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中医院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 214400
【摘要】目的:探讨揿针疗法在胃肠镜治疗术后缓解腹胀中的护理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研究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胃肠镜术后存在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和常规护理联合揿针疗法。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腹胀/腹痛程度、围术期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疼痛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合中医理论,分析揿针疗法的疗效机制。结果:实验组在腹胀/腹痛程度、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疼痛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揿针疗法在缓解胃肠镜术后腹胀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其机制与调节脾胃功能、促进肠蠕动、改善局部微循环等有关。
【关键字】揿针疗法;胃肠镜;腹胀缓解;护理效果
胃肠镜是消化道疾病检查和诊断的重要手段,具有检查方式直接、检查过程可选无痛、检查范围广等特点。胃肠镜适用于检查多种消化道疾病,包括胃溃疡、胃炎、肠癌、胃癌等,以及消化道症状如便血、吞咽困难、腹泻、腹痛等的病因定位[1]。检查过程直观准确,可早期发现微小病变,明确胃肠道疾病病因,还可定期监测胃肠疾病病情变化,因此临床普遍应用,但术后患者常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速度和生活质量。常规护理虽一定程度可缓解腹痛、腹胀的症状,但是效果十分有限。随着近年来中医的不断发展,揿针疗法由于无针感、无痛、迅速起效、持久疗效等特点,逐渐应用到术后护理中[2]。本文旨在研究揿针疗法在胃肠镜治疗术后,缓解腹胀/腹痛患者症状的护理效果研究,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胃肠镜检查并术后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两组基础资料差异不明显,数据可进行对比,两组患者具体基础资料见表格1。纳入标准:年龄介于18至75岁之间,不存在严重心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皮肤感染等问题。排除标准:揿针过敏患者、怀孕和哺乳期患者、存在沟通障碍、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
表1 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组别 | 例数(n) | 年龄(岁) | 性别(男/女) | 病程(天) |
对照组 | 50 | 46.2±11.2 | 31/29 | 2.7±1.4 |
观察组 | 50 | 45.9±12.1 | 32/28 | 2.8±1.3 |
P> 0.05,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等方面差异不明显,数据具有可比性。
1.2实验方法:对于对照组患者,护理人员依据患者病情及医嘱采取常规护理,包括促进排气、腹部按摩、禁食等措施,并对相关指标进行记录[3]。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揿针疗法,具体实施方式为:遵循中医辨证的原则,选择肝、脾、胃、大肠、三焦等耳穴和足三里、天枢等体穴进行施针。患者可选择坐位或卧位,施针前,先对患者耳部和体部皮肤进行清洁,按摩双耳及其穴位部位,使其局部充血,并出现微微发热的感觉时最佳[4]。定穴后,需要消毒处理,使用无菌揿针进行按压及固定。揿针规格如下:耳穴揿针0.2 mm×0.6 mm,体穴揿针0.2 mm×0.9 mm。留针时间:按压3次/d到4次/d,每个穴位每次按压时间为30秒[5]。
1.3评价指标:
1)腹胀/腹痛程度指标:基于常用临床标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进行腹胀/腹痛程度评估,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共分为0至10分,0分表示无腹胀,1-3分为轻度腹胀/腹痛,4-6为中度腹胀/腹痛,7-10分为重度腹胀/腹痛;2)围术期肠道功能恢复指标水平: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首次排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并进行对比分析;3)疼痛评分: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给出具体的评分,分数越低表明疼痛越轻微,分数越高则表明疼痛越严重。4)护理满意度评分:采用问卷条差的方式,获取两组病患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共4个级别,分别为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非常满意。
3、讨论
《素问》有云:“善治者,治皮毛。”揿针疗法独树一帜,其微刺体表之妙,能巧妙调动人体卫气,强化肌肤屏障,有效抵御外邪侵扰,相较于传统中医药疗法,展现出更为显著的体表调理与防护优势[6]。内镜治疗因其微创、高效、恢复迅速等优势,正日益成为脾胃科临床的优选手段。然而,术后常见的腹胀、腹痛等胃肠不适症状,尤其是肠镜手术患者,受麻醉药物等因素影响,发生率较高。中医理论对此有独到见解,认为胃肠镜术后易致浊气积聚中焦,无法顺畅下行,滞留腹部,从而引发腹胀[7]。
揿针疗法,针对脾胃失调所致腹胀有独到疗效。它通过精准刺激脾、胃穴位,调和脾胃机能,促进气血顺畅升降,有效缓解腹胀不适【8】。本研究中,揿针疗法使实验组患者腹胀/腹痛症状大幅减轻,证实了其在脾胃功能调节上的显著成效,为腹胀/腹痛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中医解决方案。揿针疗法针对大肠、三焦穴位施术,有效激发肠蠕动活力,促进肠道气体顺畅排出,进而显著减轻腹胀不适,从而起到胃肠调理的功效
【9-10】。本研究中,在促进肠蠕动方面,实验组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大幅缩短,充分证明了该疗法能显著加速肠道活力,有效缓解腹胀。同时,揿针疗法通过穴位的持续温和刺激,优化局部微循环,不仅促进了血液循环与淋巴回流,还加速了炎症消散与代谢废物的排出,减轻患者局部疼痛,有效缓解了肿胀程度。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或得益于揿针疗法对微循环的改善。优化护理策略,融合揿针疗法于常规护理,显著提升胃肠镜术后腹胀患者的康复成效与生活品质。护理人员需精通揿针操作,保障安全有效。同时,强化患者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提升治疗依从性与满意度,为患者打造全方位、高质量的康复体验。
本研究验证了揿针疗法在胃肠镜术后腹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与机制。临床试验与数据分析均显示,该疗法在减轻腹胀、加速肠道恢复、缓解疼痛及提升护理满意度方面表现优异。其效用或源于调和脾胃、强化肠蠕动及改善局部微循环等多途径作用。综上所述,揿针疗法为胃肠镜术后腹胀护理提供了创新而有效的解决方案,值得广泛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何碧霞.穴位揿针埋针预防和缓解电子结肠镜检查患者胃肠道反应的临床应用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9(19):1220-1224
[2] 毕爱琳,史亚祥,陈冬梅.揿针联合耳穴埋豆缓解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后腹部胀痛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32):79-81
[3] 詹丽娥.中医护理干预在妇科患者腹腔镜术后腹胀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