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朝阳产业发展 振兴乡村致富之路---五原县葵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4

推动朝阳产业发展 振兴乡村致富之路

---五原县葵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罗志雄 内蒙古

中国共产党五原县委员会党校(内蒙古) 015100

摘 要

内蒙古是中国最大的葵花产区和葵花籽原料集散地,占全国葵花种植面积的60%以上,作为核心区域的巴彦淖尔市葵花种植面积,占全区葵花种植面积的七成。其中,葵花之乡五原县年均种植面积在120万亩左右(占全国1/7),位列全国旗县首位。本文通过调研五原县葵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葵花产业发展存在瓶颈,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以期激活葵花产业活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关键词:五原县;葵花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五原县是农业旗县,地处河套平原腹地,254万亩耕地全部引黄河水自流灌溉,葵花种植条件十分优越[1],是我国著名的粮油生产大县,更是闻名遐迩的葵花之乡、全国葵花生产第一县。近年来,五原县着力构建党政主导、群众主体、产业主推的葵花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强基础、抓种植、建市场、促联结、创品牌、强保障等措施,使葵花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构建起了一条从子种研发、基地种植、现货交易、精深加工、品牌创建到外贸出口的完整的向日葵产业链,打造了一条全国独一无二的朝阳产业。

一、五原县葵花葵产业发展现状

(一)历史自然条件

1.种植历史悠久

五原县向日葵在河套灌区种植历史悠久,早在解放前就开始在房前屋后、渠边地堰零星种植,主要是用于嗑食。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农村经营体制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向日葵正式作为经济作物进行种植生产,初期发展很慢,到1972年,在五原县的盐碱地上种下了47亩向日葵。但随着向日葵被作为六大油料作物之一、杂交种的引进以及商品集散市场的形成,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已成为五原县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之一。

2.自然条件优越

五原县位于内蒙古中西部的河套灌区,地处沿黄经济带、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呼包银榆经济区,北纬40度农作物种植黄金纬度带,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平均时数3200-3400小时,昼夜温差大,平均达到14-1810的有效积温2900-3000小时,平均无霜期达到135天,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约有83.9万亩轻中度盐碱地,适宜种植向日葵等耐盐碱经济作物。

3.葵花品质优良

五原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生产的向日葵产品籽粒大、饱满度好、均匀一致、粗蛋白含量高、粗脂肪含量低、色泽鲜亮、口感纯正,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含量均高于其他种植地区的优势,向日葵籽、向日葵仁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深受国内外市场消费者的欢迎。

(二)葵花种植加工情况

1.种子研发强势崛起

近年来,五原县坚持将科技研发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依托三瑞农科公司同袁隆平专家团队,建成集种子研发、培育、生产于一体的全国首家向日葵技术研究院和全国最大的向日葵种子交易市场,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H363、SH361、三瑞9号、10号、11号等优质食葵品种23个,其具有抗病强、效益好的食葵品种,科技含量世界领先等特点,打破了美葵杂交种的市场垄断,列当、菌核病防治技术全国领先。

2.种植面积比较稳定

全国每年种植向日葵1000万亩左右,其中内蒙古每年种植面积600万亩左右,占全国向日葵种植面积的60%以上,核心区巴彦淖尔市向日葵种植面积保持400万亩左右,占全区向日葵种植面积的七成。其中,葵花之乡五原县种植面积在120万亩左右(占全国1/7),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2%,年产量达27万吨,全县农民60%的经济收入来源于向日葵产业。2023年种植面积达126万亩,产量约5.3亿斤,分别占全市(种植面积421万亩)、全区(种植面积850万亩)、全国(种植面积1000万亩)向日葵总产量的29%、16%、12%,在全国旗县中位居首位。

3.葵花加工业实力雄厚

目前,五原县已培育向日葵种子研究院1家,种子生产企业13家,种子经销商285家。共有向日葵加工企业13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6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炒货、剥仁加工企业98家,年生产能力达25.3万吨左右,实现产值约34亿元。依托金麦、蒙龙等企业,年生产向日葵加工机械突破1000台(套),获评全国唯一一家出口向日葵籽仁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三)产业融合贸易情况

