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肾脏内科 661199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三种不同溶栓方式在血液透析长期导管使用中的重点。方法 选取本院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期间收治的9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以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甲组常规肝素生理盐水封管,乙组定期尿激酶+肝素封管,丙组尿激酶+生理盐水(经输液泵分别输入到导管动脉与静脉端),比较三组的导管血流量、通畅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甲组、乙组比较,丙组导管血流量、通畅率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乙组、丙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33%、10.22%、6.67%,无差异性(P>0.05)。结论 与其他两种溶栓方式比较,在血液透析长期的导管使用中,选择丙组溶栓方式,不仅并发症发生率低,还能够在溶解血栓的同时,实现对导管感染的预防,存在推广价值。
【关键词】三种不同溶栓方式;血液透析;长期导管
血管通路的良好性对于保证血液透析的顺利实施、改善其疗效至关重要。对于维持性血透患者,应尽量避免长期导管,因为这样会造成导尿管的阻塞及感染[1]。然而,随着人口老化,血液透析中长期导管的人数越来越多,国内约1/10的血液透析患者会选择长时间导管的应用。若静脉留置时间较长,容易出现术后感染、血栓等严重后果,且需要拔管,从而严重影响了血透患者的生活品质。对此,改善血液透析长期导管的通畅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2]。为了寻求更好的溶栓剂方案,本实验将对三种不同溶栓方式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观察通畅率与并发症等指标,为后续血液透析的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以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将本院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期间收治的90例患者分为三组,每组30例。甲组男女患者的比例为17:13;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68岁,中位年龄(45.05±3.11)岁。乙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为25-67岁,中位年龄(45.71±3.16)岁。丙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4-68岁,中位年龄(45.13±3.2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未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的年龄>18岁;(2)血液透析的时间在3个月以上,1周最少透析3次,并且患者的病情稳定;(3)应用带涤纶套的血透长期导管。 排除标准:(1)选择自体动静脉内瘘或是临时中心静脉导管方式进行血透的患者;(2)自身凝血功能异常,具有出血倾向;(3)消化道以及泌尿道等部位具有活动性的出血;(4)对此次研究中的尿激酶过敏。
1.2方法
所有患者都选择带涤纶套进行长时间的血液透析:
甲组:肝素生理盐水(5000IU/m1)进行封管。
乙组:定期进行尿激酶+肝素进行封管,在患者的血透完成后,采取尿激酶10万单位+肝素 2ml以及2m1生理盐水,将其配成封管液,然后分别按照双腔导管动静脉端容量,完成封管操作,1周一次,其他选择常规的肝素生理盐水进行封管。
丙组:尿激酶50万单位+100ml生理盐水,借助输液泵,分别输入导管的动脉与静脉端,需要在6小时中输完,需要连用5d。完成透析后,选择常规肝素与生理盐水进行封管。
1.3观察指标
1.3.1分析三组的导管血流量以及导管的通畅率。
1.3.2评估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出血 、消化道反应以及感染。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23.0版本软件处理数据,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s)表示计量资料,选择t检验,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三组的导管血流量以及通畅率
经分析,与甲乙组比较,丙组的导管血流量与通畅率更高,差异性显著(P<0.05)。
表 1 三组导管血流量以及通畅率对比[n(%)]/(±s)
组别 | 例数 | 导管血流量 | 通畅率 |
甲组 | 30 | 196.36±18.21 | 20(66.67) |
乙组 | 30 | 213.32±21.02 | 22(73.37) |
丙组 | 30 | 228.32 ±23.01 | 30(100.00) |
t/x2 | / | 甲乙:3.338 甲丙:5.962 乙丙:2.636 | 甲乙:0.318 甲丙:12.000 乙丙:9.231 |
P | / | 甲乙:0.002 甲丙:0.000 乙丙:0.011 | 甲乙:0.573 甲丙:0.001 乙丙:0.002 |
2.2比较三种并发症发生率
分析发现,甲乙丙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33%、10.22%、6.67%,其中丙组更低,但差异性不明显P>0.05。
表 2 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 例数 | 出血 | 消化道反应 | 感染 | 发生率 |
甲组 | 30 | 1 | 0 | 3 | 4(13.33) |
乙组 | 30 | 1 | 0 | 2 | 3(10.22) |
丙组 | 30 | 1 | 0 | 1 | 2(6.67) |
x2 | / | / | / | / | 甲乙:0.162 甲丙:0.741 乙丙:0.218 |
P | / | / | / | / | 甲乙:0.688 甲丙:0.389 乙丙:0.640 |
3 讨论
随着我国血透治疗机制的完善,血液透析长期导管使用时间大大延长。当前,采用聚酯套管的长时间放置的中央静脉导管,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近期研究发现[3],血液透析中易发生导管内血栓和导管相关感染等不良情况,其发病率在国内大约20%左右。目前临床上仍有10%左右的患者因为血液透析长期导管使用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存质量。鉴于此,所以如何防止血液透析中出现栓塞和感染等情况,维持管道的畅通性以及减少并发症已成为延长血液透析长期导管使用时间的要点内容[4]。美国 K/DOQI Nan表示,在接受透析治疗以及导管使用的患者,要想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需要注意对溶栓方式的选择,科学选择新型的溶栓药物[5]。
分析此次实验结果,甲乙丙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33%、10.22%、6.67%,其中丙组更低,但组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经分析,与甲乙组比较,在导管血流量与通畅率指标的改善上,丙组更优,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其中尿激酶治疗新生血栓效果好,具有快速、有效等特点。此外,尿激酶可增加 ATP酶的活力,并可阻止 ATP诱发的血小板凝集,从而防止血栓的发生。通过分析三种溶栓方式,发现与甲组、乙组相比,尿激酶+生理盐水并且经过输液泵分别输入导管的动脉与静脉端这种方式,更能提高导管血流量和通畅率,减少导管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溶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6]。
总之,在当前的血液透析长期导管使用中,应用尿激酶+生理盐水并通过输液泵分别输入导管动脉与静脉端这种溶栓方式,可以提高通畅率、导管血流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明鹏, 陈德政, 张勇, 汪辉益, 王明莉, 彭李, 魏萍. 不同剂量尿激酶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的溶栓效果[J].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 8 (10): 1265-1269.
[2]芮秀颖. 高剂量尿激酶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 黑龙江医学, 2022, 46 (5): 530-531.
[3]罗莉萍. 尿激酶溶栓不同给药方法在长期置管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北方药学, 2020, 17 (11): 151-153.
[4]李静, 李旭丹. 尿激酶微量泵泵入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J].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0, 6 (4): 328-330.
[5]王小宏, 吴凤金, 李全颖, 黄素俭. 两种不同溶栓方法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效果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 2020, 18 (10): 135-137.
[6]吴春霞, 张丽宏, 秦钟媚, 蒋云霞. 不同溶栓方法对预防带隧道带涤纶套血透导管血栓形成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 7 (16):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