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复春与叶酸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对比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21
/ 3

胃复春与叶酸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对比观察

吴瑞华赵少威柯维城徐婵董向晨

兰溪市中医院321100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萎缩性胃炎治疗中应用胃复春、叶酸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研究机构为笔者所在医院消化科及门诊;选研究区段为2022年7月—2024年7月;选研究样本为上述区段内接收的19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实施随机数字表法划组,即100例患者入组于对照组,予以叶酸治疗;另100例患者入组于观察组,予以胃复春治疗;最终整理、统计研究数据,行组间症状缓解时间、胃镜病理检查结果、胃蛋白酶原指标、胃泌素指标、肝肾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结果:(1)组间相比治疗后症状缓解时间为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2)胃镜病理检查结果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3)组间相比治疗前胃蛋白酶原指标、胃泌素指标、肝肾功能指标为无差异(P>0.05);治疗后为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4)组间相比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叶酸药物治疗,予以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复春药物治疗,其效果更为显著,可缩短症状缓解时间,尽快恢复病灶部位的正常生理解剖结构,稳定相关指标于合理范围,并减少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强治疗的安全性,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胃复春;叶酸;临床效果;安全性

萎缩性胃炎是以肠上皮化生、胃黏膜腺体萎缩为典型特征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多与胆汁反流、大量摄入乙醇、机体免疫紊乱、长期服用NSAIDs药物、感染幽门螺杆菌(Hp)而致胃黏膜病变、肠黏膜不典型化生或增生、黏膜基层增厚、黏膜与腺体萎缩有关[1];迁延不愈、病程长、病情反复为该疾病的主要特点。相关研究指出:萎缩性胃炎属于胃癌的一种癌前状态,若治疗不及时,在病情的进行性发展下,将显著增加胃癌疾病的患病率,危害生命健康[2]。叶酸属于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常用药物之一,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能够参与RNA、DNA的合成,促进胃黏膜细胞的增殖与修复,以实现萎缩的良好改善,抑制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发生[3]。但是,综合用药实践结果,发现西医药存在半衰期短、复发率高、不良反应多等弊端,远期疗效欠佳,因而需注重治疗方法的创新。胃复春属于一种中成药,所用药材不仅可发挥对症的功效,修复与保护胃黏膜,促进病情的有效改善,亦可通过温和的药性,降低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保证治疗的安全性,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4]。鉴于此,本研究将分别选用胃复春、叶酸药物,对比探究两种药物在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成效。论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所选起始、截止区段为2022年7月—2024年7月,通过本院消化科、门诊选择接收的萎缩性胃炎患者198例作为研究样本;行以数字随机表法,以100例/组的比例,划分为对照组、观察组;组间具体信息为:(1)对照组:性别比例56/44(男/女);年龄(最低-最高)18~65岁,区间值(41.36±3.17)岁;病程(最短-最长)0.5~5年,区间值(2.75±0.18)年;OLGA分期:II期62例,III期28例,IV期10例。(2)观察组:性别比例52/48(男/女);年龄(最低-最高)18~65岁,区间值(41.40±3.23)岁;病程(最短-最长)0.6~5年,区间值(2.86±0.24)年;OLGA分期:II期61例,III期31例,IV期8例。相比组间基线信息显示无差异(P>0.05),可比。

纳入标准:(1)参照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5]以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6],明确诊断萎缩性胃炎;(2)OLGA分期为II期及以上;(3)幽门螺旋杆菌阴性;(4)年龄≥18周岁,具备自主能力;(5)知悉研究内容,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伴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等需接受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者;(2)病理诊断怀疑恶变者或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病变者;(3)伴严重机体重要器官系统疾病者;(4)既往有药物过敏史或研究前4周接受过抗HP治疗者;(5)伴精神类疾病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所选治疗药物为叶酸(生产商: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12020215,规格:5mg);服药频次:Tid(3次/d);服药剂量:5mg/次;服药周期:连续24周。

1.2.2观察组

所选治疗药物为胃复春(生产商:浙江胡庆余堂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Z33020146,规格:每片重0.36克);服药频次:Tid(3次/d);服药剂量:4片/次;服药周期:连续24周。

