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目的:探究外周血管介入术中经桡动脉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6月~2024年6月收治的60例外周血管介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穿刺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其中经桡动脉入路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经股动脉入路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时间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加压包扎时间、手术诊疗时间、穿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外周血管介入术中经桡动脉入路具有明显优势,能缩短加压包扎时间、手术诊疗时间及穿刺时间,并能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实施。
【关键词】外周血管介入术;经桡动脉入路;应用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不断改变,冠心病疾病发生率不断提高,患者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减少或阻碍流向心脏的血流量,进而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冠心病患者会发生胸闷、胸痛、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对患者及时治疗。手术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其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主要的手术方法,但手术穿刺入路不同,产生的治疗效果也有所不同。经股动脉途径是传统的手术途径,由于股动脉血管内径较大,支撑力较好,操作方便,被广泛应用。但是股动脉解剖结构较深,患者术后易并发出血、血肿及动静脉瘘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1]。因此,需寻找更佳入路方案,提高患者手术安全性。随着介入技术不断进步,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得到普及,为明确经桡动脉入路优势,本文以60例外周血管介入术患者为例,分析外周血管介入术中经桡动脉入路的应用价值,具体报告下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6月~2024年6月收治的外周血管介入术患者共60例,按穿刺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即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0~77(55.74±2.26)岁,其中稳定型心绞痛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5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5例;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8~78(55.78±2.24)岁,其中稳定型心绞痛1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9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6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可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完善血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等,做好双侧肢体皮肤准备,确保患者术前4h内禁食。
对照组:经股动脉入路。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选择其右侧股动脉搏动最强处,进行穿刺,实施局部麻醉后,进行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常规性经鞘给予肝素,实施抗凝处理。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合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造影时操作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引导管、钢丝及球囊,介入治疗后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时机拔除动脉鞘管,使用弹力绷带,对穿刺部位加压包扎止血,并对局部组织密切观察,关注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下肢血运情况,在穿刺患肢术后24h保持绝对制动,结合患者血凝状况,24h后去除加压绷带。
观察组:经桡动脉入路。对患者进行Allen试验,Allen试验阳性为桡动脉穿刺适应症。指导患者手臂自然伸直外展,置于臂托上,将腕部垫起,便于穿刺。选择右侧桡骨茎突近端桡动脉搏动最强位置作为穿刺点,对患者手掌至肘关节上1/3处进行消毒,穿刺前通过触摸,明确桡动脉走行,于走行直、搏动强的部位穿刺,穿刺点确定在桡骨茎突近心端1cm处,若该部位桡动脉迂曲,可再向近心端移动1—2cm,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确认进针方向与桡动脉走行方向一致,角度呈30°-60°,在桡动脉壁上方直接穿刺前臂或穿透桡动脉,缓慢退针至针尾部有血喷出。将导引钢丝送入,撤出穿刺针,沿钢丝送入6F桡动脉鞘管,沿鞘内注入2000U肝素,预防桡动脉痉挛。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时间指标(加压包扎时间、手术诊疗时间、穿刺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皮下出血及血肿、迷走反射、假性动脉瘤)。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2.0统计学处理数据,以[n(%)]、(x_±s)分别描述定性、定量资料,采用χ2、t检验,P<0.05差异明显。
2.结果
2.1 时间指标
观察组患者加压包扎时间、手术诊疗时间、穿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 1 2组患者时间指标对比(±s)
组别 | 加压包扎时间(h) | 手术诊疗时间(min) | 穿刺时间(min) |
观察组(n=30) | 4.22±1.54 | 20.76±1.18 | 4.70±1.57 |
对照组(n=30) | 10.89±1.95 | 22.66±1.04 | 7.35±1.44 |
t | 14.703 | 6.616 | 6.813 |
P | <0.001 | <0.001 | <0.001 |
2.2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 | 皮下出血及血肿 | 迷走反射 | 假性动脉瘤 | 并发症发生率 |
观察组(n=30) | 1(3.33) | 1(3.34) | 0(0.00) | 2(6.67) |
对照组(n=30) | 3(10.00) | 3(10.00) | 2(6.67) | 8(26.67) |
- | - | - | 4.320 | |
P | - | - | - | 0.038 |
3.讨论
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管介入术中经股动脉途径是传统途径,该入路方式是临床中最常用的方法,但是该入路治疗方案存在一定局限性,术后需要联合抗凝剂抗血小板治疗。且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晕厥及休克,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并且经股动脉入路手术后需要严格卧床12-24h,会对患者造成不适感,并增加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风险[2]。
经桡动脉入路手术治疗具有诸多优势,由于桡动脉周围无重要的血管及神经,通过桡动脉入路,能显著减少出血并发症及血管神经损伤,避免经股动脉入路治疗带来的不适感。并且,桡动脉位置表浅,更易于压迫止血,且不会影响抗凝药物的使用。另外,桡动脉入路适用范围较广,对于重度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也可经桡动脉途径进行介入手术,满足患者治疗需求。本研究中,以60例外周血管介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选择不同的入路方式,观察组患者加压包扎时间、手术诊疗时间、穿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经桡动脉入路能有效缩短患者加压包扎时间、手术诊疗时间及穿刺时间,并能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证实了经桡动脉入路在外周血管介入术治疗中的显著优势。但是相比于股动脉路径而言,桡动脉相对较细,易发生痉挛,且穿刺不易成功,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而言更是如此,因此,需要保证熟练的操作技术,桡动脉穿刺是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在穿刺过程中,需要观察血管远端走行情况,确保导丝顺利通过扭曲血管,将外鞘管准确置入[3]。
综上所述,经桡动脉入路在外周血管介入术中具有明显优势,能缩短加压包扎时间、手术诊疗时间及穿刺时间,术毕无需进行制动,生活自理,患者痛苦小,并能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清霖,沙斐,李学锋,等. 外周血管介入术后合并胆固醇结晶性栓塞的临床分析[J]. 心肺血管病杂志,2023,42(2):154-157.
[2] 田晓福,梁琦,王旭垠. 血管腔内介入与开放手术治疗外周假性动脉瘤的效果[J]. 中外医药研究,2023,2(36):72-74.
[3] 邓捷. 动脉血栓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患者开展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对降低死亡率的作用[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3,21(24):45-47,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