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19
/ 3

小学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探究

瞿晴宇

张家港市中兴小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改革方向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尤为重要,因为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围绕小学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展开实践探究,首先阐述合作学习相关概念,然后分析小学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接着分析问题形成原因,最后总结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希望经过本文研究,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

一、前言

在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合作共赢”的理念在各行各业中被广泛推崇,并逐渐深入教育领域,展现出其独特价值与深远影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超越了单一知识与技能的范畴,更强调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及团队合作能力[1]。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奠定人生基础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与能力,对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如今,家长与社会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日益增长,普遍期望学校能够创新教学模式,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开放、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现今教育中尤为重要,它能够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技能的灵活运用。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高效地获取知识、显著提升个人能力,还能培养宝贵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交技巧,从而为他们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相关概念概述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高效且创新的教学策略,其核心在于促进学生组建学习小组或团队,通过集体合作与互动,共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并最终达成学习目标[2]。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促进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增强问题解决技巧以及沟通交流能力。在实践中,教师需精心设计小组结构、任务分配及评估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个体发展与团队共赢的双重目标。每个团队成员不仅承担着特定的角色与责任,还在交流、讨论、互助与分享的过程中,深度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高效的沟通技巧,更锻炼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逐渐成长为具有领导力的人才。这样的过程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的概念

小学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低年级学生(通常指一、二年级)通过组建小组,共同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索、讨论与解决过程[3]。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在小组内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如解决数学题目、构建数学模型等。合作学习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兴趣。这种模式打破了教师单一讲授的传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享受学习的乐趣,为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缺乏有效协作

小学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中,学生在协作方面的不足不仅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也限制了学生个体在数学学习上的进步和发展。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布置了相应的数学任务。然而,当学生们开始小组讨论时,却往往出现各种问题[4]。例如,在“认识钟表”的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相互观察、比较每人带来的钟表,并讨论钟面上的相同点。然而,走近某个合作学习小组,却发现学生们谈论的话题与合作要求毫不相干,有的学生甚至开始分享起自己钟表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而完全忽略了数学学习的本质。这样的合作学习,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们在协作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沟通,导致知识层面的发现几乎为零。

(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沟通不畅难以达成共识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不畅、难以达成共识,是制约合作学习效果提升的一大瓶颈。以“图形的认识与分类”这一教学单元为例,教师通常会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他们通过观察和讨论,识别并分类各种图形。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小组内的沟通并不顺畅,导致他们难以就图形的分类标准达成一致。比如,在一个四人小组中,面对一堆形状各异的图形卡片,学生们开始讨论如何分类。有的学生主张按照图形的边数来分,认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应各自归为一类;而有的学生则倾向于按照图形的特性来分,比如将圆形和所有直线图形分开。由于各持己见,且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学生们陷入了长时间的争论,却始终无法找到一个能让所有人满意的分类方法。这种沟通不畅的情况,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还让学生们感到困惑和挫败,影响了他们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再比如,在解决“加减法的实际问题”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模拟购物场景,让学生分组扮演顾客和收银员,通过角色扮演来练习加减法运算。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小组内部往往因为对题目理解的不同而产生分歧。比如,对于“小明有10元钱,买了一支3元的铅笔和一个5元的橡皮,他还剩下多少钱?”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先算出小明总共花了多少钱(3元+5元=8元),再用他原有的钱减去花费(10元-8元=2元);而有的学生则直接尝试从10元中减去铅笔的价格,再减去橡皮的价格,但由于计算顺序或方法上的细微差别,得出的答案可能不一致,进而引发小组内的争议。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共识机制,学生们往往无法及时澄清误解,导致合作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可能产生负面情绪。

(三)合作学习成果评价缺乏科学合理性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如何实现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成果评价,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损害了合作学习的成效,还可能消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扭曲他们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与态度。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单元中,教师不仅组织学生通过模拟购物、兑换等活动,加深对人民币面值和换算关系的理解,还会引入实际市场调查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场景下的货币使用与价值评估,进一步提升他们对经济概念的实践认知与应用能力。学生们分组扮演顾客、收银员等角色,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实际操作,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人民币的使用方法与流程。然而,评价环节往往因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和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导致评价结果的科学性饱受质疑。

四、小学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没有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所以难以有效地进行合作,主要归因于学生没有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合作意识是指个体展现出的愿意与他人协同工作、共享资源、共担责任的心理倾向。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他们倾向于独立思考并自主行动,这在培养合作精神方面形成了挑战,因为这种阶段的孩子往往缺乏主动参与团队合作和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积极性。这种认知的空缺在合作学习情境下显著体现为学生消极参与小组对话、吝于分享见解以及抵触接纳同伴观点。

