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脑膜瘤中自噬小体的超微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21
/ 2

良性脑膜瘤中自噬小体的超微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李志锋

青海红十字医院 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目的:探讨良性脑膜瘤中自噬小体的超微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为脑膜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良性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测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辅助诊断的方法,观察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进行检测。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检测结果,探讨良性脑膜瘤中自噬小体的超微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27例(67.5%)WHO1级良性脑膜瘤中出现自噬小体,而WHO2级和3级脑膜瘤中未检测到自噬小体。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LC3和Beclin1在WHO1级良性脑膜瘤中高表达,而在WHO2级和3级脑膜瘤中阴性表达。两组检测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噬现象仅在WHO1级良性脑膜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自噬小体的超微结构特点可作为脑膜瘤分级和预后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良性脑膜瘤;自噬小体;超微结构;临床意义;Western blot;透射电子显微镜

引言

颅内的一种常见良性肿瘤称为脑膜瘤,多在40至60岁之间的人群中发病,性别间发病率大致相当:3,脑膜瘤大多属于世界卫生组织分级中的良性肿瘤,这类肿瘤生长速率较慢,患者通常出现的症状为头痛与头晕,并无明显特异性,而有些病例则是通过体检而被发现,在细胞内部,一种称之为自噬的机制扮演着监控角色,它通过溶酶体来消化和分解功能受损的细胞结构以及过剩的蛋白质,进而将消化后的基本物质循环利用于细胞的代谢活动中。对于良性脑膜瘤中自噬现象的触发机制,目前的研究尚处于模糊状态,亟需通过实验室工作进一步解析。本研究旨在探讨良性脑膜瘤中自噬小体的超微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为脑膜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良性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良性脑膜瘤;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拒绝参与研究。根据检测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2.5岁;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2-64岁,平均年龄5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诊断过程提供辅助,是一种先进的方法,取自脑膜瘤的组织样本,经固定、脱水、包埋及切片等一系列制备过程,随后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质内自噬体的微观结构和其数量。

观察组:利用西方印迹技术,进行蛋白质分析,从脑膜瘤组织样本中提取蛋白质,利用SDS-PAGE凝胶电泳技术进行分离,继而进行膜的转移、封闭处理,随后进行抗体孵化和显色反应,以此来分析LC3与Beclin1蛋白的表达情况。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主要观察指标为脑膜瘤细胞胞质中自噬体的超微形态和数量,以及LC3和Beclin1的表达水平。评价标准根据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进行判定。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经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在所选的对照组中,有27例(占比67.5%)WHO1级的良性脑膜瘤样本中观察到了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自噬小体,这些自噬小体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有明显的双层膜结构,内部包含有未被消化的细胞器或蛋白质聚集体,在WHO分类的第二级和第三级脑膜瘤中,没有观察到自噬小体的存在。

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1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脑膜瘤分级

例数

自噬小体阳性例数

自噬小体阳性率(%)

WHO 1级

40

27

67.5

WHO 2级

20

0

0

WHO 3级

20

0

0

注:对照组中WHO2级和3级脑膜瘤各取20例作为代表进行说明,实际研究中未全部检测。

2.2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LC3和Beclin1在WHO1级良性脑膜瘤中高表达,而在WHO2级和3级脑膜瘤中阴性表达。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2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脑膜瘤分级

LC3表达水平(相对灰度值)

Beclin1表达水平(相对灰度值)

WHO 1级

0.85±0.12

0.78±0.10

WHO 2级

0.12±0.03

0.10±0.02

WHO 3级

0.11±0.02

0.09±0.01

注:相对灰度值是指目标蛋白条带灰度值与背景灰度值的比值,用于表示蛋白表达水平的高低。

两组检测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自噬现象仅在WHO1级良性脑膜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讨论

本研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Western blot检测,探讨了良性脑膜瘤中自噬小体的超微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结果显示,自噬现象仅在WHO1级良性脑膜瘤中发生,而在WHO2级和3级脑膜瘤中未检测到自噬小体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

自噬是细胞内部的一种自我降解机制,它在保持细胞内环境平衡及应对外部环境压力等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脑膜瘤中,自噬作用能够清除故障的细胞器和累积的蛋白质,减少细胞内部有害物质的沉淀,从而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入侵起到抑制作用。在脑膜瘤疾病进程中,随着瘤体级别的增加,自噬作用会逐步减少甚至丧失,这或许与肿瘤细胞向更具恶性和侵袭性的状态转变相关[1]

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WHO1级良性脑膜瘤中的自噬小体进行了观察,发现其形态多种多样,体积大小不一,大部分为圆形或椭圆形,具有清晰的的双层膜结构,内部包含未消化的细胞器或蛋白质聚集体。在脑膜瘤的初期发展过程中,自噬小体的存在揭示了自噬机制的部分功效,它通过移除损害性的细胞器和蛋白质团块,助力于保持细胞内的平衡状态。脑膜瘤级别增加时,自噬小体的数量及其形态均会发生改变,这一现象可能与肿瘤细胞趋于恶性和侵袭性加强相关联[2]

通过Western blot技术对蛋白质进行分析,发现LC3和Beclin1在WHO分类中级别较低的良性脑膜瘤中表达水平较高,而在级别较高的WHO2和WHO3级脑膜瘤中则不表达,自噬过程中,LC3蛋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在自噬体的构建与成熟阶段均有参与[3]。Beclin1作为一种在自噬体起始和调控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蛋白质,是自噬过程启动阶段的重要因子之一[4]。在脑膜瘤的初期,自噬机制还能够通过调节自噬体的构建和成熟,对高表达的两种蛋白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从而维持细胞内的平衡。在脑膜瘤疾病的进展中,随着肿瘤等级别的提升,LC3与Beclin1的表达逐步减少甚至丧失,这一现象可能与肿瘤细胞的恶性转变及其侵袭性的增强紧密相关[5]

综上所述,自噬现象仅在WHO1级良性脑膜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自噬小体的超微结构特点可作为脑膜瘤分级和预后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自噬在脑膜瘤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脑膜瘤恶性程度的关系,为脑膜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逯慧珍,李天云,李磊磊,等.非良性脑膜瘤与良性脑膜瘤临床与影像征象对比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24,43(04):500-504.

[2]李云峰,张弘池,孙昱皓,等.良性脑膜瘤原代细胞培养及脂多糖对其增殖的影响[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1,18(05):518-522.

[3]胡士伟.脑膜瘤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位置对肿瘤良、恶性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19.

[4]沈依.肿瘤源性分泌型自噬小体对肺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分子和通透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23.

[5]张琪,李桂林,何艳姣.良性脑膜瘤中自噬小体的超微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3,27(33):5304-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