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枢纽广场立体分流适变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19
/ 2

城市交通枢纽广场立体分流适变设计研究

曹园园

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300000

摘要:在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交通枢纽广场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其交通流量呈现出持续增长且高峰时段高度集中的趋势。通过深入分析交通枢纽广场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探讨立体分流适变设计的策略与方法,通过多层次交通空间构建、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集成、动态适变设计应用,为满足城市交通枢纽广场高效运行与复杂多变需求的规划与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多层次交通空间构建、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集成动态适变设计应用

一、城市交通枢纽广场的特征

(一)功能特性

城市交通枢纽广场连接着铁路、公路、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为旅客提供便捷的换乘服务。在高峰时段,大量旅客和通勤者在此聚集和疏散,像节假日期间,火车站广场人流量可达数万人次。其周边往往设有商业店铺、餐饮设施、酒店以及各类服务网点,为旅客和周边居民提供购物、餐饮、住宿、休闲等服务。城市交通枢纽广场需要具备足够的空间和合理的流线设计来引导人群有序集散,需要在分流设计中充分考虑其与交通流线的相互关系,避免拥堵和混乱。

(二)人流与车流特征

人流特征具有潮汐性和多样性。潮汐性表现为在特定时间段内,如早晚高峰、节假日出行高峰等,人流量会出现明显的集中峰值。多样性则体现在旅客的出行目的、携带行李情况以及对环境的熟悉程度不同。例如,商务旅客可能轻装简行、行动迅速且对换乘流程较为熟悉,而旅游旅客往往携带较多行李、行动相对缓慢且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信息服务。

车流特征跟不同类型车有关。公交车具有固定的线路和停靠站点,运行较为规律,出租车则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但在高峰时段易出现聚集候客现象,私家车和旅游大巴的停车需求较大,且其行驶路线和停车时间受旅客出行安排影响较大,车流的复杂性给广场的交通组织和分流带来了挑战。

二、现存在的问题

(一)平面局限性

传统平面分流设计主要以广场、道路的二维平面空间进行交通组织,未充分利用三维垂直空间资源。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加,二维平面空间非常容易出现交通瓶颈,像站前广场上的出租车、公交车和私家车的候车区域划分不合理,导致相互干扰,车辆进出不畅,旅客换乘步行距离过长。

(二)换乘不便

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流线不够便捷流畅,缺乏连贯性的引导标识和合理的空间衔接。像地铁出口与火车站候车大厅之间距离较远,且中间通道狭窄、标识不清晰,旅客在换乘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寻找路线,尤其是对于携带行李的旅客非常不友好。

(三)利用效率低

空间的综合利用率不足,未充分考虑交通功能与商业、休闲等各类服务网点有机结合,存在大量闲置空间或空间功能布局混乱,像商业店铺布局分散,未与交通流线有效整合,既影响了商业效益,也不利于交通组织和旅客体验。

三、立体分流适变设计策略与方法

(一)多层次交通空间构建

1、地下交通层设计

开发地下空间,设置地铁车站、地下停车场、地下通道等设施。地下停车场可根据不同车型和停车时长进行分区设计,如设置短时停车区靠近换乘入口,长时停车区位于相对偏远但交通便利的位置。地下通道连接不同交通设施和建筑,形成便捷的步行网络,避免行人与地面车辆的冲突。在大型交通枢纽广场地下一层设置地铁换乘大厅,与各条地铁线路无缝衔接,旅客出站后可通过地下通道直接前往火车站候车大厅或公交站台。

2、地面交通层优化

合理规划地面道路布局,设置公交专用道、出租车候车区、社会车辆接送客区等。采用交通渠化设计,优化路口交通信号灯设置,提高地面交通的通行效率。同时,在地面广场设置清晰明确的行人导向标识和休息设施,引导行人快速有序地前往目的地。例如,在站前广场地面设置环形公交专用道,公交车可在专用道内循环行驶,减少停靠时对其他车辆的影响,在广场边缘设置出租车候车区,并采用排队管理系统,确保出租车有序接送客。

3、地上交通层拓展

设置高架人行天桥、空中连廊等设施,实现不同建筑和交通设施之间的快速连接。地上交通层可有效减少行人与地面车流的交叉,提高行人的安全性和通行速度。如通过空中连廊将站房、停车场、酒店等建筑连接起来,旅客可以在不穿越地面道路的情况下便捷地完成换乘和出行。

(二)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集成

1、交通流量监测与分析系统

在站前广场地面及周边道路设置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交通流量、车速、车辆类型等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交通流量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预测交通流量的变化趋势,为交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预测高峰期交通拥堵时段和路段,提前制定交通疏导方案。

2、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采用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技术,根据交通流量的实时变化自动调整信号灯的配时。在高峰时段,优先保障公交车辆和大容量交通方式的通行权,减少车辆等待时间,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3、智能停车管理系统

在停车场内安装智能停车引导设备,如车位指示灯、车辆定位系统等。车辆进入停车场后,系统自动引导车辆前往空闲车位,提高停车效率。同时,通过手机应用等方式实现远程停车预约和缴费功能,方便驾驶员操作。例如驾驶员可在出发前通过手机应用查询车位情况,并提前预约车位,到达停车场后根据系统引导快速停车。

(三)动态适变设计应用

1、灵活可变的交通设施布局

采用模块化、可移动的交通设施,如可移动的公交站台、临时停车区域等。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和特殊情况的需求,能够快速调整交通设施的位置和布局。例如,在举办大型活动期间,可将部分公交站台临时迁移到活动场馆附近,方便观众疏散,或者在交通流量较低的时段,缩小出租车候车区面积,增加社会车辆临时停车区域。

2、应急交通预案与演练

制定完善的应急交通预案,明确交通管制措施、疏散路线和救援通道的设置。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交通管理部门、广场运营单位、相关救援力量的协同应对能力。例如,每半年在交通枢纽广场组织一次综合应急演练,模拟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场景,检验应急交通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根据演练结果对应急预案进行优化和完善。

3、面向未来的可扩展性设计

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未来交通技术发展和交通需求增长的可能性,预留足够的空间和接口,以便后续能够方便地集成新的交通设施和技术。在广场地下空间设计中,预留足够的空间用于未来可能建设的无人驾驶车辆停车场或快速充电设施,在交通管理系统中,采用开放式架构,便于接入新的智能交通设备和软件应用。

4、实际案例分析

香港西九龙站是广深港高速铁路的终点站,其交通枢纽广场采用了立体分流适变设计。地下一层为港铁柯士甸站及停车场,旅客可在此换乘地铁;地面层设置了公交停靠站、出租车候车区以及大量的行人通道和广场空间,方便旅客进出车站和换乘;地上二层通过架空连廊与周边建筑相连,实现了人车分流。广场内配备了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并调整交通信号配时。在特殊活动期间,如演唱会、展览等,可灵活调整公交站台和临时停车区域的位置,确保交通秩序井然。该设计有效提高了交通枢纽广场的运行效率和旅客体验,成为城市交通枢纽立体分流适变设计的成功范例。

四、结论与展望

城市交通枢纽广场的立体分流适变设计是顺应现代城市交通复杂性和多变性的必然要求,能效解决现有分流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升交通枢纽广场的交通效率、空间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城市的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白立琼.铁路客运站地区的城市交通衔接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6,(4).69-75.

[2]毕艳祥,刘洪波.一体化发展策略下的轨道交通枢纽建设[J].铁道经济研究,2013,(6).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