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导向下产业园区规划研究——以韶关松山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15
/ 3

产城融合导向下产业园区规划研究——以韶关松山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李红昌

广东普蓝地理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本文聚焦于产城融合理念在产业园区规划领域的实施策略,特别以韶关松山产业园区精细规划为实证案例,深度剖析产城融合精髓及其在该园区规划中的实际操作。通过追溯产城融合概念的演进历程,并紧密贴合韶关松山产业园区的具体条件,文章系统性地探讨了如何通过产业间的和谐共生、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功能区域的深度融合、生态环境的协调共生及服务配套设施的科学配置等手段,实现产城融合理念在产业园区规划中的有效落地。

关键词:产城融合;产业园区;韶关松山;控制性;规划

引言

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与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使得产业园区成为驱动城市经济繁荣的关键基石,其规划与成长路径愈发受到瞩目。产城融合理念作为一种创新发展战略,倡导产业与城市在地理布局、功能互补、社会互动等多维度上的深度融合,目标直指产业与城市和谐共进的愿景。在此背景下,韶关松山产业园区,作为韶关市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效执行,对于深化产城融合模式、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此规划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优化布局,更是产业与城市功能互促、社会共融的生动实践,对韶关市乃至更广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产城融合内涵

产城融合,简而言之,是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与相互促进。它倡导在城镇化进程中,不仅注重产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更强调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有机统一,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良性循环。通过科学规划,将产业园区嵌入城市功能布局,使工作、居住、商业、休闲等多元功能无缝对接,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体。这样,既能满足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又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和市场需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产城融合的关键在于平衡好产业与城市的关系,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如图1所示。

IMG_256

图1产城融合内涵

2.控制性规划的概念

控制性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建设强度及空间环境的精细规划,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规划方式以文本和图则形式,结合定性、定量、定位三方面控制,详细规定了城市建设的各项技术指标和管理要求。其核心在于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通过制定严格的土地使用性质和强度控制指标,如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来引导城市的有序发展。同时,控制性规划还注重公众参与,确保规划过程的民主性和公正性,提高市民对城市发展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控制性规划在塑造城市未来面貌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它不仅为城市的长期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有力保障,还促进了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有效避免了无序扩张和资源浪费。因此,控制性规划是城市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1]

3.韶关松山产业园区概况

韶关市雄踞广东省北陲,北接湖南,东邻江西,其东南、南、西三面分别与省内河源、惠州、广州及清远四市紧密相连。韶关松山产业园区,作为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正坚实地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与资源禀赋,该园区正全力构筑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业的汇聚中心。近年来,松山产业园区致力于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包括道路、供水、供电及网络设施等,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卓越的物质基础。同时,园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成功吸引了众多优质企业入驻。目前,园区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行业的领军企业已汇聚成势,形成了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以评估单元为基石,紧密衔接交通网络,并出于规划完整性考虑,将周边农用地与林地纳入统筹范畴,最终确定规划面积约为14.67平方公里。

4.产城融合导向下产业园区规划研究

4.1功能结构规划和布局

围绕韶钢工业园区,本规划旨在构建“一带引领、双心驱动、五区协同”的空间布局框架。其中,“一带”即贯穿区域的综合服务型走廊;“双心”包括生产生活综合服务中心与居住区服务枢纽;“五区”则涵盖韶钢生产集中区、东部生活居住区、西部生产生活辅助区、南部生态森林保育区及北部农田保护区,实现多元区域的和谐共生。

在土地利用规划上,整个区域总占地面积达到1466.61公顷,其中,规划用于建设的土地面积为990.61公顷。土地分类详细而全面,涵盖了16大类一级用地、进一步细分为24个二级类别,并深入到7个三级类别,确保了土地资源的精准配置与高效利用。这样的规划布局,不仅优化了空间结构,还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IMG_256

图2功能结构规划图

4.2开发思路

4.2.1规划促动(AOD)

政府采取预先披露规划区内特定地块蓝图的方式,将相关信息透明化,旨在激发市场活力,引导前期资本投入,加速周边区域(特别是房地产与公共设施)的开发与建设进程。这一策略旨在营造与规划愿景相契合的周边环境,从而确保政府在最佳时机,能以最小的成本高效达成规划蓝图中的各项发展目标。

4.2.2交通拉动(TOD)

该规划区域坐落于曲江古城与华南装备产业园的交界地带,旨在未来作为产业配套枢纽,吸纳并消化来自老城及装备园的人口增长压力。其战略构想是通过构建一条横贯东西的厂南大道,打造一条畅通无阻的交通主动脉,以此强化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同时,该规划依据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建设进度,精心编排了区域内土地的开发序列,确保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同步与协调。

