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乙肝病人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19
/ 3

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乙肝病人的研究

陈亚玲

广南县人民医院 云南 广南 663300

摘要目的以提高乙肝治疗效果为研究目标,在临床中实施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方案,明确其对乙肝患者的影响。方法 以2023.03-2024.3时间段中于院内接受诊疗的乙肝患者为分析对象,共计60例,对各个患者进行编号后采取随机抽取法设置成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分别以常规手段、手段实施两组护理干预,对干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HBsAg浓度与HBsAg转阴率方面,两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HBsAg浓度更低、HBsAg转阴率更高(P<0.05)。肝功能指标、炎症因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生活质量等方面,两组相比,治疗前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值更佳(P<0.05)。结论 在临床中实施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方案,有利于减少乙肝患者HBsAg浓度,对提高HBsAg转阴率产生积极影响,促进肝功能指标、炎症因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乙肝;干扰素;核苷类药物

乙肝为临床常见疾病,患者会因为疾病出现疲倦、食欲不振、腹胀、肝区不适等临床一系列症状,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若患者病情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易增加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等严重疾病发生风险,威胁生命健康。需要重视并加强乙肝治疗研究,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不良影响,提高生活质量[1]。文中以提高乙肝治疗效果为研究目标,在临床中实施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方案,明确其对乙肝患者的影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3.03-2024.3时间段中于院内接受诊疗的乙肝患者为分析对象,共计60例,对各个患者进行编号后采取随机抽取法设置成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两组年龄:18岁≤年龄≤60岁,观察组均值(35.43±7.33)岁,对照组均值(35.45±7.31)岁;性别方面:观察组男性占比18例、女性占比12例,对照组男性占比19例、女性占比11例。经统计学系统处理两组基础资料相关数据信息后证实可比性高(P>0.05)。此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审批。择取要求:临床综合诊断为乙肝;资料齐全;认知与意识处于正常状态。剔除要求:中途退出;药物过敏;同时合并其他严重脏器器官疾病。

1.2 方法

1.2.1对照组行单一药物治疗方案

选择核苷类药物: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生产厂家:齐鲁制药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73185,规格:300mg),使用方法:口服使用,每天1次,每次0.3g。治疗时间持续48周。

1.2.2观察组行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方案

核苷类药物选择与使用与对照组一致,干扰素选择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生产厂家: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160001,规格:180微克/0.5毫升/支),使用方法:皮下注射给药,每次180μg,每周用药1次。治疗时间持续48周。

1.3 判断标准

(1)检测两组治疗前后HBsAg浓度,统计两组HBsAg转阴率情况,通过免疫学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HBsAg的具体含量,当HBsAg浓度低于检测下限(0.25mg/mL)时,可视为转阴。(2)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基转肽酶、总胆红素、白蛋白、总蛋白、碱性磷酸酶等,取均值比较。(3)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等,取均值比较。(4)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包括CD3、CD4、CD8,取均值比较。(5)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SF-36生活质量量表,包括生理机能(最高100分)、生理职能(最高100分)、躯体疼痛(最高100分)、精力(最高100分)、社会功能(最高125分)、情感职能(最高100分)、精神健康(最高100分)、一般健康状况(最高100分),分值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呈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tx±s为连续性变量中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卡方和%为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或价值。

2 结果

2.1 HBsAg浓度与HBsAg转阴率分析

HBsAg浓度与HBsAg转阴率方面,两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HBsAg浓度更低、HBsAg转阴率更高(P<0.05),如表1所示。

表1比对两组不良反应(n,%)

组别(n=30)

HBsAg浓度(mg/mL)

HBsAg转阴率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2.41±0.63

0.25±0.11

26(86.67)

对照组

2.44±0.60

0.54±0.23

20(66.67)

X2/t

0.188

6.230

11.181

P

0.850

0.001

0.001

2.2肝功能指标分析

肝功能指标方面,两组相比,治疗前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值更佳(P<0.05),如表2及续表2所示。

表2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x±s

组别(n=30)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U/L)

γ-谷氨酰基转肽酶(U/L)

总胆红素(umol/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78.52±9.59

39.03±2.79

88.59±8.79

46.02±3.44

94.14±6.63

33.74±5.41

78.20±5.63

22.03±4.67

对照组

78.55±9.62

49.86±5.64

88.63±8.77

59.74±5.49

94.16±6.65

48.46±7.49

78.23±5.66

38.21±6.64

t

0.012

9.306

0.017

11.599

0.011

8.726

0.020

10.917

P

0.990

0.001

0.986

0.001

0.990

0.001

0.983

0.001

续表2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x±s

组别(n=30)

白蛋白(g/L)

总蛋白(g/L)

碱性磷酸酶(U/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23.26±2.41

46.13±6.94

98.96±8.79

71.99±7.34

105.69±12.23

83.25±5.26

对照组

23.28±2.44

40.13±3.26

98.99±8.82

77.86±7.15

105.70±12.25

89.54±10.02

t

0.031

4.286

0.013

3.137

0.003

3.044

P

0.974

0.001

0.989

0.002

0.997

0.003

2.3炎症因子分析

炎症因子方面,两组相比,治疗前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值更低(P<0.05),如表3所示。

表3比对两组炎症因子(x±s

组别(n=30)

肿瘤坏死因子-α(ng/L)

白细胞介素-6(ng/L)

C反应蛋白(mg/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83.99±8.53

63.22±2.69

85.46±7.48

62.13±3.15

78.79±8.49

23.03±1.11

对照组

84.15±8.49

75.12±3.26

85.53±7.41

77.15±5.46

79.02±8.54

52.63±6.26

t

0.072

15.421

0.036

13.051

0.104

25.500

P

0.942

0.001

0.971

0.001

0.917

0.001

2.4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分析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方面,两组相比,治疗前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值更佳(P<0.05),如表4所示。

