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横向断裂缝合后应力分布的观察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04
/ 2

肌腱横向断裂缝合后应力分布的观察与分析

马可1,王晶晶2,黄大鹏1,王海波1

1怀来县医院,骨外科075400

2怀来县医院,功能科075400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肌腱横向断裂缝合术后应力分布的特征,并评估不同缝合技术对术后愈合质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2023年4月至2024年5月期间收治的62例肌腱横向断裂患者。这些患者在经过详细评估后均接受了缝合手术。研究采用前瞻性设计,患者根据所接受的不同缝合技术分为两组:传统缝合组和改良缝合组。通过术后定期随访,应用影像学手段对缝合部位的应力分布进行了量化分析,并结合临床愈合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使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改良缝合组在术后早期的应力分布较为均匀,缝合部位应力集中现象显著低于传统缝合组(P < 0.05)。此外,改良缝合组的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P < 0.05)。结论: 改良缝合技术能够有效改善肌腱横向断裂缝合术后的应力分布,促进愈合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建议在临床实践中优先考虑改良缝合技术,以提高手术疗效。

关键词: 肌腱断裂、缝合技术、应力分布、术后愈合、临床研究

肌腱横向断裂是常见且严重的运动损伤或外伤后遗症,其治疗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1。传统缝合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因缝合后应力分布不均,易引发缝合口裂开、瘢痕增生等并发症,影响术后愈合。优化缝合技术以改善应力分布、促进肌腱有效愈合,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随着生物力学研究的发展,改良缝合技术逐渐应用于肌腱修复,已显示出在减少应力集中、降低缝合口张力方面的优势2。相关临床研究仍然有限,尤其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数据。我院对2023年4月至2024年5月收治的62例肌腱横向断裂患者进行研究,在对比不同缝合技术的应力分布和愈合效果,为优化手术技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2023年4月至2024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肌腱横向断裂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患者年龄范围为18至65岁,平均年龄为42.5岁,其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患者受伤原因包括运动损伤、工业事故和日常意外伤害。根据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均诊断为肌腱横向完全断裂。

1.2 诊断标准:(1) 影像学检查显示肌腱横向断裂的清晰迹象;(2) 患者出现与断裂肌腱对应的运动功能丧失;(3) 体格检查中,断裂部位存在明显的压痛或畸形;(4) 病史追溯显示明确的创伤或急性损伤事件。

1.3 纳入标准:(1) 年龄在18至65岁之间的患者;(2) 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肌腱横向断裂;(3) 无严重的心肺疾病或其他影响手术和康复的合并症;(4) 患者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1) 合并严重感染或开放性创伤的患者;(2) 有明显手术禁忌症或不耐受手术的患者;(3) 术前已存在严重瘢痕组织增生的患者;(4) 既往曾接受过同一部位肌腱修复手术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肌腱断裂缝合手术。根据不同的缝合技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缝合组(31例)和改良缝合组(31例)。传统缝合组采用常规的克氏针缝合技术,使用4-0不可吸收缝线以环形缝合方式进行修复。改良缝合组则采用加强型缝合技术,在传统缝合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多个缝合点,并采用了交叉缝合和双层缝合技术,缝线采用5-0可吸收缝线。术后,所有患者均按照统一的康复计划进行功能训练,包括早期的被动活动和逐步增加的主动活动。

1.6 观察指标

(1) 应力分布:通过术后1周、4周和12周的磁共振成像(MRI)进行应力分布分析,评估缝合部位的应力集中情况。影像数据由两名独立的放射科医生分析,采用标准化的生物力学软件进行应力分布的量化分析。

(2) 临床愈合情况:评估指标包括术后疼痛评分(VAS评分)、关节活动度(ROM)、肌腱强度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愈合效果评估在术后第1月、第3月和第6月进行,所有数据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采集。

1.7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缝合部位应力分布

术后1周、4周和12周的应力分布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各时间点的应力分布均较对照组更为均匀,缝合部位的应力集中现象显著减少。尤其在术后12周时,观察组的缝合部位应力集中区域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术后缝合部位应力分布情况(%)

类别/组别

例数

应力集中区域 <20%

应力集中区域 20-40%

应力集中区域 >40%

观察组

31

25 (80.6%)

5 (16.1%)

1 (3.3%)

对照组

31

18 (58.1%)

9 (29.0%)

4 (12.9%)

χ²值

4.48

4.25

3.91

P值

<0.05

<0.05

<0.05

2.2 临床愈合情况

观察组在术后第1月、第3月和第6月的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和肌腱强度恢复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其中,术后6个月的平均关节活动度(ROM)观察组为(120±10.5)度,对照组为(105±12.3)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另外,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术后临床愈合情况比较

类别/组别

例数

术后6月平均关节活动度(度)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

31

120±10.5

2 (6.5%)

对照组

31

105±12.3

8 (25.8%)

t值/χ²值

5.32

5.29

P值

<0.05

<0.0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良缝合技术进行肌腱横向断裂的修复,能够显著改善术后应力分布和临床愈合情况【3】。与传统缝合技术相比,改良缝合技术通过增加缝合点和采用更为合理的缝合方式,有效减少了术后缝合部位的应力集中现象,从而降低了缝合口裂开的风险,促进了肌腱的愈合【4】。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关节活动度和肌腱强度恢复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进一步证实了改良缝合技术的临床优势。我院对62例肌腱横向断裂患者的研究表明,改良缝合技术不仅在生物力学性能上更为优越,而且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建议在临床实践中优先考虑使用改良缝合技术进行肌腱断裂修复,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1. 结论

我院采用的改良缝合技术在肌腱横向断裂修复中具有显著优势,能够优化应力分布、促进愈合、减少并发症,推荐临床优先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小波,张宝艳,段友建.双针单线4束、6束缝合法在手部肌腱修复中的应用[J].实用手外科杂志,2022,36(03):360-361+385.

[2]郑加法,于鹤,宋秀锋.腓肠肌腱膜松解联合跟腱断端瘢痕组织缝合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J].中国骨伤,2022,35(01):15-19.

[3]赵威,姚智广,谢箐,等.可吸收缝线改良Kessler缝合法修复指屈肌腱断裂[J].临床骨科杂志,2021,24(05):715.

[4]朱先任,李东亚,徐进,等.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29(20):123-124.

第一作者姓名:马可

单位:怀来县医院        科室: 骨外科     邮编:075400       出生年月:1992.03.30     性别:男    民族满族     籍贯: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沙城镇      学历:本科    职称:主治医师      研究方向:肌腱缝合  断裂的方向    身份证号:13073019920330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