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平衡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15
/ 2

基于生态平衡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探讨

李雨珊

天津市津南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天津 津南区 30035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园林植物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成为制约园林植物健康生长的关键因素。本文以生态平衡为基础,探讨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策略,旨在为我国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生态平衡,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植物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成为园林工作中的一个难题。为实现园林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本文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探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有效策略。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在当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常见的手段包括化学防治、物理防治以及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因其快速高效的特性,一直是防治工作中的主要方式。它通过施用各类化学农药,能够在短时间内杀灭病虫害,保障园林植物的健康。然而,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化学农药的不当使用或过量使用,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影响土壤、水体和空气的质量,进而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长期依赖化学防治还可能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使得防治效果逐年降低,农药使用量逐渐增加,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与此同时,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的应用相对较少,它们主要通过物理手段如灯光诱捕、机械捕捉等方式,以及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手段来控制病虫害。这些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但由于其操作复杂、效果相对较慢、成本较高等原因,应用范围受到限制,难以大规模推广。

(二)问题

尽管化学防治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过度依赖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首先,过度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可能对非靶标生物造成伤害,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次,病虫害的抗药性问题逐渐严重,许多病虫害已经对某些化学农药产生了抗性,使得防治工作更加困难。除此之外,防治方法的单一性也是当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一大问题。过分依赖单一的化学防治手段,忽视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策略的应用,导致防治效果不尽如人意。另外,防治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生态平衡的考量。在防治过程中,如果未能充分考虑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素,比如物种多样性、食物链关系等就可能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水平较落后的地区,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采用传统落后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如大量喷洒化学药剂消除病虫。传统落后的防治方法只能治标不治本,易遗留问题,例如残留农药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易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可能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等。

、基于生态平衡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

(一)加强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是预防病虫害传入和扩散的第一道防线,对于控制危险性病虫害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应进一步完善植物检疫法规,加强法规的执行力度,确保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的传播。这包括对入境的植物及其产品实施严格的检疫程序,对携带病虫害的植物进行隔离处理,以及对病虫害高发区域的植物进行定期监测。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新的病虫害种类传入我国,同时控制已有病虫害在不同地区之间扩散。

(二)优化园林植物配置

园林植物的配置不仅影响美观,还直接关系到病虫害的发生。为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应根据不同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进行合理搭配。例如,某些植物能够释放出对病虫害有抑制作用的挥发性物质,而有些植物则能够吸引病虫害的天敌。通过这种科学的配置方式,可以形成一个不利于病虫害生长的环境。此外,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植物种类也是优化配置的重要方面,这些植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减少防治工作压力,提高园林植物的整体健康水平。

(三)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且可持续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它依托于生物间的自然调控机制,通过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自然因子对害虫进行控制。这种方法避免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非靶标生物的伤害,是一种对环境友好型的方法。在生物防治中,我们可以引入或增加害虫的天敌数量,例如,鸟类、捕食性昆虫、寄生蜂等,它们能够有效地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减少害虫对园林植物的损害。此外,微生物农药的使用也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如利用真菌、细菌、病毒等对害虫进行感染和抑制,这些微生物农药不仅对害虫具有特异性,而且在使用后能够自然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在实践中,生物防治的应用还能够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增加天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例如,引入捕食性昆虫对特定害虫进行控制,不仅能够减少害虫的数量,还能够吸引其他捕食者和寄生者,进而增加物种多样性。生物防治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减少病虫害对化学农药产生的抗药性。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使得农药的效果逐年降低,而生物防治则不会产生类似问题。因此,生物防治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一种重要策略,它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还能够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应用,生物防治将成为未来园林植物保护的重要方向。

(四)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提高植物抗病虫害能力的基础。良好的土壤结构、适宜的水分和充足的光照,都能够增强植物的生长势,提高其抗逆能力。例如,通过合理施肥和土壤改良,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通过科学灌溉,可以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避免因干旱或积水导致的植物生长不良;通过修剪和疏枝,可以改善植物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对化学防治的依赖,实现生态平衡的维护。

(五)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作为一种快速直接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在园林植物保护中仍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为了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化学防治应更加注重农药的选择和使用规范。在实际操作中,应优先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非靶标生物的伤害。同时,必须严格遵守农药使用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包括用药的剂量、时机、方法和频率等,确保在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不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造成威胁。此外,应定期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以减缓病虫害对特定农药产生抗药性的速度。

(六)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直接作用于病虫害,以达到控制和消灭的目的。这种方法不涉及化学物质,因此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常见的物理防治方法包括人工捕捉,即通过人工方式直接去除害虫或病残体;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色性等特性,设置诱捕器或诱杀灯来吸引并消灭害虫;隔离,通过设置隔离带或使用防虫网等方法,将病虫害与植物隔离开来,减少其侵害。物理防治方法虽然操作起来可能较为费时费力,但它们能够有效减轻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结论

基于生态平衡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既要考虑防治效果,又要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方法,实现园林植物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为我国园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魏明.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9, (05): 98-99.

[2]尚慧艳, 何恒果. 生态文明建设下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现状及措施[J]. 南方农业, 2015, 9 (24): 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