1.市场建设全国领先

五原县投资2.5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向日葵交易市场鸿鼎农贸市场,入驻葵花收购企业商家449家。市场辐射宁夏、甘肃、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西、河北等地区,是全国葵花籽集散和价格形成中心,拥有个体私营企业253户、农民合作社69家,年经销各类瓜籽10亿斤,交易金额达50亿元,先后被农业部批准为定点农贸市场,商务部列为双百市场,全国市场联合会评为百强市场,现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葵花交易市场,引领全国瓜籽类商品交易风向。

2.市场销售稳定运行

近年来,向日葵市场行情较好,开秤平均价格在12-14元/公斤左右。现阶段SH361、同庆6号、HZ2399等普货交易较快,价格行情涨幅明显,但目前农户手中货源较少,多集中于中间商手中,高端品质原料现在市场需求略显疲软,采购积极性一般,除个别品种有涨幅外,整体行情基本稳定运行。现有大丰、鸿发、轩达等葵花原籽及籽仁加工出口企业80户,外贸出口6.45万吨,创汇6800余万美元。利用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年网上销售葵花产品5300吨,年销售额达到8500多万元,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20多个地区。

3.产业集群规模扩大

目前,组建成立了内蒙古向日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引导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了信息、资金、服务、市场等资源的共享,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构建了葵花产业集种子研发、种植栽培、农机具制造、炒货剥仁、葵花深加工等全产业链的战略联盟体系。全县现有炒货企业38家,年设计生产能力31万吨,产值40亿元多;剥仁企业60多家,年加工葵仁20万吨以上,产值36亿多元。发展葵花机械制造企业20家,引进葵花机械销售商30家,年生产销售葵花机械8500余台,销售额达1.85亿元。

4.产业发展模式创新

近年来,五原县积极创新葵花产业发展模式,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种植收购模式,鼓励农户成立合作社,以土地数量和质量入股,形成专业化种植。大丰、鸿发、轩达等大型葵花籽加工企业与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成订单式合作,收购的每公斤葵花籽高于市场均价0.05元,涉及农民群众820余户,每户纯收入增长1000元左右。积极申请河套向日葵产业集群中央财政专项资金4400万元,企业自筹1.32亿元,总投资1.76亿元建设向日葵产业集群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全面拉动全国向日葵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平台。

二、五原县葵花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科技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后劲不足

当前向日葵育种及深加工方面人才缺乏,是制约向日葵种业创新及公司发展的一大难题。特别是重点科研岗位人才不足,高端人才引不进来、留不住、用不起,导致育种水平低,加工转化率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向日葵品种多而杂,市场管理难度大

当前,五原县葵花种子经营商数量多,且多数在村社农户设代销点,具有一定隐蔽性,监管难度大,部分种子企业存在夸大宣传、服务意识不强的现象,致使农户种植收益存在风险。由于种子市场开放力度加大,引进品种的经营企业增多,不同企业进货途径不同,重复引种常有发生,一品多名、品种适应性、抗逆性、商品性良莠不齐。种植户对不同品种特征特性不了解,多数农户在选购种子方面具有很高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从众性[2]。导致部分品种不适应实际耕地环境,种植技术针对性不强,造成了五原县向日葵品种的多、乱、杂,难以积聚优势品种的规模效应。

(三)轮作倒茬困难,病虫草害时有发生

多年来,五原县农作物种植结构以玉米、向日葵、小麦为主,由于种植面积大,迎茬、重茬连作现象突出,实施轮作倒茬难度加大,葵花且多在盐碱地区域种植,盐碱地的地质特性难以种植其他作物,致使向日葵病虫草害逐年加重[3],像黄萎病、黑茎病、列当等时有发生,造成的损失占30%左右;近几年向日葵籽粒锈斑病(俗称水锈)、脱皮、千粒重偏低问题,使葵花商品性低于新疆阿勒泰、乌兰察布四子王旗、赤峰等地,缺乏竞争力,影响向日葵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生产标准化、机械化水平较低

