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中心医院 CT室, 056000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CT增强检查已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为了获得更为清晰的影像,造影剂的使用必不可少。然而,注射造影剂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造影剂外渗和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这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会增加医疗风险,影响诊疗效果。因此,护士在检查过程中承担着关键的预防和应急处理职责。
一、造影剂外渗的原因及危害
造影剂外渗是指造影剂从血管内漏出到周围组织中的现象,可能在注射过程中或注射后立即发生。外渗的原因主要包括血管条件差、穿刺技术不当、注射速度过快以及患者配合不佳等因素。血管条件不佳的患者,如老年人、儿童或长期输液导致静脉受损的患者,容易出现穿刺困难或血管破裂。高压注射器的快速注射也会增加外渗的风险。如果患者在注射过程中因紧张或不适而移动肢体,也会导致针头脱出血管引发外渗。
二、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措施
为了降低造影剂外渗的风险,护士在检查前、中、后的各个环节都应做好准备工作。术前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血管条件,选择弹性好、位置适中的血管进行穿刺。对于静脉条件不佳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使用留置针,以减少穿刺次数和外渗风险。在穿刺前,护士应充分告知患者检查过程,并提醒患者在检查时避免肢体过度活动。
三、造影剂外渗的处理流程
如果发生造影剂外渗,护士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尽量保持静脉通道畅通,以备后续用药。对于轻度外渗的患者,可以进行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和肿胀。对于外渗较严重的患者,应采取患肢抬高的措施,促进液体吸收,减少组织损伤。必要时可咨询医生,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局部药物治疗或进一步处理。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肿胀、疼痛或皮肤变色,应尽快进行医学影像检查,以判断是否需要外科干预。
四、造影剂过敏反应的成因及危害
造影剂过敏反应是CT检查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成因与患者的过敏体质、造影剂的类型以及个体的免疫反应有关。有过敏性疾病史的患者,如哮喘、湿疹或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造影剂过敏反应。一些高渗性碘造影剂的分子结构也可能引发过敏症状。除了免疫性过敏反应外,造影剂的渗透压变化也可能导致类似过敏的非免疫反应。
五、造影剂过敏反应的预防措施
为减少造影剂过敏反应的发生,护士在检查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的既往过敏史,特别是药物和碘过敏史。对于高危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预防性使用抗组胺药物或糖皮质激素,减少过敏风险。对于曾有过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相同类型的造影剂,并考虑替换为低渗性或非离子型造影剂。在注射过程中,护士要随时关注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
六、造影剂过敏反应的急救处理流程
当患者出现造影剂过敏反应时,护士应立即停止注射,并确保呼吸道通畅。对于轻度反应,可以给予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缓解瘙痒和荨麻疹。对于严重反应,如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痉挛,应立即给予肾上腺素注射,同时配合吸氧以维持呼吸功能。必要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以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护士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联系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
七、护士在降低造影剂外渗和过敏风险中的作用
护士在预防和应对造影剂外渗及过敏反应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术前的风险评估、术中的规范操作以及术后的观察随访,都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环节。护士还需定期参加急救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并与团队成员协作,确保抢救流程的顺利进行。在与患者的沟通中,护士应给予人文关怀,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造影剂外渗和过敏反应是CT检查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和规范的应急处理,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只有通过全方位的风险防控与团队协作,才能确保CT检查的顺利进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