表4比对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x±s

组别(n=30)

CD3(%)

CD4(%)

CD8(%)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67.85±3.15

73.25±5.25

35.12±2.63

42.15±4.74

33.62±3.15

24.12±1.85

对照组

67.88±3.17

69.11±3.85

35.14±2.66

38.52±3.02

33.65±3.12

27.48±2.12

t

0.036

3.483

0.029

3.537

0.037

6.540

P

0.970

0.001

0.976

0.001

0.970

0.001

2.5生活质量分析

生活质量方面,两组相比,治疗前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值更高(P<0.05),如表5及续表5所示。

表5比对两组生活质量[(x±s)(分)]

组别(n=30)

生理机能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

一般健康状况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63.26±3.15

83.52±7.97

62.51±2.20

79.91±5.78

60.45±0.56

79.03±3.13

63.18±2.03

79.90±2.93

对照组

63.31±3.21

72.13±4.11

62.54±2.15

68.21±3.27

60.51±0.61

71.30±1.12

63.21±2.05

70.03±1.16

t

0.060

6.957

0.053

9.649

0.396

12.736

0.057

17.155

P

0.951

0.001

0.957

0.001

0.692

0.001

0.954

0.001

续表5比对两组生活质量[(x±s)(分)]

组别(n=30)

精力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61.48±0.79

85.86±3.95

62.59±1.12

86.19±4.79

63.26±1.09

83.94±3.91

61.45±0.99

89.94±4.91

对照组

61.52±0.80

74.25±2.31

62.62±1.08

79.09±2.25

63.18±1.12

76.03±1.17

61.51±1.02

74.16±1.08

t

0.194

13.896

0.105

7.348

0.280

10.615

0.231

17.192

P

0.846

0.001

0.916

0.001

0.780

0.001

0.818

0.001

3 讨论

乙肝患者会因为疾病导致身体中肝功能指标发生异常变化,机体炎症反应明显,且肝脏炎症反应可能会影响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导致免疫系统的持续激活和调节失衡。因此,在实际治疗中,需要关注乙肝患者肝功能指标、炎症反应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变化,为临床疗效评估提供重要参考[2]

临床针对乙肝患者,主要会使用核苷类药物控制病情,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为常用药物。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是一种核苷类逆转录病毒药物,通过抑制乙肝病毒的逆转录酶,阻止病毒复制过程中的逆转录反应。该药物可以嵌入到病毒DNA链中,导致DNA链的延伸终止,从而阻断乙肝病毒的DNA合成过程,有效降低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水平,降低血清中的乙肝病毒载量,减少病毒在体内的数量,有助于控制病毒感染和减缓病情进展[3]。但是从实际治疗效果来看,单一用药达不到理想效果[4]。而干扰素的应用,可以增强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促进免疫细胞的产生和活化,提高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应答能力,促进机体清除感染的乙肝病毒。干扰素还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肝脏的炎症和损伤,有助于恢复肝脏的功能和结构[5]。此外,干扰素还可以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过程,有助于控制肝细胞的增殖,减少肝细胞的异常增生和癌变风险[6]。结合文中研究结果,HBsAg浓度与HBsAg转阴率方面,两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HBsAg浓度更低、HBsAg转阴率更高(P<0.05)。肝功能指标、炎症因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生活质量等方面,两组相比,治疗前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值更佳(P<0.05)。提示,在乙肝患者治疗中应用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方案效果较佳。究其原因,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协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减少病毒在体内的数量,从而降低病毒对肝脏的损害程度,有利于减少病毒抗原的产生,从而促进HBsAg的清除和转阴,达到改善HBsAg浓度、提高HBsAg转阴率的目的[7]。这有助于改善乙肝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如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通过干扰素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促进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提高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同时核苷类药物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异常活化,减少炎症反应,降低肝脏组织的损伤程度,有效改善炎症因子[8-9]。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影响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亚群表达,调节免疫细胞的平衡,改善乙肝患者的免疫状态,减少肝脏受损的风险,整体疗效得到增强[10]。但是文中纳入例数较少,存在局限,需要对应用价值进一步分析,明确效果。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实施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方案,有利于减少乙肝患者HBsAg浓度,对提高HBsAg转阴率产生积极影响,促进肝功能指标、炎症因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岩,高云飞,杨志琴. 干扰素联合替诺福韦治疗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效果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21,50(22):3159-3162.

[2] 司倩楠. 恩替卡韦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乙肝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观察[J]. 临床研究,2023,31(3):73-75.

[3] 童庆东. 恩替卡韦配合长效干扰素治疗乙肝的临床效果及对HBV-DNA和HBeAg转阴率的影响[J]. 中外医疗,2023,42(27):101-104.

[4] 胡代敏. 恩替卡韦结合长效干扰素治疗乙肝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7):48-50,58.

[5] 胡瑞华. 核苷类似物、干扰素及心理治疗对慢性乙肝患者的疗效及对心理状态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2,49(1):141-144.

[6] 刘涛. 核苷类药物联合干扰素治疗乙肝病人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分析[J]. 实验与检验医学,2020,38(3):559-560,568.

[7] 窦唱. 探讨使用长效干扰素治疗乙肝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健康女性,2021,10(3):63.

[8] 陈梅花. 核苷类药物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疗效分析[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版),2023,7(19):35-37.

[9] 童瑞,王少林,陆友杰. 长期不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病毒学效果及对炎症状态和纤维化指标的影响[J]. 中国医师杂志,2021,23(4):585-587.

[10] 王玉倩,王德明,张昕娟,等. 核苷类药物应用在乙肝肝炎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疗效[J]. 健|康必读,2020,19(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