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其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31
/ 2

小学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其策略探究

王 施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排山镇排山小学 江西 上饶 334600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注重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不太注重学生使用标准语文文字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标准文字应用水平上拔高,小学生以被动的形式开展学习,很少有自我反思。但事实上,学生必须与他人沟通和交流,语言表达和文字运用才是语文交流的关键工具。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文字;必要性;策略探究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必须探索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首先要了解小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课堂教学的必要性,还要设计更好的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语言自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能力。文章结合笔者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水准。

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必要性

(一)语言文字是语文知识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是知识的最基础表现方式,教师想要开展语文教育,就必须要先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语言文字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小学教育阶段,语言文字知识的难度会融入各类知识的教学中,如阅读、朗读以及作文等,而且语言文字知识的难度也会随着学生所在年级的提升而有所变化,这是符合学生求知水平的恰当设计。我国著名思想家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将其应用到语文教育中,语言文字就是“跬步”和“小流”,阅读作文就是“千里”和“江海”,想要让学生成为懂语文、会语文的人,就必须要帮助他们构建起良好的语文素养,所以做好语言文字的教学是课堂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从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角度来看,很多教师都存在心急的情况,他们急于让学生学习,掌握很多并不符合认知水平的难度知识,如在低年级就进行阅读、写作等方面的教学。然而,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知识还未完全掌握的状态下是根本无法完成这些高难度知识学习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杜绝这种“揠苗助长”的错误行为出现在课堂上。

(二)语言文字是思维构成的要素

我国是以汉语为母语,汉字为通用文字的国家,语文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知识、技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语言文字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符号,其能够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上的便利,还有思维上的认知与智力方面的发育,所以语言文字也构成人们思维的要素,做好对其的有效教育是保证人思维水平、智力发育的关键所在。以语文教育中的阅读为例,追求学生能够做到通文达意,其中通文是基础要求,表示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了解文本表达的内容,明白素材是讲了一个故事还是传递了一个消息,或是描述了一个事件。而达意则是高级要求,表示学生能够了解文本想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抒发一个什么样的情感?这就是学生产生思维活动的直接表现。然而,从阅读行为的本质来看,其必须要先有通文,才能达意,而通文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予以认知的过程,达意则是以此为基础的思维过程,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做好对学生的语言文字教育是帮助他们构成健全思维的必然选择。

(三)语言文字是学生必备的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了解水平会直接决定他们的素质水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学生在与同伴交流时,同伴说:“我有点难受,先不玩了”。在面对这样一句话时,有的学生会选择与其他同伴接着玩,有的学生则会找到班委、老师,甚至是直接陪同不舒服的同学去校医务室。同样是学生,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行为呢?就是因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同,进而上升到素质方面的表现,其中前者尚处初级理解,只明白“不想玩”,而后者会关心“不舒服”,这就是语言文字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所以,教师们想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就必须要先提升他们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

(四)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文明的国家,很多传统文化都得到了传承,而语言、文字就是将其传承下来的重要载体。虽然,几千年的历史让语言、文字也经历了许多次的演变,但其文化传承功能从来都没有发生变化。教育作为以文化为核心的工作,其不仅要让学生有文化,还要让他们具备文化传承的能力,所以做好对他们的语言文字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关键,需要教师在工作中格外重视并做好精心设计。

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路径分析

(一)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

语言文字运用属于语言输出的环节,语言的输出要以语言输入为基础,所以要想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一定要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这需要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语言文字知识的积累,包括拼音、识字、词语、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内容,始终将语言文字当成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目标。教师在课堂上要将语言文字的相关内容渗透到口语交际、阅读等环节,在具体的语境中带领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让学生牢牢掌握语言知识的内涵,并对语言知识进行迁移运用。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都要关注生字、词等的学习,并做好阶段性的总结。比如每学习完一个单元的知识,教师就要和学生一起对单元语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加强学生的记忆。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除了要通过课堂学习路径实现,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实现。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后阅读时对于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成语等要学会查字典理解和掌握,并记录在自己的语言文字积累本上。总之,语言文字的积累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教师要始终认识到这一点,并通过多种途径助力学生积累语言文字。

(二)在朗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感

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要遵循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则,对于不符合语言规则的要能够及时感知和发现,并给予纠正,这就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语感,而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路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使用的语言文字都比较优美,语言表达也非常精炼。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知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体会语言规则,形成良好的语感。虽然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也会讲解语言文字使用规则的相关内容,但是这些规则脱离了语境对于学生来说会感到比较枯燥,学生也会出现已知语言文字使用规则但在口语表达时依然出现语病的情况。因此,教师要重视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能够将语言的使用规则内化、吸收,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时就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相关的语言文字使用规则,让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更加规范和精炼。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更多朗读的机会,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出来,边朗读边听,并引入多样化的朗读活动,包括分组朗读、个人朗读、教师带读等。在多样化的朗读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学生的语感。

三、结语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知识的积累,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另外教师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增强学生的语感。教师还要设计多样化的语言文字运用训练活动,将训练活动融入各种类型的课堂活动中。

参考文献

[1]黎珍珍.小学语文中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J].散文百家·国学教育,202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