合作技能不仅涵盖了个体在团队合作中所需的交流与沟通能力,还包括了有效协调团队成员工作、合理分工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们的合作技能往往还未得到充分培养,他们可能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良好的协调能力以及明确的分工意识。这种技能的匮乏在合作学习情境下,会导致学生间的沟通障碍、任务分配失衡以及整体合作效率的显著降低。例如,在一次以“加减法运算”为主题的合作学习实践中,教师安排了若干加减法题目供学生团队共同解决。然而,部分学生倾向于独自埋头解题,不愿参与团队分工合作;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尽管乐于合作,却因沟通技巧不足,导致在任务分配与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分歧与冲突。这种缺乏有效合作技能的现象极大地削弱了合作学习的成效。

(二)学生合作语言表达与组织能力较差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沟通不畅导致难以形成共识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合作语言表达与组织能力较差。合作语言表达与组织能力是指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不仅能够清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还擅长倾听和理解同伴的不同意见,以此为基础,高效地组织讨论流程和合作策略,促进团队目标的实现与问题的有效解决。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术研究和项目执行的效率,还能增强学生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意识,为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面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常常难以运用精确且完整的语言来清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在倾听他人意见及有效参与小组讨论方面还存在显著不足。这种能力的欠缺,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评价机制的科学合理性问题往往源自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此系统需全面覆盖学生的整个学习流程与成果评估。然而,当前的评价机制存在多重缺陷,包括评价标准模糊,这不仅使得教师在评判时难以获得明确依据,还迫使他们仅能凭借主观感受作出判断,进而导致评价结果出现片面性与不公平的现象。实际上,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过于侧重于答案的准确性,而忽视了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互动、贡献与创新表现。这种偏向不仅限制了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还可能抑制他们探索性思维和团队合作技能的提升[5]

五、小学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第一,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合作学习任务,如“搭建积木城堡”或“解决数学谜题”,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合作的力量。例如,在“搭建积木城堡”的活动中,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与乐趣。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自我成长与知识的深化,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合作的价值,还能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建立起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构建合作小组,明确角色分工,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分组,并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例如,在“解决数学谜题”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灵活设计角色分配策略,如"记录员"负责详细记录解题步骤与关键思路,"发言人"则需清晰地向全班展示小组的分析和解决方案,而"协调员"的角色尤为重要,他们需高效组织并促进组内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确保整个团队能够协同工作,共同攻克难题。这种角色分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培养其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及问题解决等多方面能力。通过这种明确的角色分工,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学会如何在多元观点中寻找共识,而且能够培养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技能。

(二)提升学生合作沟通能力达成合作共识

第一,教师需要设计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合作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和沟通需求。例如,在教授“图形的分类”时,可以设计一场创新的“图形拼图大赛”活动。活动中,每个小组将获得一套图形卡片,任务是在限定时间内拼接出多样化的图案。比赛不仅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要求他们深入理解并运用图形的分类知识,以清晰的理由和科学的分类依据来解释自己的作品构思与设计。

第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表达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倾听他人的观点与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样关键。教师可通过示范、讲解、练习以及讨论等教学策略,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倾听技巧,尊重并理解不同的观点。同时,鼓励他们运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培养有效的沟通能力。

(三)提高合作学习成果评价科学合理性

第一,建立明确的评价标准是提高合作学习成果评价科学合理性的基础。这些评价标准应全面覆盖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深度,包括他们的互动参与度、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考方式以及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最终学习成果的评估上。例如,在实施"加减法运算"的合作学习项目中,教师可以设计一套全面的评价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小组成员是否积极参与并贡献于讨论过程,能否有效地协同工作以解决数学问题,是否有独创性的解题策略,以及最终的集体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的准确性。这样的评价标准旨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同时激励他们探索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提升数学理解与应用能力。

第二,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是提高合作学习成果评价科学合理性的关键。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现今的教育实践中广泛采纳了包括学生自评、同伴评价以及小组评价在内的多元评价方法。例如在“加减法运算”的合作学习阶段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进行自我评估,审视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紧接着,开展小组内部互评,鼓励学生们互相评价彼此的参与程度与合作技巧。最后,教师基于小组整体的学习成就以及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进行最终的综合评价。通过这一系列评价环节,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还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六、结论

总结而言,本研究通过对小学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发现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缺乏有效协作、沟通不畅以及合作学习成果评价缺乏科学合理性等核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归因于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合作语言表达与组织能力较差以及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包括通过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构建合作小组并明确角色分工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设计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合作学习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表达能力来提升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并达成合作共识;以及建立明确的评价标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提高合作学习成果评价的科学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林兰香.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J].天津教育, 2023(23):120-122.

[2]曲新喜.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探究[J].中国教师, 2023(4):3-5.

[3]黄积乐.小学数学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界, 2022(26):14-16.

[4]闫仕祥.合作学习探究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探析[J].数学之友, 2024(14):1-3.

[5]陈露.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路径探究[J].新课程研究, 2023(26):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