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经济发展对策之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9
/ 2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经济发展对策之探究

梁尔辉

(南开经济学院)

摘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地区冲突风险上升,新一轮科技革命将重塑世界,全球治理体系越来越向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面对这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通过科技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增长新动能,以更加开放的力度参与国际竞争,将是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探讨中国如何应对这一大变局,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新动能

全球经济步入调整期,增速放缓,重心东移。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在重塑世界,新兴市场国家影响力增强,全球治理向发展中国家倾斜。国际格局与体系深刻变革,力量对比发生革命性变化。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中国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胜利,应从以下方面思考与发力。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把握经济发展的机遇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经济发展孕育着诸多新机遇,中国需要增强机遇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即要牢牢把握、用好新的战略机遇,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中国可以抓住这一机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发挥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虽然中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但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和人口基数优势仍在,可通过调整政策方向,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从而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三、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在国际事务中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从而推动构建更加平等合理的国际秩序和治理体系,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四、扩大对外开放与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发挥“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国际组织的沟通合作机制,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落实,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联系和人文交流,拓展市场和资源,增强中国贸易的自主实力,既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提高了抗风险能力。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

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以及技术封锁等,掣肘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中国对外贸易受阻,科技进步降速,从而影响整体经济发展。

二、国内经济结构性问题。房地产危机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突出,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而培育的增长新动能成长不足,短期内不能完全对冲传统经济的负效应,从而可能拉低中国经济增速。

三、资源环境约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环境保护的压力也日益加大。如何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四、国际竞争压力与风险。在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需要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深化实力积淀,方能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应根据国内外具体情况,及时、准确、有效的调整金融政策的方向和力度,合理配置金融资产,防范国际金融风险。

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积极的对策。如:通过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实施“双循环”战略、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及培育国内市场需求等举措,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应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扩大内需与促进消费升级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国内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通过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加强国内联调联动,降本提效,中国可以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实现经济的自主循环。同时,为了应对全球化挑战,中国提出了“双循环”战略,培育国内需求,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充分发挥“两个市场”的优势,实现国内外市场的有机互补。

首先,积极培育内需市场,促进消费升级。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收入等举措,降低生产生活成本,解除消费主体的后顾之忧,引导释放消费需求。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培育新兴消费增长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满足消费者对绿色、低碳产品的需求。

其次,拓展政府与民间投资空间。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领作用,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并通过优化投资环境、降低投融资成本等措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拓展有效投资空间。

(二)创新驱动发展与高质量发展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创新驱动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只有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核心技术水平和产业链整合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首先,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基础力量,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可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而创新驱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通过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等手段,培育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提效降耗,保护环境等,从而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发展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加强宏观调控,引导产业布局升级,淘汰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产能;争取处理“科技产业化”与“产业科技化”的关系,推动科技与国家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的转变。

(三)强化风险防控与治理能力建设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加强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建设,提高国家和社会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能力,是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首先,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监测网络,覆盖经济、金融、政治、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实现对各类风险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确保风险预警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有效应对。

其次,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基层组织和基层治理能力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和方法,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并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

(四)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各国互通有无,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通过国际合作,中国可以分享全球知识和技术的优秀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首先,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与深度,逐步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其次,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推动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提高与沿线国家经济的粘性,促进长期稳定合作。通过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球治理规则制定和完善等措施,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

结束语: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经济发展要继续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必须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线,培育增长新动能,大力推进注重供给侧改革、消费结构升级、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改革开放等工作的全面深化,才能保障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毅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与新结构经济学的自主理论创新[J].新疆财经,2024(02):5-11.

[2]逄锦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J].经济研究参考,2020(16):94-109.

[3]林毅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新发展格局与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58 (05):32-40.

[4]徐晓明.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四个维度解读(1-3)   国家行政学院(宣讲家网) 202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