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目的 探究重症监护室(ICU)患者行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的护理对策和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院ICU于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收治的40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护理。观察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BIS监测在ICU患者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医护人员更精确地管理镇静状态、评估认知功能和预测患者的脑功能恢复情况,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促进其早日康复。
【关键词】ICU;脑电双频指数;护理对策
ICU作为医院重要部门之一,接受的患者病情普遍较重,且多数患者因疾病严重或处于危重状态,往往需要进行机械通气进行辅助治疗。但包括机械通气在内的各种治疗和监测措施,如管道置入、采血等均会引起患者的焦虑不安,使其出现抵抗反应,影响操作和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为减少患者的焦虑与痛苦,提高治疗和监测的效果,需采用适当的镇静药物进行干预[1]。而常规护理无法准确评估患者的镇静深度和意识情况,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需采用BIS监测帮助医护人员更好的评估患者脑功能的恢复状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2]。本次选取本院40例ICU患者进行浅析,探究在该患者中进行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的护理对策和效果,现报告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ICU于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收治的40例患者纳入考察人群,随机均分成两组(n=20)。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2:8,年龄35-78岁,平均(56.69±5.73)岁。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13:7,年龄37-77岁,平均(57.05±5.82)岁。两组患者在信息资料比对上基本一致(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严密监测患者镇静期间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汇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对症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组上应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护理:(1)将BIS监测器电极分别放于患者的鼻上5cm、前额正中、太阳穴及眉弓平行上方,数据自动监测时间设置为15s/次,电极片放置前做好患者对应部位的皮肤护理,避免皮肤油脂影响监测结果;(2)根据BIS数值监测患者的镇静效果,数值区间为1-100之间,数值越低代表患者的意识状态越低,越高则代表患者意识越清醒,数值在70-80间整体效果较为理想,若数值波动较大,可应用Ramsay镇静评分进行辅助评估;(3)加强药物监测,注意药物调节速度,避免用药过量引起相关副作用,同时需减少外界信号对BIS监测的干扰,以免影响数据偏差。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2)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谵妄、躁动、复苏延迟、恶心呕吐等)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х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对比(n=20)
组别 | 机械通气时间(h) | 住院时间(d) |
对照组 | 127.65±10.97 | 19.69±3.57 |
观察组 | 120.27±10.21 | 16.71±3.12 |
t | 2.202 | 2.811 |
P | 0.034 | 0.008 |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n=20,例)
组别 | 谵妄 | 躁动 | 复苏延迟 | 恶心呕吐 | 总计(%) |
对照组 | 1 | 1 | 2 | 2 | 6(30.00) |
观察组 | 0 | 1 | 0 | 0 | 1(5.00) |
х2 | - | - | - | - | 4.329 |
P | - | - | - | - | 0.037 |
3 讨论
ICU患者因疾病通常需要接受镇静以维持机械通气进行相关治疗干预,然而,使用镇静药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细致的调节与监测,以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3]。而常规护理无法准确判断患者的意识恢复情况,因此,为更精确的管理患者的镇静状态和提高治疗效率需应用BIS监测护理进行整体干预。
BIS作为一种通过分析脑电图信号来评估患者意识深度和麻醉状态的指标,常用于麻醉状态监测和重症监护中[4]。通过监测BIS数值,能帮助医护人员更精准的调节镇静药物剂量,避免镇静过深或不足的情况出现[5]。经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这是因为BIS通过优化镇静管理,能够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尽早减少镇静药物的使用,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和早期脱机。另外,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
P<0.05)。原因是BIS监测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调整镇静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速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减少镇静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因此患者的并发症率得到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BIS监测通过分析大脑电活动来评估患者的镇静深度,有效地缩短了ICU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与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勇,董朝晖,钟兴明,等. 脑电双频指数镇痛镇静联合液压耦合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3,35(12):1274-1280.
[2] 池锐彬,叶铨秋,李超锋,等. 早期NSE联合BIS监测预测重症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价值[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12):1444-1447.
[3] 丁丽丽,刘梦茹,孙海军. 脑电双频指数、颅多普勒与颅内压联合监测在重度颅脑损伤预后评估中的价值[J]. 中国医药导报,2023,20(2):69-71,79.
[4] 刘永建,刘桓,王双豹,等. 早期脑电双频指数监测联合乳酸清除率与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21,39(4):258-261.
[5] 郭洁,马洁,金志鹏.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危重症患儿电子支气管镜术中的应用[J]. 中国内镜杂志,2021,27(6):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