1.3观察指标

1.3.1症状缓解时间

组间统计对比治疗后恶心、嗳气、腹痛、反酸症状缓解时间。

1.3.2胃镜病理检查结果

于治疗后,经胃镜检查,统计对比组间肠化生消失、胃黏膜炎症消失、异型消失、黏膜萎缩面积减少1/3以上情况。

1.3.3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集组间5mL静脉血(晨起空腹时),制备为血液样本,经由离心机(转速:3500r/min,半径:15cm,时长:10min)离心处理后,获取上清液,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验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PGII)]指标以及胃泌素[胃泌素17(G17)]指标。

1.3.4肝肾功能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后,如上述方法采集血液样本,后经离心机(转速:2500r/min,半径:22.5cm,时长:10min)离心处理后,以ELISA法检验肾功能[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指标,并以双抗体夹心法检验肝功能[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指标。

1.3.5不良反应发生率

于治疗后,统计对比组间恶心呕吐、头晕、心悸、皮疹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选SPSS28.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量资料表示为(±s),经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经2检验;(P<0.05)表示为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症状缓解时间对比

见下表;组间治疗后相比症状缓解时间为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

表1 组间症状缓解时间对比(±s,d)

组别

n

恶心

嗳气

腹痛

反酸

对照组

100

4.26±1.12

3.64±0.94

3.12±1.08

3.34±0.90

观察组

100

2.03±0.68

1.78±0.45

1.37±0.39

1.28±0.42

t

-

17.019

17.848

15.240

20.742

P

-

0.000

0.000

0.000

0.000

2.2胃镜病理检查结果对比

见下表;组间治疗后相比胃镜病理检查结果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组间胃镜病理检查结果对比(%)

组别

n

胃黏膜炎症消失

黏膜萎缩面积减少1/3以上

肠化生消失

异型消失

对照组

100

68(68.00)

62(62.00)

74(74.00)

78(78.00)

观察组

100

83(83.00)

80(80.00)

90(90.00)

91(91.00)

2

-

6.082

7.868

8.672

6.452

P

-

0.014

0.005

0.003

0.011

2.3胃蛋白酶原与胃泌素指标对比

见下表;组间治疗前相比胃蛋白酶原与胃泌素指标为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组间胃蛋白酶原与胃泌素指标对比(±s)

组别

n

PGI(μGIm)

PGII(μGIm)

G17(ng/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100

76.38±4.75

94.53±6.36

10.24±2.85

21.30±3.48

263.23±23.40

296.18±31.52

观察组

100

76.32±4.65

130.24±8.87

10.26±3.03

30.76±4.41

259.84±23.37

332.56±40.69

t

-

0.090

32.718

0.048

16.840

1.025

7.068

P

-

0.928

0.000

0.962

0.000

0.307

0.000

2.4肝肾功能指标对比

见下表;组间治疗前相比肝肾指标为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4 组间肝肾指标对比(±s)

组别

n

BUN(mmol/L)

Scr(pg/mL)

ALT/(U·L-1 )

AST/(U·L-1 )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100

7.85±1.57

6.52±1.23

88.18±4.30

73.52±4.24

63.14±6.05

49.36±5.12

80.13±11.25

45.46±8.35

观察组

100

7.80±1.52

4.48±0.86

88.22±4.34

62.13±3.42

63.08±5.96

34.53±3.25

79.67±11.18

30.24±6.12

t

-

0.229

13.592

0.065

20.909

0.071

24.454

0.290

14.702

P

-

0.819

0.000

0.948

0.000

0.944

0.000

0.772

0.000

2.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见下表;组间治疗后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5 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组别

n

恶心呕吐

头晕

心悸

皮疹

总发生率

对照组

100

8(8.00)

4(4.00)

2(2.00)

3(3.00)

17(17.00)

观察组

100

3(3.00)

2(2.00)

0

1(1.00)

6(6.00)

2

-

5.945

P

-

0.015

3 讨论

萎缩性胃炎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以胃黏膜腺体、上皮数目减少、萎缩以及黏膜基层增厚、胃黏膜变薄、肠腺化生、幽门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为典型特征,亦是一种癌前病变。

