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思想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18
/ 2

欧阳修思想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报告

胡玥

  吉安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343000

摘要:欧阳修作为北宋文坛宗师,兼具三种身份,于个人而言,他是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士大夫,但并不呆板迂腐,始终能以处变不惊、随遇而安的态度待人处世。于后生而言,他善于提携后辈、奖掖后进,他是苏轼、苏辙等人的老师,正是因为他提倡诗文革新运动,反对唐五代以来浮华奢靡、空洞无物的“太学体”,苏轼等人才得以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声名鹊起。于君主而言,他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百姓父母官,他为政以德、推行仁政,赢得百姓爱戴。欧阳修的三种身份衍生出了三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作为老师,欧阳修提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客观规律;作为官员,他提倡乐民之乐的价值观;作为士大夫,他坚持兼爱无私的处世态度。直到今天,他的教育思想、仁政思想、审美思想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欧阳修;思想;当代价值

一、问题提出

(一)选题背景

吉安古称庐陵,自古以来就是群英荟萃之地,涌现出的名人有欧阳修、解缙、文天祥等人。本课题主要聚焦欧阳修的思想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目前国内对欧阳修思想文化的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在欧阳修的教育思想、美学思想、德育思想等内容。如《欧阳修教育思想探微》《欧阳修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等。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以上论文的基础之上,同时还会通过研究欧阳修的政治经历、为人处世、诗词创作,发掘欧阳修新的文化思想及文化性格,并结合现实生活,探讨其价值意义。

(二)研究意义

庐陵以崇尚文章节义、重视礼仪道德闻名。庐陵文化名人以欧阳修为首,形成了一批知识分子集团。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历经百年,仍具有与时俱进的价值。他们既是是庐陵名人文化的象征,又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动力和源泉。因此课题主要意义是通过对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庐陵名人文化思想的研究,弘扬庐陵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庐陵文化的影响力,让更多人感受庐陵文化的魅力。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利用知网等渠道查阅相关文献,阅读欧阳修的诗词,了解欧阳修的生平,掌握国内外对欧阳修思想文化研究的现状。

(二)实地走访考察法。走访欧阳修故居、欧阳文忠祠等地,了解欧阳修的思想文化。

(三)分析与综合归纳。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网上搜集、实地走访得来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

三、研究成果

(一)欧阳修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欧阳修作为北宋文坛盟主,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在文风大盛的宋朝,总结出一条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他用精微简练的语言阐明了开办学校的重要性,将学校的兴废与国家的盛衰联系到一起,并极力推崇教育,认为教育是治国理政的根本。他还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品性会因为外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果不学习,则无法锻炼君子的品性。 正如他在《诲学说》中说:“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欧阳修是北宋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思想与《礼记》中蕴含的思想一脉相承。欧阳修在《吉州学记》中说道:“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他认为教学的根本在于塑造人性,通过学校的磨砺和教导,使人性趋于至真、至善、至美的境地。当今许多教育工作者急于拔苗助长,企图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成绩达到教育的目的。欧阳修为当今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他揭示出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

欧阳修作为苏轼等人的伯乐,善于提携后辈,从不吝啬对后生的赞赏。唐宋八大家中大半都与欧阳修有“师生”的情谊。《宋史》中说他“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欧阳修后辈的不吝赞美彰显了甘为人梯的教育精神,这启发当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伯乐,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施展才华、贡献才智提供平台。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几千年来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和文脉。儒家以“天地君亲师”作为祭祀对象,将尊敬师长与敬天法祖、忠君爱国等传统价值观相并列。欧阳修提出学生要尊重老师,“某闻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笃敬”。此种思想的弘扬有利于营造崇文重教的氛围,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欧阳修的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欧阳修提出以礼乐治理国家,认为推行德义仁恩的政治要比严刑苛政更能够散播恩泽,赢得民心。他说:“夫礼以治民,而乐以和之,德义仁恩,长养涵泽,此三代之所以深于民者也。”这是欧阳修仁政思想的生动体现。北宋时期面对西夏、辽国等少数民族的侵略,主张以和止战,连年缴纳岁币,这让边境地区取得了暂时的和平,但却让国家内部税收负担加重。同时,北宋阶级斗争严重,新旧党派之间相互倾轧,整个政坛不断上演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剧。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欧阳修始终恪守儒家“仁政”的准则,实施恤民宽政,反对苛捐杂税,澄清吏治。当他官至副宰相时,他依然坚持举贤任能、节用爱农、革除积弊的政治准则。

不论是身居高位,或是左迁下僚,欧阳修始终坚持仁民爱物、乐民之乐的政治理念。“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彰显出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作为封建社会的地方长官,欧阳修能够与滁州百姓一同游赏湖光山色,集会宴饮,多么难得可贵。可以说与民同乐是欧阳修仁政思想中的一面典型的镜子。欧阳修还具备内在的自我剖析精神,善于反省自己,极度厌恶侵占民脂民膏,奢侈享乐的官员。欧阳修对那些遭受剥削的百姓深表同情,并开始反省自己,“我饮酒,尔食糟,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这说明欧阳修不仅能乐民之乐,更能苦民之苦。

当前,部分丧失理想和初心的党员,就是因为没有将人民放在第一位,以自身享乐为先,陷入金钱的漩涡无法自拔。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民惟邦本”,当代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仁政思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欧阳修的审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作为封建社会士大夫的典型,欧阳修坚持学而优则仕的目标,始终怀抱济世利民的理想,也曾官至副宰相,可说是已经达到许多文人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峰。然而,在封建社会严明的阶级秩序下成长起来的欧阳修,对一切自然社会中人和物没有丝毫等级界限,他秉持着兼爱无私的人生观。无论是引车卖浆之流,还是花鸟虫鱼等一切鸟兽,他都能与之共情。这种思想在他得诗文创作中可见一斑,如“萧疏喜竹劲,寂寞伤兰败。丛菊如有情,幽芳慰孤介。”“念花意厚何以报,唯有醉倒花东西。”崔铭提到欧阳修的文化性格时说:“他跳出了二元对立的两极思维模式;不唯我独尊,平等对待他人,理解并尊重他人的人生选择。”这种思想文化催生了欧阳修闲淡自适、随遇而安得生活态度。在他眼中,人与人之间没有等级的差别,所以他在滁州才能与百姓宴饮聚会,物具有人的心和情感,所以他才能与梅兰竹菊“沟通”情感,这种兼爱无私、物我同一的思想在当代仍具有与时俱进的价值。

当前,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与侵害,导致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中之重,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中的重点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红线。可以说,欧阳修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我们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 中华书局,2001.

[2]刘德清.欧阳修纪年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欧阳修.欧阳修诗文集校笺[M].洪本健,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024年度吉安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欧阳修思想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4GHB62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