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11
/ 2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分析

袁忠民

522328198111212456

摘要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针对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系统受损或退化的区域,进行保护和恢复的系统工程。有效性评价对于优化、调整和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和实践多集中于单一要素和点位尺度,缺乏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评价。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生态保护, 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系统服务, 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加剧,我国国土空间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2, 4]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国家高度重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概念与内涵

2.1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概念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指针对受人类活动干扰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恢复和重建,以维护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系统工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强调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和修复,涵盖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等多个方面。它与传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相比,具有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和更全面的目标,旨在构建安全、健康、美丽的国土空间生态系统。

2.2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内涵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指针对受人类活动干扰或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恢复的系统工程,旨在维护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涵盖了多个方面,主要包括:

生态系统恢复: 针对退化、受损的生态系统,采取措施进行修复,恢复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例如退耕还林还草、湿地恢复、矿山修复等。

生物多样性保护: 保护生物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例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濒危物种保护等。

土壤修复: 针对受污染或退化的土壤,采取措施进行修复,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例如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盐碱地改良等。

水环境治理: 针对水体污染,采取措施进行治理,改善水质,恢复水生态系统,例如污水处理、河道治理、水库生态修复等。

3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技术体系

3.1 生态修复技术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核心目标是恢复和重建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而生态修复技术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生态修复技术种类繁多,涵盖了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体净化等多个方面,其原理和应用也各有侧重。

植被恢复是生态修复技术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其原理是通过人工种植或自然恢复的方式,重建植被群落,改善生态环境。植被恢复技术主要包括人工造林、种草、植被恢复工程等,其应用范围广泛,例如在矿山开采、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区域进行生态修复。

土壤改良则是针对土壤退化问题而采取的修复措施,其原理是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生物活性。土壤改良技术包括客土回填、生物修复、土壤改良剂应用等,主要应用于受污染土壤、盐碱化土壤、酸化土壤等区域的修复。

水体净化则是针对水体污染问题而采取的修复措施,其原理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水体净化技术包括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生物修复等,主要应用于受污染河流、湖泊、水库等区域的修复。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技术外,生态修复技术还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廊道建设、生态系统管理等,这些技术相互配合,共同构建起完整的生态修复体系,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3.2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生物的代谢活动来降解、转化或去除环境污染物,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污染治理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生物体自身的代谢功能,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从而达到修复环境的目的。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等。

微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降解或转化污染物,是生物修复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微生物修复的优势在于其高效性、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例如,一些微生物可以将土壤中的重金属转化为不溶性物质,从而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植物修复利用植物的吸收、积累、富集和降解作用来去除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植物修复的优势在于其成本低廉、操作简便,且对环境无二次污染。例如,一些植物可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并将其富集在自身的根系或地上部分,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动物修复利用动物的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作用来去除污染物。动物修复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处理一些微生物难以降解的污染物,例如一些有机污染物。

    生物修复技术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地修复受污染的土壤、水体和大气,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3.3 工程修复技术

    工程修复技术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手段,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以恢复其生态功能。常见的工程修复技术包括:

(1). 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保持工程旨在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涵养水源。常见的工程措施包括:坡面工程(如梯田、水平沟、鱼鳞坑等)、沟道工程(如拦沙坝、跌水池、植被护坡等)、林草工程(如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人工造林等)。

(2). 生态护坡工程: 生态护坡工程以植物为主体,结合工程措施,对坡面进行防护,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坡面生态环境。常见的工程措施包括:植被护坡、浆砌石护坡、格宾网护坡、生态袋护坡等。

(3). 污染治理工程: 污染治理工程针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污染问题,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治理,以降低污染物浓度,改善环境质量。常见的工程措施包括:污染土壤修复、污水处理、废气处理等。

    工程修复技术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然而,工程修复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成本较高、施工周期较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工程修复技术,并与其他修复技术相结合,以实现生态修复的最佳效果。

3.4 生态工程技术

    生态工程技术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手段,其特点在于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利用自然规律,以生态系统整体性为目标,实现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生态工程技术应用广泛,涵盖了生态廊道建设、湿地修复、森林恢复等多个领域。例如,生态廊道建设可以连接破碎的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修复可以改善水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森林恢复可以增加碳汇,改善气候环境。生态工程技术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结束语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维护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其技术分析对于科学制定修复方案、提升修复效果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尺度评估体系构建、优先修复区域识别、遥感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志芳,高世昌,苗利梅,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范式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20(3):1-8.

[2]秦钦兰,尹海伟,朱梓铭,等.柳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划策略研究[J].规划师,2020(14):56-62.

[3]潘文灿.国土资源规划与可持续发展[J].资源与产业,2002(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