4.2.3 服务联动(SOD)

基于现有的交通网络框架,我们需综合考虑已建成及规划中的市政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灵活调整区域发展的时间线,确保各项建设协调并进。借助既有城市区域的成熟基础,特别是通过提升和扩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与品质,作为引擎,牵引周边片区的综合开发与繁荣。

4.3开发时序

本项目的规划实施分阶段进行,划分为两大阶段。首阶段聚焦于西区生活区的构建与发展,致力于推进该区域的“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工作,以促进区域面貌与功能的全面提升。而紧随其后的第二阶段,则将目光投向东区及十六冶片区,采取向外扩展的策略,同样对这两个区域实施深入的“三旧”改造计划,以期实现整个区域协调发展、同步升级的宏伟蓝图。

4.4实施建议

4.4.1“产城联动”,协调发展

该区域的未来发展蓝图应无缝对接曲江中心区,共同构筑一个和谐共融、相互促进的整体架构。针对当前区域功能局限及产业配套短板,本区应深度发掘并高效利用规划域内的优质居住支持设施,旨在强化产业与居住间的互补效应与协同进步,以丰富区域业态并补强产业链。

4.4.2 集中建设,滚动开发

该区域的发展应采取集约式成片开发策略,摒弃单一主线扩张的模式,以防出现片面化、浅尝辄止的建设状况。应向地块内部深入拓展,通过成片区域的整体开发,能有效汇聚资源,实现分阶段、分区域的渐进式开发。即当某一区域建设趋于完善后,再顺势推进下一片区的开发,如此循环往复,构建一个持续健康、自我驱动的城市建设生态链。

4.4.3环境先行,配套设施

    韶钢区域,作为核心发展地带,为展现其现代魅力并重塑品牌印象,首要举措聚焦于环境框架的优化升级。这包括强化市政设施建设、重构高效交通系统以及精心布局绿色生态景观,以一系列环境革新策略提升区域魅力,奠定坚实基础以吸引高端建设投资。此举旨在促进区域经济活动顺畅流转,确保建设起点的高品质,为长远发展铺设稳固基石。通过环境优化的先导策略,韶钢片区将焕发新生,融合现代气息与生态之美,树立区域典范,驱动经济繁荣向前。

4.4.4 分期建设,逐步推进

规划区的建设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历经数轮发展阶段,需细致划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实施与调整,直至规划愿景成为现实。执行时,应紧密结合地方特色与规划要求,精心策划分期实施方案。策略上,建议先以征地集中区作为初期突破口,优先构建核心对外交通干线一两条,并以此为轴,推动周边区域的连片开发。初期工作重心在于搭建基础生产服务设施框架,随后逐步增设公共配套设施,为区域启动提供稳固支撑。此规划路径,意在通过分阶段、科学化的布局策略,确保规划目标稳步达成,同时平衡区域即时需求与长远发展愿景,实现两者的和谐共生。

4.4.5确立规划对开发建设活动的引导与约束地位

确立并执行体现地方特色的规划审批体系,引领有序发展。规划一经核准,即具备法律效力,禁止擅自变更。涉及土地用途转变、规模增减、布局优化及功能区重新划定等重大调整,均须遵循法定途径进行申报审批。本区域土地开发与建设须以城市规划为蓝本,通过正规渠道获取选址、用地及工程规划许可,严禁非法占地与建设行为。同时,注重规划区域内土地的高效与集约利用,严控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依据国家和地方政策导向,合理规划工业布局、交通网络及绿化系统;保持合理建筑密度,有效控制城市蔓延,致力于优化区域生态环境。这一系列举措旨在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与执行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5.结束语

产城融合理念在韶关松山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应用,为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功能结构规划和布局、规划促动(AOD)、交通拉动(TOD)、服务联动(SOD)等措施的实施,松山产业园区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随着产城融合理念的深入实践和创新发展,韶关松山产业园区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空间布局、提升环境质量和服务水平,成为韶关市乃至广东省的重要经济增长极。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类似产业园区的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推动产城融合理念在更广泛范围内的应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杨芳,王宇.产城融合的新区空间布局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14,40(2):29-30.

[2] 刘荣增, 王淑华. 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J] . 城市问题,2013(6): 18-22.

[3] 秦智,李敏.产城融合推进柳东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6):7-9.

[4] 刘瑾,耿谦,王艳. 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为例[J].规划师, 2012(7):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