梯状扫视波的正弦曲线,异常:阶梯状,或没有正常的波形,完全紊乱。

(5)前庭功能检测。①冷热试验:患者平卧于床上,头枕枕头,睁开眼睛,向右耳灌热气,等待40 s,打开眼罩内光源,注视10 s,等待lOs。眼震消失后向左耳灌热气、左耳和右耳冷气。异常:CP>25%。②视频头脉冲试验:使用视频头脉冲试验仪,患者头戴视频红外线眼罩,注视正前方视靶,从后方扶住患者头部快速小幅度甩动,软件记录图像轨迹,记录潜伏期、增益值(前庭眼动反射增益=眼动速度/头动速度)及是否存在扫视。异常:增益值<0.8或出现扫视波。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 0软件包分析数据,组内比较予以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予以独立样本t检验,P<0.O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DHI,Berg平衡量表 

治疗后,两组DHI评分均降低,且对照组低于实验组,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升高,且对照组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

2.3两组眼动功能异常情况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眼动功能异常情况较实验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

2.4两组前庭功能异常情况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前庭功能异常情况较实验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

3.讨论

    前庭性眩晕是临床和生活中常见病,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因前庭系统障碍引发的眩晕疾病主要为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位置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等(3)。临床症状除平衡感差、恶心呕吐外,患者还会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且眩晕症状与抑郁、焦虑可能存在相互促进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和生活(4)。庭康复训练属于物理疗法,通过训练身体部位与全身来增强平衡能力,是前庭功能障碍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而常规前庭康复训练比较乏味、单一,患者无法坚持,甚至停止训练。虚拟现实技术前庭康复训练能结合患者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设置,使患者获得不同的训练场景与治疗。相比于常规前庭康复训练,虚拟现实技术前庭康复训练通过提供给患者直接的视觉与听觉反馈、多任务处理、存在感与沉浸感,使患者感到训练有趣且轻松,主动完成各项训练,康复训练依从性更高(5)。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结合虚拟现实与计算机图形学,为患者创造一个逼真的世界,使患者整个训练过程均置身于虚拟环境,在视觉刺激下,本体与前庭均感受冲突,有效改善头晕症状。我们研究提示虚拟现实技术前庭康复训练能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提高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耳石症眩晕患者在倍他司汀片治疗中配合实施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下前庭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训练依从性,缓解眩晕症状,提高生活能力,消除焦虑、抑郁情绪,应用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眩晕专业委员会,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与眩晕分会.前庭神经炎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39(9):985-994.

(2)彭璐,尹时华.前庭康复在前庭疾病的应用进展.中华耳科学杂志,2022, 20(3): 493-497.

(3)刘书红,刘会星,郭元明.前庭性眩晕患者抑郁情绪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3, 50(1): 99-101.

(4)彭刘丹,郭兆琪,田娥,等.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患者前庭康复治疗前后前庭自旋转试验的动态变化「J7.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2, 57(3):270-275.

(5)李瑞香,载小军,高修明.前庭康复治疗在中枢性眩晕患者中的疗效观察.中华耳科学杂志,2017, 15(6): 67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