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工业大学
摘要:普惠金融是指一种能够全面覆盖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规模的金融服务体系,旨在为所有人提供机会均等、便利、价格合理的金融服务。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展开数字普惠金融对缓解消费不平等的影响,本文认为通过增加普惠金融供给、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完善监管体系以及加强金融教育和培训等措施,可以进一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缓解消费不平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缓解消费不平等;影响
一、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缓解消费不平等的机制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是近年来全球金融领域崛起的一个创新发展方向,它深度融合了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手段与普惠金融的社会价值理念,旨在打破传统金融服务在地域、时间、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实现金融服务的便捷化、个性化和广覆盖。其核心目标在于解决传统金融体系中存在的服务排斥性问题,即一部分人群或地区由于地理、经济条件、信用记录等因素难以享受到基本的金融服务。
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尤为迅猛且成效显著。政府的大力支持、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金融科技企业的积极参与共同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通过移动支付、线上借贷、数字保险、虚拟货币等多元化的形式,数字普惠金融有效填补了传统金融体系在服务下沉市场和长尾客户上的空白,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
数字普惠金融对消费不平等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前沿科技,打破传统金融机构依赖物理网点的局限,实现了金融服务的线上化、移动化和智能化。这种技术革新使得金融资源得以高效整合,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以往,由于成本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许多低收入社区和个体难以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而现在,借助数字普惠金融,即便是身处欠发达地区或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低收入人群,也能随时随地享受金融服务,这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信贷约束问题。
传统的金融服务流程繁琐复杂,往往需要用户亲自前往实体网点办理,耗时费力。而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原本耗时费力的金融服务流程进行了全面优化,用户只需通过手机或电脑即可在线上快速完成贷款申请、保险购买等金融操作,极大地简化了流程,缩短了等待时间。这种便捷性不仅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还降低了用户的交易成本,使得金融服务更加普及化,进一步降低了收入不平等从而降低了消费不平等。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构建科学的信用评估体系,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信贷支持。例如,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分体系通过综合考量用户的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等多个维度,形成全面的信用评分,从而为低收入用户提供与其信用状况相匹配的消费信贷等金融产品。这种信贷支持不仅有助于低收入人群平滑消费,提高生活质量,还降低了他们因预防性储蓄而牺牲的即时消费和福利。
二、数字普惠金融在缓解消费不平等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特别是在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消费公平等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与实效,但这一领域仍然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使得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然而,当前普惠金融服务在供给端表现出渠道有限、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尤其是在地理区域上,一线城市与发达地区能够享受到更为丰富的金融服务,而在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以及小微企业等弱势领域,由于金融资源分配不足和服务网络不完善,导致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极差,无法充分满足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在为弱势地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时,由于这些群体的信用信息相对匮乏,征信体系不健全,以及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融资活动往往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同时,为了保持普惠金融服务的价格竞争力,金融机构在提供服务时需要合理控制成本,确保盈利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如何在保证收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是金融机构在推广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时面临的一大考验。
部分金融机构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对发展普惠金融事业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并未达到预期水平。此外,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地,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这无疑影响了普惠金融服务的整体发展效果。
三、数字普惠金融缓解消费不平等的完善策略
为了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在缩小收入及消费不平等方面的作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以更好地满足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的金融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供给。例如,对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或补贴,以鼓励它们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同时,市场机制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竞争和需求推动金融机构主动增加供给。
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金融资源相对匮乏。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政策性银行贷款等方式,为这些地区提供更多的金融资源。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在贫困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以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金融需求。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发出更多符合低收入人群需求的金融产品。例如,针对农户可以推出小额信贷产品,满足他们短期、急用的资金需求;针对小微企业可以开发融资担保产品,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同时,根据不同地区和群体的特点,定制化开发符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居民需求的金融产品。
完善监管体系是保障普惠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普惠金融的监管体系和政策法规,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同时,完善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公平、安全的金融服务。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
加强金融教育和培训是提高低收入人群金融素养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金融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帮助低收入人群了解金融产品的特点和风险,提高他们的金融决策能力。同时,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低收入人群对金融服务的信任和使用意愿。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完善普惠金融在缩小收入及消费不平等方面的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本田, 李佳敏. 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制研究[J]. 安徽乡村振兴研究, 1-11.
[2]魏倩. 从智慧农业到科创企业 金融让产业链“动”起来[N]. 上海证券报, 2024-10-08 (002).
[3]赵康杰, 付昕昱.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创新创业的城乡共同富裕效应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 2024, 32 (10): 55-66.
[4]冯鸿雁, 张心玥. 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居民消费升级的实证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16 (03): 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