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鲁基乡卫生院 四川凉山616750
胃痛,这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病证,不仅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预示着身体的某些健康问题。在中医理论中,胃痛又称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被视为身体调整和病理机制的一部分,与脏府功能失调、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密切相关。
1、中医对胃痛的理解
胃痛,在中医理论中被看作是脏府功能失常的一种表现,其病位主要在胃,往往与脾、肝、胃等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中医将胃痛的成因归结为外感寒邪、饮食不节、七情失和、久病体虚等因素,影响胃气和降,导致胃气郁滞,不痛则痛。其病机可分虚实两类;实者主要是胃气郁滞,不通则痛;虚者是胃络失养,不荣则痛。其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的区别,须注意辩析。
中医对胃痛的分类较为细致,大致可以分为寒邪客胃:外感寒邪客于胃府,气机不畅,胃络拘急,胃痛暴作;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肥甘辛辣或饥饱失常,损伤脾胃,气机不和,逐成胃痛。情志失调:抑郁脑怒,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而成胃痛;久病体虚:禀赋不足、久病或劳倦过度,导致脾胃受损,或中阳虚衰,失于温煦;或胃阴亏虚,胃失濡养,而致胃痛。这些分类有助于中医医师更精准地辨证施治。
胃痛在中医中被理解为“脾胃受纳运化失常,气机升降失调”是其基本病机。即所谓“六府以通为用”,“不痛则痛”。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尤以寒邪为多。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导致宣发功能障碍,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痛则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如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
中医还强调胃痛和个体差异。在四季变化中,中医则重视气候变化,体质、年龄、生活习惯等因素,认为同样的胃痛,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证候,治疗时要因人而异,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2、中医诊断胃痛的方法
胃痛的诊断在中医中通常基于“望、闻、问、切”的四诊合参。这四诊方法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表现、询问病史、听其声音和触其脉搏,以了解病人的整体状况和病情变化。辩症施治,是中医治疗胃痛的特点。
辩寒热:外受寒凉或过食生冷发病或加重,胃中绞痛,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淡不渴或渴饮而不欲咽者属寒;胃中灼热疼痛,病势急迫,得冷饮或冷熨而痛减,口干渴或口苦者属热。
辩虚实:凡属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食后痛甚或者痛而不移,病无休止者属实;若疼痛日久或反复发作,病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或劳倦加重、休息后减轻者属虚。壮年新病者属实;年高久病者多虚。补而痛剧者为实,攻而痛甚者为虚。
辩气血:疼痛性质而言,若以胀痛为主,伴嗳气者属于气滞;痛如针刺、刀割者伴吐血、黑便者属于血淤。从疼痛部位而言,若以游走不定、攻窜作痛或者为气滞;痛处固定或扪之有积块者为血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入血。
辩在胃、在肝、在脾:在胃多属胃病初发,常因外感、伤食引起,症见胃脘胀痛、闷痛、嗳气,痛无休止,大便不爽,脉滑等。在肝多反复发作,毎因情志有关,胃脘胀痛连及胁协,窜走不定,太息为快,脉弦等。在脾多属久病,胃中隐痛,饥时为甚,进食可缓,劳倦则重,休息则轻,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大便溏薄,脉缓等。
3、中医治疗胃痛的策略
内服中药是中医治疗胃痛的常用方法。针对不同的胃痛类型,中医师会开具不同药方。例如,对于寒邪客胃:常用良附丸合香苏饮温中散寒、和胃止痛加减生姜、苏叶、藿香等疏风散寒的药物;饮食伤胃:选用消食导滞,和胃止痛药方保和丸加减枳实、砂仁、槟榔行气消滞;肝气犯胃常用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加减川楝子、元胡索、乌贼骨、煅瓦楞子理气、中和胃酸;瘀血停胃治疗用化瘀通络,理气和胃,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子加减元胡索、木香、郁金治疗;湿热中阻:用清化湿热,理气和胃之方清中汤加减苍术、藿香燥湿醒脾;胃阴亏虚治疗以益胃养阴、和中止痛方剂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酌情加减海螵蛸、牡蛎、珍珠粉;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干姜、陈皮、半夏、茯苓温胃化饮。药方的组合往往根据四诊合参的结果,兼顾个体差异,力求精准施治。
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也能有效改善咳胃痛症状。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脾俞、中脘、神阙、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可以调理脾胃,促进气机畅通,缓解胃痛。对于慢性疼痛的患者,耳穴贴压也是一种便捷的辅助疗法,如贴压胃、脾穴、皮质下,神门穴等,有助于调节脏腑功能,减轻胃部疼痛。
按摩手法也是中医治疗胃痛的辅助手段,通过按揉、拍打等手法,刺激脾、胃经及相关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胃痛。如按揉足三里,可助脾胃消化功能,太冲可以疏肝理气、缓解情绪紧张。中脘可以调理脾胃的运行,脾俞可以缓解脾胃功能,有助于胃气的和降,有利于胃痛病症的康复。
食疗是中医治疗胃痛的另一重要手段,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摄入健脾、养胃、清热、疏肝等功效的食物,如芦根、石斛、党参、大枣、薏苡仁、饴糖等,可以辅助药物治疗,改善体质。中医强调“药食同源”,合理的食疗方案不仅有助于胃痛的治疗,还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中医治疗胃痛不可或缺的部分。戒烟、限酒、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规律的作息,适当的运动,以及良好的心态,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胃痛的康复。中医认为,调养身心,平衡生活,是提升整体健康,防止疾病复发的关键。
4、结束语
中医看待胃痛并非单纯地为痛,而是通过调理身体整体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如遇胃痛,胃脘不适问题,不妨尝试中医的方法,如食疗、穴位按摩、中药调理等,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以获得更为全面和有效的治疗。记住,预防总是胜于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爆饮爆食、过度寒凉和接触刺激食物,对防止胃痛的发生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