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太航医院
一、引言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它给众多女性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在现代医学积极研究治疗方法的同时,中医也有着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经验来认识和处理这一病症。本文将详细科普中医是如何看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现代医学简述
在深入了解中医观点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这是一种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如盆腔腹膜、卵巢、宫骶韧带等。异位的内膜在性激素的影响下会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蓝色实质性结节或包块。常见的症状包括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月经异常和不孕等。
三、中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瘀血阻滞
1.经期产后余血未净
中医认为,女性在经期或产后,胞宫的血脉空虚,余血如果没有及时排出体外,就容易停滞在体内形成瘀血。这些瘀血随着气血的运行而流注到其他部位,当停留在盆腔等与胞宫相关的经络部位时,就可能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例如,《妇人大全良方》中提到 “妇人月经痞涩不通…… 风冷邪气客于胞内,伤损冲任之脉”,这里指出了经期气血不畅,邪气易入侵导致瘀血形成的观点。
2.手术创伤
现代女性接受妇科手术的情况较为常见,如剖宫产、人流手术等。手术会直接损伤胞宫、胞脉、胞络,使局部气血运行失常,血液离经而成瘀血。术后瘀血如果不能及时消散,就会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埋下隐患。这种因手术导致的瘀血在中医古籍虽未明确提及,但在现代临床实践中是不可忽视的病因之一。
(二)气滞血瘀
1.情志不畅
长期的情志抑郁或愤怒会导致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能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当肝气郁结时,气血的运行就会受到阻碍,出现气滞血瘀的情况。气滞则血行不畅,瘀血内生,而胞宫气血瘀滞,就容易引起子宫内膜异位。正如《校注妇人良方》所说 “妇人腹中瘀血者,由月经闭积,或产后余血未尽,或风寒滞瘀,久而不消,则为积聚癥瘕矣”,这里强调了气血瘀滞积聚成病的过程,情志因素在其中起到引发气滞的重要作用。
2.生活压力与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中,女性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复杂的生活环境。长期的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居住环境潮湿寒冷等,都可能影响人体的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导致气滞血瘀。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增加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
(三)寒凝血瘀
1.外感寒邪
女性在经期或产后,身体较为虚弱,此时如果外感寒邪,寒邪就会侵入人体,凝滞气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受损则气血运行缓慢,血液易凝结成瘀。寒邪客于胞宫,与血相搏,可导致瘀血形成,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古籍《诸病源候论》中记载 “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体现了寒邪对胞宫气血的影响。
2.贪凉饮冷
日常生活中,有些女性长期贪凉饮冷,如过多食用冷饮、穿着过少暴露腹部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使寒邪内生,损伤阳气,导致寒凝血瘀。寒凝血瘀在盆腔等部位积聚,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四)肾虚血瘀
1.先天禀赋不足与房劳多产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如果女性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或者后天房劳过度、多次生产等,都会耗伤肾气。肾气虚则不能推动气血运行,血液容易瘀滞。同时,肾虚不能温煦胞宫,也会影响胞宫的气血运行,使得瘀血内生,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傅青主女科》提到 “经水出诸肾”,强调了肾与月经的密切关系,而月经异常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症状有相通之处。
2.年龄增长因素
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肾气逐渐衰退。尤其是在绝经前后,肾气亏虚更为明显,这一时期女性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情可能会发生变化,或者新发病的风险也会有所增加。肾气不足导致的血瘀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表现。
四、中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分型
(一)气滞血瘀型
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下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暂减,伴有乳房胀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此型以情志因素导致的气滞血瘀为主要特点,治疗以理气行滞、化瘀止痛为主。
(二)寒凝血瘀型
经期下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色黯黑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寒凝血瘀型多因寒邪侵袭或内生寒邪所致,治法当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原则。
(三)肾虚血瘀型
经期或经后腹痛,腰部酸痛,头晕耳鸣,月经量少、色淡黯,或有血块,不孕,夜尿频多。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而涩。此型是由于肾虚与血瘀相互影响,治疗需补肾活血、化瘀止痛。
(四)气虚血瘀型
经行腹痛,肛门坠胀,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月经量多、色淡质稀,有血块。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涩无力。多因气血虚弱,运血无力而致血瘀,治疗以益气化瘀为法。
五、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
(一)中药内服
1.
方剂应用
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采用相应的方剂。如气滞血瘀型常用膈下逐瘀汤,方中以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以枳壳、柴胡、香附等理气行滞;寒凝血瘀型可选用少腹逐瘀汤,其中小茴香、干姜、肉桂等温经散寒,蒲黄、五灵脂、没药等化瘀止痛;肾虚血瘀型可用归肾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在补肾的同时活血化瘀;气虚血瘀型则以八珍汤合失笑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减,以达到益气养血、化瘀止痛的目的。
(二)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是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色方法之一。通过将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等功效的中药煎剂灌入直肠,药物可通过直肠黏膜吸收,直达病所。因为盆腔与直肠相邻,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盆腔内的病变组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消散,缓解疼痛等症状。常用的灌肠方剂有三棱、莪术、红藤、败酱草等组成的方剂,可根据病情进行加减。
(三)针灸治疗
1.穴位选择
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常选取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血海、合谷等穴位。关元、气海、中极为任脉穴位,可调节冲任气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调理肝、脾、肾三脏,活血化瘀;血海为治血要穴,合谷有行气活血之功。这些穴位相互配伍,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2.针灸机制研究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针灸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起到镇痛作用。同时,针灸还能改善盆腔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助于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和抑制病情发展。
(四)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可通过对腹部、腰骶部等部位的手法操作,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按摩师会运用揉法、滚法、点按法等手法,在患者的下腹部及腰骶部进行按摩。例如,点按气海、关元、八髎等穴位,可以缓解盆腔肌肉的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而且,推拿按摩还可以缓解患者因疾病带来的焦虑情绪,促进身心的放松。
六、结语
中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着深刻的认识,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到治疗和预防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通过运用中药内服、灌肠、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的发展。同时,中医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情志等方面,可以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希望更多的女性能够了解中医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防治方法,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