该疾病的治疗方面,叶酸为常用药物之一,此为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相关研究指出:萎缩性胃炎患者机体若缺乏叶酸,会阻滞一碳单位的传递,影响细胞组织增殖、生长,降低与甲基化RNA、DNA,对癌基因起到诱导激活作用,增加致癌风险

[7]。而通过给予患者叶酸药物,可促进胆碱、蛋氨酸等化合物的合成,帮助胃黏膜减轻萎缩程度,阻滞或逆转萎缩性胃炎的癌变[8]。然而,经长期的用药实践后发现:西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有限,特别是不典型增生病理改变或伴随肠上皮化生的患者,整体疗效欠理想。

中医领域中,认为萎缩性胃炎为由经入络、由气及血的一个渐变过程;生化之源为气血,后天之本为脾胃,若脾胃功能受损、失调,将阻滞气血来源,造成气机受阻、胃失和降、气滞血瘀、津液亏虚,于胃络长久瘀阻下,阻碍胃黏膜腺体血运,引起黏膜营养匮乏,致腺体萎缩而发病[9]。治疗需以益气补血、健运脾胃为核心原则。胃复春属于一种中药制剂,其中的红参药材可奏调和脾胃、滋阴补气之效;香茶菜药材可奏活血散瘀、清热利湿之效;麸炒枳壳药材可奏行滞消胀、理气宽中之效,利于患者系列症状的尽快缓解,改善疾病的病理表现,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10]

本研究以治疗有效性、安全性两个层面评估胃复春、叶酸的应用效果,经调查后发现:观察组运用胃复春治疗后,其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胃镜病理检查结果、胃蛋白酶原与胃泌素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性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G17能够刺激胃蛋白酶原(PGI PGII)与胃酸的分泌,促进胃部血流量的增加;如果发生萎缩性胃炎疾病,将会显著减少胃窦部黏膜G细胞的数量,降低G17的生成,引起PGI、PGII水平异常,并伴随炎症反应、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病理表现以及腹痛、恶心、反酸等系列症状。而通过胃复春药物的运用,其中的红参药材所具备的人参皂苷成分,能够对胃上皮细胞损伤予以减轻,阻滞炎性因子的大量分泌,调节G17的分泌,增强胃蛋白酶活性,发挥抗氧化、抗肿瘤功效;香茶菜药材所具备的草素成分,可对Hp生长起到抑制作用,避免持续性损伤胃实质,加快胃黏膜的再生速度,以恢复正常的胃黏膜生理解剖结构,促进系列症状的有效减轻[11-12]。不仅如此,胃复春亦可抑制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等致癌物质的分泌,降低癌变风险,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

此外,调查结果发现,观察组肝肾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胃复春的应用可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性。究其原因:西医药普遍含有化学成分,经人体吸收后,极有可能引起机体的特异性生化指标表达,加之药物成分需经由肝肾代谢、排泄,易引起一过性肝肾功能损害,造成BUN、Scr、AST、ALT等指标异常。而胃复春药物为中药制剂,其所用中药材具备药性温和优势,能够减轻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肝肾系统的损害,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提高疗效、改善病情的同时,增强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相比叶酸药物,胃复春可显著提高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尽快恢复胃黏膜正常的解剖结构,促进系列症状的尽快缓解,改善相关指标水平,并防止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出现,提高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具备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德帅.胃复春片与兰索拉唑联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症指标水平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4,05(05):118-120+132.

[2]张树新.胃复春片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效果观察[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2,06(18):81-84.

[3]高洁,潘威光,元绍敏.胃复春片联合莫沙必利治疗慢性病萎缩性胃炎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17):61-63.

[4]王浩冉,吕胜利.胃复春胶囊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2,37(11):1983-1986.

[5]李军祥,陈誩,吕宾,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02):121-131.

[6]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17,22(11):670-687.

[7]孙浚洋,李超杰,李佳,等.温胃舒联合叶酸改善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胃功能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05):77-79.

[8]王双养,吴福婷,唐跃华.胃复春联合叶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20,32(03):349-350.

[9]杨开余.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20,39(09):46-47.

[10]赵红艳,郑艳敏,于美娜.胃复春联合叶酸及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观察[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28(11):25-29.

[11]王丽丽.叶酸联合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27):66-67.

[12]张丽娟.叶酸片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疗效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30(08):989-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