目前,主产区农民对于葵花种植的密度、肥料施用量以及播种时间等不注意钻研,采取粗线条的方式,不注意不同品种之间的细微差异,对于不同品种所需施加化肥的不同种类和用量也很少细致考虑,粗枝大叶的耕种方式毋庸置疑会影响产量[4]。良田、良种、良技相配套,农机、农艺相融合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与大田作物相比,向日葵机械化水平总体偏低,特别是食用向日葵播种、以人工为主,损耗率低的收获机械以及适宜机收的品种研发均存在较大短板,生产效率总体偏低,导致生产成本高于其他作物,影响向日葵产业化发展。

(五)精深加工相对滞后,农企利益联结不紧密

目前,五原县葵花产品以炒货类、剥仁、油脂等初加工产品为主,多数企业采后处理、精深加工能力、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以及葵盘、葵粕等副产品综合利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大部分企业加工技术和设备有待改进,普遍存在产品单一、包装档次不高,缺乏高技术产品,产业链较短等问题。加上葵花企业分工模糊、产业结构单一、资金困难,难以建设自己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农民因没有订单而形成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供需双方只是靠市场调节,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农户的向日葵初期大都经过筛选,存放在收购大户的仓库,风险和压力依然在农民手中。

三、五原县葵花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提升种子研发培育创新力

1.重视新品种研发

政府应鼓励扶持农业科技企业加大与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借助食葵SNP分子标记平台,通过新品种选育和试验示范,加强研发一系列含抗目标基因的新品种,尤其是加强抗列当、抗水诱新品种的选育,以适应产业和市场发展需求。依托看禾选种平台,推广上市优良新品种。构建核心亲本DNA指纹图谱(SNP标记),有力保护核心研发成果。

2.推动产业升级

探索引进向日葵肽生物制药项目,推动优势产业从低端向高端、低效到高效、粗放到精细、杂牌到品牌的深度转变。依靠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新型经营主体等,重点解决特色种养技术、专用农资、专用机械、病虫害防治、疫病防控、储藏保鲜等关键问题。

加强改革创新,升级交易物流体系,推进五原县向日葵产业从卖产品向卖技术、卖装备拓展,提升向日葵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3.提升深加工水平

支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对向日葵产品精深加工的研发力度,提升副产品加工利用能力,重点研发生产高端籽仁类零食、葵盘果胶开发、药用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葵盘、茎秆等副产物收集利用和就地转化,实现全链条吃干榨净。发挥河套向日葵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带动效应,加快推动三胖蛋公司年产5万吨原味炒货生产线、仓储物流项目投产运行大力推进兴农进出口贸易加工园区建设,力争建成20万平米仓储库房和加工车间,入驻运营企业达到10家以上,年加工量达到1.75万吨。

(二)加强种子市场管理,提高向日葵品质的抗风险力

1.加强监督管理

相关部门应加大种子市场管理力度,严厉打击经营、销售假冒、伪劣种子、化肥、农药等扰乱市场行为,对无证经营、虚假宣传、游商走贩要严厉惩处,依法规范种子市场。

2.正确推荐引导

强化种子登记制度,推荐主推品种目录,引导农户选择抗性强、产量高、品质好,适宜种植的品种,同时提倡品种多样化,提高抵御风险能力。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指导和集中授课的方式,对农户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指导。通过网络、手机APP等方式强化与农户的沟通反馈,及时对新技术、新品种生产效果进行收集,有计划、分层次的向农户传授新技术、新技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3.规范引种流程

不断规范引种渠道及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流程。重点推广扩行降密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地膜二次利用免耕栽培技术、小麦套晚播向日葵栽培技术等,通过降低密度、种植优良品种和实行轮作倒茬等措施提升产量与商品性,为向日葵优质优价打好产品基础。

