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市依尔玛中学 新疆阿克苏 843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 “引出问题意识”“解出思维乐趣”“探究式学习” 这三个关键要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实施策略以及实践效果。通过对其内涵的深入剖析,阐述了它们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及学生发展的紧密联系。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详细介绍了如何在课堂导入、知识讲解、练习巩固等环节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中体会思维乐趣,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同时,分析了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问题意识;思维乐趣;探究式学习;小学数学教学
一、引言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奠基作用。在当今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变。“引出问题意识”“解出思维乐趣”“探究式学习” 这三个理念契合了这一变革趋势,它们强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深入研究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念内涵及关联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维品质,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会思考三角形面积公式为何为底乘高除以 2。具有较强问题意识的学生更善于思考,对数学学习积极性高。思维乐趣是指学生通过思考、推理、尝试等方式解决问题时体验到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如解开复杂数学谜题或用独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究式学习则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观察、实验、调查、分析等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如通过将圆柱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来推导体积公式。三者之间紧密关联:问题意识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探究式学习强化问题意识,而思维乐趣贯穿整个过程,激励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三、应用策略
(一)课堂导入环节
1.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意识
情景背景: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水资源非常宝贵。最近,社区发起了一项“节约用水,共建美好家园”的活动。假设你家安装了一个智能水表,可以记录每个月的用水量。为了响应这项活动,你的家庭决定计算一下过去六个月的平均用水量,看能否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减少用水,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教师展示你们家过去六个月的用水量数据:
问题引导:教师提问:“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算出你们家六个月的平均用水量吗?”“通过减少哪些月份的用水量,可以显著降低平均用水量呢?”“如果每个月减少 1 立方米的用水量,那么六个月下来总共可以节约多少水?”
这个情境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引导学生计算平均用水量,并思考如何节约用水,可以让他们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2. 设置悬念激发思维乐趣
悬念设置:在讨论平均用水量的时候,教师可以突然问:“同学们,大家知道吗?其实有一种水,即使不喝也能大大减少家庭的用水量,甚至比改掉浪费水的习惯还要有效。你们猜猜这是什么?”(这里可以停顿几秒钟,让学生猜测)
揭秘环节:教师揭晓答案:“这就是雨水!我们可以通过收集雨水,将其用于浇花、洗车等,从而减少家庭对自来水的依赖。那么,如果一个家庭每年能收集到 120 立方米的雨水,相当于节省了多少个月的用水量呢?”(假设之前计算出的平均用水量是 12 立方米/月)
问题延伸:
“如何估算一个家庭一年能收集到多少雨水?”
“收集雨水对环境有哪些好处?”
“如果每个家庭都能收集雨水,整个社区一年可以节约多少水?”
通过这样的悬念和揭秘环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引发学生对环保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使数学学习更加有意义。这个案例既实用又富有趣味性,相信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二)知识讲解环节
(三)练习巩固环节
(四)课堂总结环节
四、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选取某小学五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作为实践对象,一班为实验班,在教学中应用“引出问题意识”“解出思维乐趣”“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二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实践周期为一学期,在学期初对两个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问题意识水平(通过专门设计的问卷测试学生主动提问、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成绩进行了前测,确保两个班初始情况基本一致,保证实践的科学性。
(二)具体案例呈现
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案例(实验班)
(1) 课堂导入
情景背景:教师展示一幅城市绿化地图,其中包含各种形状的绿地,包括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告诉学生:“我们的城市正在推进绿化建设,同学们,如果你们是城市规划师,需要计算这些绿地的面积,以便合理安排绿化植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问题引导: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猜猜看,这两块同等底和高的草坪,哪块面积大呀?”
学生开始积极猜测并提出疑问:“我们还不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算呢,怎么比较呀?”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不会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呢?” 这样就成功引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 知识讲解
信息技术应用:教师使用平板电脑或投影仪展示一个互动软件,软件中可以调整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同时显示面积的变化。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数据,尝试找出规律。
实际操作: 教师接着发给每个小组一些平行四边形的纸片,让学生尝试用剪刀和胶带沿着高剪下来,通过平移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去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逐渐明白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通过底乘高来计算。当得出正确结论时,学生们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思维的乐趣。
(3) 练习巩固
多样化练习题: 教师设计了多种练习题,包括不同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题,以及拓展题,如:“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增加 2 厘米,高减少 2 厘米,它的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分组合作: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每个小组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并在课堂上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
互动游戏: 设计一个互动游戏,让学生用平板电脑或纸质草图绘制不同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并计算面积。游戏设定积分制度,正确计算可获得积分,最高积分的小组可以获得小奖励。
(4) 课堂总结
回顾与分享: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从提出问题到探究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学生们纷纷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新问题提出: 教师提出新的疑问:“如果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绿地被分成两部分,再拼成别的形状,比如梯形或三角形,面积还会一样吗?”
课后任务:
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回家后自己尝试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不同的部分,再拼成其他图形,计算面积,看看是否有新的发现,并写下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论。
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案例(对照班)
(1) 知识讲解
直接讲授:教师直接在黑板上画出平行四边形,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底乘高,并通过几道例题讲解如何运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
(2) 练习巩固
传统练习题: 教师布置一些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复习总结: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讲解一些常见的错误和注意事项。
(3) 课堂总结
简单总结: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提醒学生重点公式和计算步骤。
(三)实践结果分析
五、挑战及应对措施
(一)面临的挑战
(二)应对措施
六、结论
“引出问题意识”“解出思维乐趣”“探究式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教师观念与能力转变、时间把控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挑战,但通过加强教师培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关注分层教学等应对措施,可以有效克服这些困难,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进一步推广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探究式学习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综合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奇.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与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16):3.
[2]刘海燕.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00126-00126[2024-11-23].
[3]严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