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如皋市委党校
摘要: 创新型城市在新时代城市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以达成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近些年来,各地对科技创新予以高度关注,将其置于发展全局的核心之处,大力推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的创新型县市建设起着引领效用,为构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筑牢坚实根基。本文借助实际案例,深入探究集聚并优化创新资源、加速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际,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经济结构优化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能够充分激发积极因素,为创新要素的高度集聚打造优良的平台与载体,为创新活动营造优越的环境与条件,进而产生聚合效应,铸就强大的创新驱动力,推动城市经济在质量、效率与动力等方面实现全面革新,并有力地引领区域踏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狭义视角来看,创新型城市主要指向企业层面的创新,即通过企业集群创新的带动,促使城市实现创新发展。从广义层面而言,创新型城市是借助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在政府的引导之下,调动城市各要素协同发力,以推进城市的创新发展。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建立在资源、文化、机制、主体、环境五个方面,这些方面涵盖了一个城市的基础条件和硬软件实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要求各要素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持续汇聚创新资源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企业作为最为重要的创新主体,在各要素的助力之下,能够实现创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进而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推动城市社会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二、各地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做法
(一)突出体制建设,强化组织领导
新昌县针对科技体制中存在的创新资源分散、创新事项割裂以及部门各自为政这一“制度藩篱”,大力推进创新体制改革,对组织架构进行实体性重塑,设立了“创新服务局”。该局由县委书记担任局党委书记,县长担任局长,跨界整合全县 28 个部门,汇聚了 103 宗创新事项和 330 项创新资源。依托“线上应用+线下大厅”相结合的模式,开发设置创新事项、创新资源、创新保护三个功能板块,面向企业和人才等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提供与创新相关的资源查询、事项办理等业务。致力于打造成为系统集成、一体决策的领导机构,横跨部门、高效统筹的协调机构,以及主动供给、精准高效的服务机构,全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
(二)突出主体建设,夯实创新基础
瑞安市全力推行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健全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雁阵培育机制,创新性地实施新型产学研合作专项以及“卡脖子”技术“揭榜挂帅”专项政策,率先探索“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的创新联合体模式。近三年,该市列入浙江省“尖兵”“领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达 7 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 8 项。 常熟市深入推进“揭榜挂帅”等新型科技项目组织形式,以专项政策支持标杆企业创新发展,建立创新主体预备库、提优库和成长库,精准匹配政策,实现滚动式全生命周期服务。由此培育了科技型中小企业 1302 家、高新技术企业 983 家、苏州瞪羚企业 58 家以及苏州独角兽培育企业 11 家。
(三)突出载体建设,集聚创新资源
龙口市是全球唯一一个在同一地区拥有完整铝产业链布局的城市,是全球距离最短、产业链最全的铝产业基地。该市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制造、精深加工”的发展战略,终端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轨道交通、船舶、石化等若干领域。邹城市瞄准食药用菌特色产业优势,培育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31个,建成山东省食药用菌技术创新中心,集聚了一批行业领军人才,打通了研发、小试、中试、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有效支撑了地方特色农业发展。
(四)突出生态建设,优化创新环境。
巢湖市牢固树立“科技即产业”理念,大力完善创新生态,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组织巢湖市天使基金2605万元,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科技贷等金融产品对接,同时加强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临海市大力集聚人才资源,不断完善“引才育才聚才”机制,加大重点人才引育力度,放大高端人才“头雁效应”,培育“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2023年以来已招引大学生3700余人,博士生17人,新增技能型人才7800多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600余人。
三、集聚优化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的路径探析
(一)聚焦创新生态,铸就营商环境金牌名片
1.提振信心: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增强企业获得感、提升服务对象体验感、增添金字招牌成色方面力求突破,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2.提升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创项目报建开辟绿色通道,完善要素保障,开展前延服务,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坚持目标与问题导向,常态化开展“走帮服”活动,助力企业降低成本,解决发展难题,让企业专注创新与发展。
3.强化法治:秉持法治是最佳营商环境理念,健全执法协作联动机制,杜绝多头多层重复执法,做到“一次检查、全面体检”,防止无端干扰企业经营。持续优化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完善“涉企免罚轻罚清单”和“白名单”制度,深入推进包容审慎监管,缩短企业信用等修复期,助力市场主体轻装上阵。
(二)聚焦企业主体,激发自主创新原生动力
1.提升意识: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格局,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实现从“政府主导”向“企业主导”转变。
2.建设平台:鼓励企业搭建研发平台,引导龙头企业牵头成立联合创新中心,积聚创新动能。推进已建平台提档升级,发挥平台作用。加强平台绩效考核,对优质平台予以表彰奖励,使其既有“颜值担当”又有“实力担当”,支撑企业创新发展。
3.推进合作:梳理企业发展技术瓶颈与升级技术储备,向领先高校院所发布技术需求,以需求牵引研发。建立高质量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与队伍,健全科技咨询与情报查询平台,完善科技项目合作库与专家信息库,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聚焦科技投入,施展金融加持组合拳术
1.加大财政投入:稳定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增加财政科技投入,以有限资金撬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宣传落实高企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以体系化创新政策激励企业。优化财政奖补政策,聚焦重大产业项目创新,形成扶优扶强、引领发展导向。加强政府投资基金管理,提高财政出资效益,合理确定基金规模与投资范围,打造良性循环金融生态。
2.吸引产业基金: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客空间作用,组织参加各类创投活动,全方位推介科技创新项目,促进创新创业项目与创投资本对接,引入各类投资基金,为不同阶段科技项目提供融资支持,陪伴科创项目成长。
3.做实科技金融: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弱点,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与服务,提升风险容忍度,拓宽抵质押物范围。强化增信体系,做强政策性担保平台,优化三方联动风险补偿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服务,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4.推进直接融资:坚持分层梯度扶持与分类靶向培育,构建上市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培育库,跟踪辅导入库企业,关注高成长性企业,帮助企业完善治理结构,提供政策法规咨询,解决股改、辅导、上市问题,助力企业资本运作与上市赋能,打造更具竞争力与影响力的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柏程豫. 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 现状、困境与对策[J]. 北方
经济, 2022(1): 53-56.
[2]武永峰, 袁明慧. 徐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路径[J]. 住宅与
房地产, 2021(19): 17-18, 142.
[3]林忠华. 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策研究[J]. 科技风, 2024
(6): 1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