(三)调优种植结构,加强新技术研究推广力牵引力

1.调优种植结构

统筹粮经饲协调发展,继续引进种植高粱、谷子、耐盐碱饲草等农作物,为向日葵轮作倒茬积累资源,2-3年内种植面积逐步压减到100万亩左右。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盐碱地改良和耕地轮作项目,提升耕地质量,破解向日葵轮作倒茬困难的问题,以项目资金引导向日葵合理轮作倒茬,提升向日葵品质。

2.强化栽培技术研究和集成

大力推广向日葵扩行降密提质增效栽培和向日葵沟膜垄植抗旱耐盐抗列当栽培技术,降低向日葵种植密度,提升向日葵品质。积极探索在自治区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院试验基地内建设向日葵看禾选种平台和耐盐向日葵品种筛选平台。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将 葵花产业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接近闭合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的经济活动体系,保持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 质量、低废物,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破坏 减少到最低程度[5]

3.提升向日葵全程机械化水平

支持科研部门和农机生产企业技术研发,针对五原县向日葵种植现状,研究和推广应用小型、实用的向日葵播种机械及籽粒直收机械,提高向日葵产业全程机械化水平。

(四)强化品牌战略,加强向日葵产业发展影响力

1.实施品牌战略

依托巴彦淖尔市葵先生等企业,围绕天赋河套品牌建设,着力开展向日葵绿色、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加大传统向日葵品牌的整合,集中打造天赋河套品牌。帮助企业积极申报,并力争取得23个产品得到天赋河套公用品牌的授权使用。利用好五原向日葵地理标志,选择不少于10家企业授予使用,鼓励企业强化自身品牌建设。加大向日葵品牌培育工程,加快三产融合发展,把种子研发、种植生产、炒货剥仁加工、机械生产制造、出口贸易、市场销售、技术推广培训,形成向日葵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新模式。

2.完善农企利益链接机制

支持龙头企业向订单农户统一提供良种、技术和社会化服务,倡导龙头企业发展利益兜底、利润返还、收益分成、一体化经营等模式,实行农产品原料收购价格与制成品销售价格挂钩联动等办法,与生产者建立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同担利益联结机制。

3.构建完善的品牌保护体系

营造良好的品牌建设环境。着力构建市场营销体系,立足向日葵产业发展实际,借助各种类型的农博会、展销会和电商平台,线上线下融合,互联网+等营销手段,加强向日葵产品营销,扩大向日葵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物流配送、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和委托生产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模式,逐步形成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推动向日葵产业稳定发展。

(五)促进农文旅融合,提高向日葵产业内生力

1.盘活文旅资源

以举办2024年世界向日葵大会为契机,高标准谋划布局,组织相关部门做好宣传推广、观摩展销、交流研讨、招商推介、观光旅游等各项筹备工作,挖掘向日葵文化,盘活带动向日葵文旅资源,打造政、产、学、研、用、旅六位一体的向日葵产业航母,重点打造光伏新村沿线、葵花公园周边万亩葵海。以独具特色的向日葵小镇、向日葵主题广场、向日葵主题公园、万亩葵海为载体,筹办摄影、书法、绘画、舞蹈等文艺活动,增强五原县向日葵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推动五原县向日葵走向世界。

2.注重科技创新

树立科技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全面提升向日葵研发创新能力,建立全国向日葵科技研发中心。建立优质、安全、高效的向日葵高标准生产基地,并健全良种供应、技术服务、病虫草盐害防控,机械化配套等服务体系。依托三瑞农科、三胖蛋食品有限公司、大丰粮油等向日葵龙头企业为支撑,以三瑞向日葵科学院为核心区,把种子创新工程、标准化种植、现代化生产、出口贸易、合作交流等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向日葵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参加文献

[1]何卓憬,徐军.五原:做大葵花产业实现强县富民[N].巴彦淖尔日报(汉),2024-08-16(006).

[2]李素娜.论巴彦淖尔市葵花产业如何摆脱“大”而“不强”的困境[J].北方经济,2015(06):39-41.

[3]赵坤.五原县向日葵经济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1-41.

[4]李红杉.黑龙江省肇州县葵花产业发展研究[D].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2016:1-50.

[5]赵菊莲.我国葵花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探讨[J].中国种业,2009(01):56-57.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