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 云南 昆明 650204
【摘要】目的:分析ICU机械通气患者中采取俯卧位通气护理技术的并发症预防效果。方法:共计选取55例ICU机械通气患者,采取单双号方式分组,分为探究组、参比组,探究组均采取俯卧位通气护理,参比组应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探究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参比组更低,有对比意义(P<0.05)。结论:采取俯卧位通气护理技术可减少ICU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俯卧位通气;ICU机械通气;并发症;护理
目前大环境下,我国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各类疾病发生率逐年上升,随着医疗手段不断进步,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相应措施, ICU机械通气患者极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已经有一些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综合的分析,提出改进的建议[1]。呼吸机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疗法,其作用是利用呼吸机增加肺内供氧,减少疾病及死亡率,同时,还可以通过机械震动促进纤毛运动,提高呼吸机能,减少疾病发生的危险。在进行ICU机械通气疗法时,通常采用仰卧位,不同的卧位会对呼吸机的作用产生不同的影响[2]。本文对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采取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有55例ICU机械通气患者,研究日期2022.2-2023.选择符合ICU收治标准的机械通气患者,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呼吸衰竭等。这些患者应具有明确的俯卧位通气指征,如氧合指数(PaO2/FiO2)≤150 mmHg等。排除标准:排除存在绝对禁忌证的患者,如尚未稳定的脊髓损伤或骨折、严重烧伤、气管切开等。此外,还应排除血流动力学极其不稳定、颅内压增高等不适合进行俯卧位通气的患者。单双号方式分成探究组(n=28)、参比组(n=27)。探究组由18例男性10例女性组成,年龄54~90岁,平均69.31±0.32岁,参比组: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龄54~90岁,平均69.35±0.36岁,两组之间的一般数据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比组应用常规护理,给予传统机械通气,应用人工气道,护士要对患者进行详细观察,并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严密监护,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护士要注意患者的身体姿态,将头部尽量朝一边倾斜,以免对患者的气管插管内造成压力,降低疗效。
探究组均采取俯卧位通气护理:(1)实施前的准备:在实施俯卧位通气前,需进行充分的患者评估,确保无禁忌症。同时,需暂停鼻饲,检查并妥善固定好各种管道,充分吸尽气道及口鼻腔的痰液,避免俯卧位时不便于吸痰操作。(2)实施过程:俯卧位通气应由三名或更多护士协助医生完成,确保患者安全。翻转患者至俯卧位后,需立即接上呼吸机管道,开放各种引流管,保持引流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同时,需注意头部和颈部之间留有空隙,防止气管导管移位、受压或打折。(3)监测与护理: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同时,需定期评估患者的耐受程度,及时调整体位和护理措施。对于出现颜面部水肿、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的患者,需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4)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俯卧位时患者颜面部处于低垂部位,容易出现水肿。可通过垫高头部15°~30°来减轻水肿,对于水肿严重的患者,需及时去除保护敷料并观察皮肤恢复情况;俯卧位通气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为压力性损伤。可通过每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泡沫敷料等方法来预防。同时,需对胸部、膝部等高危部位进行评估和保护。(5)气道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俯卧位通气可增加患者气道堵塞的风险。在护理过程中需加强管路的观察与护理,记录患者携带的管路名称及置管长度,避免管路脱出或移位。同时,合理应用镇静药物和密闭式吸痰器也能降低风险。(6)胃内容物反流及误吸的预防:俯卧位通气患者误吸的发生率较高。在实施俯卧位前需暂停肠内营养并回抽出胃内容物,在俯卧位后逐渐给予肠内营养泵入。一旦发生误吸问题需及时吸尽胃内容物和气道内吸入物。
1.3观察指标
研究指标: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22.0统计软件对俯卧位通气护理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并发症发生率以 n,%表示,P<0.05表示有对比意义。
2.结果
探究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参比组更低,对比有意义(P<0.05),见表1所示:
表1:探究组与参比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 气道损伤 | 呼吸机相关肺炎 | 压疮 | 发生率 |
探究组(n=28) | 0(0) | 1(3.57) | 0(0) | 1(3.57) |
参比组(n=27) | 2(7.41) | 2(7.41) | 3(11.11) | 7(25.93) |
X2 | - | - | - | 5.5262 |
P | - | - | - | 0.0187 |
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有效护理对其病情康复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采用俯卧位的机械通气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肺组织氧含量,同时,对肺的循环功能影响降低,从而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其主要机制为: ICU机械通气中,双侧肺液及腹腔通气使胸廓形态及纵膈的形态发生变化,导致胸廓内部压差下降,肺部通气量再分布,有利于分泌物排除,能提高肺部的血流灌注,从而提高肺部容量
[3]。然而,俯卧位属于非传统的姿势,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护士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重视对患者进行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减少危险因素发生。同时俯卧位通气也伴随着一些潜在的并发症,如颜面部水肿、压力性损伤、气道相关并发症等[4-5]。因此,在实施俯卧位通气时,通过合理的体位调整、细致的护理监测以及及时的并发症预防措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可以确保俯卧位通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研究显示,探究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参比组更低,有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因此,俯卧位通气护理可提高ICU机械通气患者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
综上所述,俯卧位通气护理技术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通过合理的应用和细致的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有力的支持。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俯卧位通气护理技术将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凡, 王敏, 顾肖, 等. 俯卧位通气患者眼部并发症护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08): 987-995.
[2] 吴玲玲. ICU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敏感性指标的临床分析[J]. 黑龙江医学, 2023, 47 (01): 80-82.
[3] 王婧, 周文艳. 精细化护理在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J]. 妇儿健康导刊, 2023, 2 (24): 166-169.
[4] 汪子寒, 黄艳林, 许程飞, 等. 医护人员对俯卧位患者早期活动观点的研究[J]. 继续医学教育, 2022, 36 (12): 153-156.
[5] 张丽雪. 儿童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护理中实施常规护理及俯卧位护理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22, 20 (36): 17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