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支架式教学模式,促进中学生学习力提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30
/ 2

借助支架式教学模式,促进中学生学习力提升

李梅梅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 637000

摘 要:学习力是探索学生学习内在机制与成长规律的关键要素,能够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下,助力中学生提升终身学习能力、发展核心素养。本文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和学习力的基本内涵,构建了支架式教学模式提升中学生学习力的可行性分析模型,并提出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提升中学生学习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学习力;培养策略

未来的中学生,将着力发展核心素养,要具有科学文化素养、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学生学习要满足其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实现终身发展。而培养新时代中学生必备关键品格和能力,并成为能适应未来变化、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个体,关键在于发展中学生的学习力。通过学习力的构建,探索学生学习、生成与发展的内在机制与成长规律,可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1]支架式教学模式作为探究教学的“进阶版”,要求教师在教学前,精选学习支架、巧设教学环节,既能使教师充分扮演引导者、协助者的角色,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高阶思维,从而实现学习力的培养和迁移。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模式具体被定义为: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种对问题的深化理解所需要的概念框架,在教学实践之前,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从而使学生逐步建构所学的知识。[2]支架式教学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分享和交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和反馈、为学生提供及时鼓励和支持、增强学生求知积极性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3]。本文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将这一教学模式调整为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迁移运用等五个环节。

二、学生学习力

学习已成为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一,而学习力作为个体适应创新型社会的必备生存能力,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础性文化素质[4]。学习力是有效衡量学习者学习状况与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包括知识和能力,指向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等多个方面,是学生深度学习、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发生机制。[5]因此,提升学生学习力,使其成为一个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人,从而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获得信息和机遇,为其终身发展奠基,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并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其构成要素概括为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互惠力和学习创造力五方面。

三、借助支架式教学模式提升中学生学习力的策略

1.融入情感支架,激发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前提,是学习力的基础要素,[6]学生作为有情感、有思想、有生命的个体,无可避免地与很多社会现象、真实问题产生情感联系。以地理学科为例,学生作为地理世界的“局内人”,若以纯理性的视角去置身于正在经历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之外,则不能对地理学习产生持久的内在动力。同时,高中地理新课标也强调通过让学生观察地理环境、感悟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必须关注学生情感和实际生活,在显性支架中融入情感支架,使学生带有“人情味”去看待各种地理问题,以便学生真正进入课堂情境,从而形成持久的求知动力。

2.搭建问题支架,培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使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而是学生能够脱离教师帮助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呈现、撤销支架的时机,既不能使学生得不到帮助,也不能让学生一直脚踩支架去获得成果。资历较深的教师可以依据自身经验、学生实际水平来把握时机,但大多新手教师无法准确判断,从而导致支架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学生进行“探索”和“协作”时,教师除了通过巧设具有趣味性、实用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链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外,还要能通过问题来获取学习反馈,从而掌控“放”与“扶”的妥善时机,既能及时引导,又能给予学习空间、培养学习能力。

3.巧用向导支架,锻炼学习毅力。

学习毅力是各教学环节顺利进行、学生会学的重要保障,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调节、保持持久学习热情,而学习毅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渗透在每一学科、每一课堂之中,支架式教学中“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两环节为锻炼学生毅力提供可能。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业情绪对学生学习毅力具有显著影响,积极情绪体验能使学生保持注意、进行自我调节,从而能提高毅力水平;反之,消极情绪体验不利于兴趣保持,学生可能半途而废[7]。而在实际课堂中,学习任务难度、教师引导、学习兴趣等因素都影响着学生学业情绪,从而间接制约学习毅力培养。

4.依托同伴支架,促进学习互惠力。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沟通协作、共同进步的过程,学生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在实际课堂中,除了师生互动外,生生对话也不能忽视。支架式教学中“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两环节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同伴之间可以互相表达想法、共同探究问题,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能力,通过同伴间言语讨论、思维碰撞,还能补充、传递知识,从而促进共同进步。但同伴支架虽作用显著,却无法真实呈现在课堂中,只能借助其他显性支架凸显效力。在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时,教师要为同伴支架创造作用条件,促进学习互惠力。如依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进行差异化分组、通过搭建向导支架或建议支架来明确探究方向和目的、为学生交流提供充分材料等。

四、结语

借助支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力,可以为中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有利于提高课堂参与度,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中学课堂教学改革。而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广大教育者不断探索、实践,如何在某一具体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力、如何克服影响中学生学习力的不利因素、如何评价中学生学习力等问题还需要广大教育研究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裴娣娜.学习力:诠释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新视野[J].2016(07):6.

[2]李光华.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教育——兼谈支架式教学模式[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92-93.

[3]盛艳,张伟平.系统方法视域下的支架式教学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1(10):56-58.

[4]吴也显,刁培萼.课堂文化重建的研究重心:学习力生成的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5(01):19-24.

[5]李云峰.学生学习力薄弱的原因分析及提升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9(21):78-81.

[6]李海燕,仲彦鹏,孙玉丽.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生学习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9(03):17-19.

[7]唐铭,刘儒德,高钦,庄鸿娟,魏军,邸妙词.调节聚焦对高中生毅力水平的影响:学业情绪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14(04):479-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