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献珍学校 442500
摘要: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作文教学现状,呈现出随意性大,系统性弱,教师关注度低的特点,没有提高到作文教学应有的高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作文教学,加强对作文教学策略的探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写好作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成为教师们共同面临的任务。基于此,以下对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法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法;探讨
新课标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的深刻变革,对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广阔的视野。在这一背景下,教师们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和创造力。针对这一挑战,探索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多角度探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教法,并期望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一、作文教学在新课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新课标中,作文教学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文教学被视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作文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作文教学,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技能,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语言素养。作文教学被视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发展。作文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更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体验和实践。综合来看,作文教学在新课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法探讨
(一)指导学生正确审题
针对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指导学生正确审题的对策。这一对策旨在培养学生对作文题目的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帮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表达主题,展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材中通过希腊神话谜语引出了“我们步入青春,可是说开始用两条腿走路了”的话题。这个话题涉及青春成长、身心发展等方面,要求学生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和解读,并在作文中进行展开。在指导学生正确审题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阐释题目内涵: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题目中的关键词或隐含意义,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题目的内涵和要求。比如,在这个题目中,“用两条腿走路”可能不只是指字面上的行走,还可能代表着成长、独立等更深层次的含义。通过深入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题意。②提出问题启发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对题目的思考和理解。
(二)引导学生判断立意
这一对策旨在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作文话题的立意要求,从而在写作过程中有所侧重,突出主题,使作文更具深度和独特性。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中,有一篇作文题目为“与马共舞”。这个题目涉及与马亲密接触、交流的经历和感受,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角和情感来展示与马的亲密关系。在引导学生判断立意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解析关键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如“与马”“共舞”等,并让学生思考这些关键词代表的意义和象征。比如,“共舞”可能代表着与马的默契和亲密,进一步延伸到与动物相处的亲密关系等方面。②提问引导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对立意的思考。例如,问学生这个话题可以引发哪些情感、联想到哪些场景、表达哪些态度等等。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加明确立意的方向和目标。
(三)拓展题材选择的范围
教师可以采取拓展题材选择的范围的对策,以促进学生对不同题材的选择和创作,提升其写作的个性化和多样性。例如,人教版《春晓》。在拓展题材选择的范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不同领域的文学作品、经典名著、社会时事等,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并激发其写作的灵感和创造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写作活动,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题材进行创作,并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和心得。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题材,如人物传记、未来设想、时事评论等,让学生从中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写作。通过拓展题材选择的范围,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个性化的创作元素,使作文更具创新性和深度,培养学生的多元思考和综合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进行需要教师展现更多的创新和智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培养他们的写作技能和表达能力。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为学生成长稳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张助良.新课标下关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法的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6):7.
[2]苏国艳.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探究[J].亚太教育,2019,(0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