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海 金山 201501
摘要:
冷凝集现象是医学检验中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在低温环境下,红细胞容易发生非特异性凝集,导致血细胞和血型的结果不准确,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因此,改进冷凝集标本的检测操作流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冷凝集标本在血细胞和血型检测中的特点、影响、处理方法及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实验室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引言
冷凝集现象是指在低温环境下,人体血清中的冷凝集素(主要是IgM型抗体)与红细胞抗原非特异性可逆结合,导致红细胞凝集的现象。正常人血液中都有一定量的冷凝集抗体,但效价较低,一般在1∶16以下,不会导致不良反应。但当机体处于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病毒和支原体感染、癌症等等患者的血清中可出现高效价冷凝集素,从而严重干扰血常规和血型检测,影响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测定、血细胞直方图等关键指标的准确性。在血型的鉴定和血交叉中由于其非特异性凝集掩盖真实的抗原抗体反应,对结果的判定造成干扰。
二、冷凝集标本对血细胞检测的影响
冷凝集标本对血细胞检测的主要影响体现在红细胞的相关参数的异常。具体表现为:
1、RBC和HCT假性降低:由于红细胞凝集,导致血细胞分析仪无法准确计数,使得RBC和HCT结果偏低。
2、MCV、MCH、MCHC假性升高:由于RBC计数偏低,而HGB检测结果相对稳定(因为HGB是通过红细胞溶解后比色法检测),因此计算得出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会偏高。
三、冷凝集标本对血型检测的影响
冷凝集标本对血型检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正反定型的不符上。血型鉴定是通过抗原抗体反应进行的,在ABO血型鉴定中,冷凝集素可以使红细胞发生非特异性凝集,从而掩盖真实的抗原抗体反应结果。此外,冷凝集素还可能掩盖患者体内有临床意义的同种抗体,增加输血风险。
四、冷凝集标本的准确识别
首先,观察患者血标本,倾斜观察红细胞是否凝成一坨或呈细沙样凝集颗粒。同时,注意血常规结果,冷凝集标本的红细胞计数通常较低,但平均血红蛋白会明显升高。其次,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涂片,可见红细胞聚集成团。
五、冷凝集标本的处理流程
传统的处理方法如简单加温、稀释等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冷凝集现象,但往往存在效果不稳定、操作复杂等问题。尤其对于高效价冷凝集素标本,传统方法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
(一)、血常规检测
1、保温处理:将标本置于37℃环境中保温一段时间,使已经凝集的红细胞尽可能散开。此方法简便易行,但耗时较长,对于有时间要求的检测可能不适用。且需注意控制水浴时间和温度,以避免红细胞损伤。对于高效价冷凝集素标本,可尝试提高水浴温度或延长时间。
2、血浆置换法:标本经低速离心3-5min,吸取上层血浆,用生理盐水或仪器稀释液等量加入后充分混匀,反复操作3次后上机检测。这种方法能有效去除血浆中冷凝集抗体,但需注意操作过程中避免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丢失。
3、预稀释法:在EP管内加入仪器稀释液,置于37℃水浴箱温育30分钟,再将稀释液与未经处理的外周血混合后(在温育过程中可以考虑适当搅拌,使稀释液和外周血均匀混合)进行检测,这种方法处理后的标本所有指标检测均趋于正常,且不会造成血小板的显著降低,其效果明显优于以上两种方法。但此方法需注意稀释比例和稀释液的选择。
4、手工方法计数:将37℃温浴的血液10uL加入到2.0mL的37℃温盐水中,混合均匀后滴到计数板上进行手工计数。这种方法虽然耗时较长,但能提供较为准确的血细胞计数结果。
(二)、血型检测
1、37℃温盐水放散法:用37℃生理盐水洗涤或水浴患者红细胞3-4遍,以去除附着在红细胞表面的冷凝集素。冷凝集素抗体效价比例高时可适当提高温盐水的温度(42-45℃)。并加入适量的抗凝剂以防止红细胞再次凝集。无自凝时表示已洗干净,可取洗涤后的红细胞进行血型正定型鉴定。这种方法能有效去除红细胞表面的冷凝集素抗体。
2、DTT或2-ME法:使用巯基试剂如DTT或2-ME破坏IgM抗体的二硫键,使红细胞凝集消失。在使用DTT或2-ME时,应严格控制试剂浓度和作用时间,以避免对红细胞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这种方法适用于IgM自身抗体导致的红细胞凝集。
3、自身红细胞冷吸收法:将洗涤好的患者自身红细胞与患者血浆按1:1比例混合后置于4℃冰箱冷吸收1-2小时,期间最好每15分钟轻轻震荡一次,使细胞与血浆充分混合,用吸收后的血浆进行反定型检测。根据冷凝集素效价的高低调整吸收时间,效价越高,冷吸收时间应越长。这种方法适用于冷凝集素效价较高的标本。
(三)、交叉配血
如确定患者体内含有较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在进行交叉配血时应作如下处理:主侧管患者血清先用自身红细胞进行冷吸收,次侧管患者红细胞用37℃生理盐水洗涤3遍,如此以消除冷凝集素的干扰。此外,如冷凝集素效价过高,输血时可适当对血袋进行加温以避免高效价冷凝集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六、最新研究进展
1、近年来,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仪器被应用于临床检验中。例如:(1)XN系列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利用网织红细胞通道进行检测,该通道具有42℃孵育的功能,可以更有效地消除冷凝集的影响。此外,有研究通过计算参数R-MFV和RBC-O来纠正MCHC等红系相关参数的异常,以达到更准确的检测结果。(2)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已成为血型检测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提高了检测效率,还通过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和保存检测结果,确保了检测过程的可追溯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2、检测流程的标准化:
随着对冷凝集现象认识的深入,血细胞和血型检测的流程也日益标准化。从标本的采集、处理到检测结果的判定,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和要求,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结论与展望
冷凝集现象是医学检验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对血细胞和血型以及交叉配血的准确检测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我们在临床检测中应高度重视冷凝集现象的存在,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改进冷凝集标本血常规和血型检测的操作流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通过不断优化处理方法和操作流程、引入新型检测技术和试剂、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标准化管理等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冷凝集标本血常规和血型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高嫣妮,陈艳,崔兆磊,等.冷凝集对血细胞分析多项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2,15(02):133-136.
[2]张艳萍,邵玲俐.红细胞冷凝集对血常规结果的干扰及处理对策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6):82-83.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6.043.
[3]虞茜,许飞,邹昕,等.高效价冷凝集素和蛋白样凝集对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影响及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03):378-381.
[4]刘玉敏,张韦,邵晓琳.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和凝集减弱的原因分析及处理[J].滨州医学院学报,2022,45(04):318-320.DOI:10.19739/j.cnki.issn1001-9510.2022.04.018.
作者:1刘忠俊,第一作者,云南省景东县中医医院检验科
2汤永云,通讯作者,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