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手法复位后患者的精细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2
/ 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手法复位后患者的精细护理

戈洁

铜陵市立医院神经内科 安徽铜陵    244099

【摘要】目的 研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v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经手法复位后患者的护理。 方法 将40例BPPV患者进行研究,分别来自我院神经内科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入,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法复位,并结合复位前复位中和复位后相应的精细护理措施,观察所有患者症状变化、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生活质量评分及出院1个月后的住院重返率。 结果 护理后VSI评分低于治疗前,各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护理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个月后的住院重返率为0%。 结论 良性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经手法复位后,结合良好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使得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好转,且个人生活质量提升,对治疗有重要意义,值得应用。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精细护理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指头部快速移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后,继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在眩晕患者占比达到17-42%[1]。患者主要表现为剧烈旋转性的眩晕,伴随恶心呕吐、眼球震颤,严重情况下会丧失自身工作生活能力。当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法复位,使脱落的耳石返回椭圆囊,超过70%的患者在经过手法复位后,眩晕症状可及时缓解,但仍有10%的患者在经过多次手法复位后,仍存在眩晕症状的[2]。部分患者对手法复位治疗效果不够了解,导致治疗期间存在恐惧心理,随之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手法复位期间需要结合良好的护理措施,与此相关的精细护理也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难题之一[3],本文通过研究证实手法复位后护理措施的重要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40例BPPV患者进行研究,分别来自我院神经内科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入。纳入标准:①均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4]诊断标准;②均开展手法复位治疗;③均为成年患者。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②无法积极配合治疗;③治疗期间依从性较差。所有患者中:女22例,男18例,年龄40-71岁,平均(57.58±8.23)岁;病程7-17d,平均(9.43±2.44)d。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同样手法复位治疗,并在复位期间结合精细护理措施;其中(1)复位前:有效地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及时地回答问题,并对其进行积极的鼓励和安慰。与患者沟通时使用尊重,积极热情应对,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尊重,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详细告知患者疾病发病原理,以及手法复位过程,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情况,减少患者出现的恐惧心理。(2)复位期间: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倾听患者主诉与要求,并给予患者足够的鼓励,复位期间鼓励患者说出个人感受,便于及时了解调整方案;避免随意改变患者头部,保证动作轻柔,并检测好患者生命体征变化。(3)复位后:①体位护理:复位后通过强制性体位,告知患者将头部保持直立,避免出现后仰或者前倾的情况。其中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当天需要强迫12h检测卧位,一周内需要避免患侧卧位,在症状消失后恢复活动。后半规管BPPV患者复位后,选择高枕卧位,需要将头部抬高。②用药干预:复位后仍存在头闷头晕情况下,可使用血管扩张剂,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以及最终使用时间。③饮食干预:对患者少食多餐,确保清淡饮食,增加维生素以及富含钙质的食物;控制每日钠摄入,忌辛辣、燥热类食物,禁烟忌酒。④生活干预:患者在日常生活期间需要增加个人锻炼,并增加日常饮水,减少脑力劳动,保持个人情绪稳定,生活规律,拥有充足睡眠,近1个月内避免头部剧烈运动。并告知患者后续可能存在的轻度恶性呕吐反应,平时注重休息。

1.3 观察指标

(1)使用前庭症状指数(VSI)观察所有患者症状变化,包括4个单项,得分为0-10分,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同时记录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5]

(2)采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表(DHI)调查生活质量变化,总分100分,包括3个维度,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差[6]

(3)出院1个月后的住院重返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所有患者症状变化、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护理后VSI评分低于治疗前,各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所有患者症状变化、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n=40,(±s)]

组别

VSI(分)

左椎动脉(cm/s)

右椎动脉(cm/s)

基底动脉(cm/s)

治疗前

29.41±3.52

33.22±3.55

32.34±3.12

42.34±4.32

护理后

16.74±2.47

39.34±2.46

39.23±3.23

48.34±4.21

t

18.635

8.962

9.703

6.291

P

0.001

0.001

0.001

0.001

2.2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n=40,(分)]

组别

功能

情感

躯体

治疗前

63.43±7.76

64.57±7.34

62.33±7.65

护理后

81.22±6.45

76.33±6.22

79.65±6.34

t

11.150

7.731

11.025

P

0.001

0.001

0.001

2.3出院1个月后的住院重返率  0%

3 讨论

BPPV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较短,但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首选治疗方案为手法复位,但复位治疗后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心悸出汗等症状,复发率较高[7]。经过手法复位后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治疗期间需要结合良好的精细化的护理措施,需要充分了解手法复位过程,并了解配合要点,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并提高复位成功率,改善患者生理与心理健康[8]。同时护理期间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知识,减轻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负面情绪,使得治疗依从性提高。无法结合良好的护理措施,会导致漂浮的耳石再次掉入半规管内,导致患者再次发作。

本文通过将手法复位护理措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VSI评分低于治疗前,各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证实患者症状明显好转,且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也明显提升,出院1个月后的住院重返率0%,究其原因,就在于治疗期间结合良好的护理措施,通过对患者开展心理支持、一定健康宣教后,加强护患沟通后,提高了护士的信任感,护理期间依从性较高,增加患者自身的适应性,提升治疗效果[9]。在复位期间开展护理措施,首先在复位前告知患者疾病具体情况,并交代清楚检查目的,确保患者配合,检查期间注重放松,掌握足够的动作要领。复位期间保护好患者,对患者开展足够的指导与安慰,指导患者配合头位改变,缓解患者紧张情绪[10-11]。复位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询问是否仍存在恶心呕吐症状,避免运动,选择合适的体位睡眠;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生活饮食方式,注重劳逸结合,保证心态稳定,积极配合治疗[12]。同时在此次结果中,护理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证实了复位后开展一定护理措施,患者生活质量获得一定提升,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专业,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知识宣教,不仅能够使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得到提高,提高其对保守治疗的主动重视性,及时疏导患者不良情绪,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促进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治疗成本。让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不做预防措施的严重后果,使医护之间配合默契,化被动预防为主动预防,更有助于患者预后,提高治疗效益。

综上所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手法复位后联合良好的护理措施,能够缓解相关症状,使得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护理措施有效性较强。

参考文献

[1]  SANJEEV SAXENA, BHAUMIK PATEL, RAVI ROY, et al. Role of subjective visual vertical 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s a prognostic marker after canalith repositioning maneuver[J]. 中华耳科学杂志(英文版),2022,17(3):111-115..

[2] ORIGO,D.,TARANTINO,A.G.,ROMAGNOLI,M..整骨手法治疗前庭功能衰竭2例报告[J]。2020,24(3):59-62.

[3] 王燕,史敏,王飞霞,等. 20例躯体活动障碍伴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的护理[J]. 护理学报,2018,25(4):60-62.

[4]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 [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52(3):173-177.

[5] 王志平,张义,白秀清,等. 改良手法复位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不典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8,30(5):70-74.

[6] 周玲玲,鲁秀玲,韩之瑾,等. G-Force眩晕诊疗系统治疗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J]. 老年医学与保健,2021,27(2):326-329.

[7] Analysis of cost and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in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9,132(3):342-345.

[8] 崔庆佳,王蕊,闫瑾,等. 不同前庭康复时长及日频次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J]. 北京医学,2022,44(8):682-688.

[9] 刘春丽,王宏艳. 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J]. 中国医药导刊,2017,19(4):419-420.

[10] 孙利兵,杨捷,郑智英,等. 个体化整体护理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 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7):876-880.

[11] 李娜,宋林燕. 综合护理干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焦虑的影响[J].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39(5):388-390.

[12] 张雅君,王静. 环节式健康教育结合肢体功能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并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研究[J].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21,49(4):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