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痉挛体位摆放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作用及对压疮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1
/ 2

抗痉挛体位摆放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作用及对压疮的影响

洪蔚蔚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上海   200061

Shanghai Municip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摘要】目的:探究抗痉挛体位摆放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干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23.01-2023.12,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患者。通过随机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3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抗痉挛体位摆放技术干预。比较2组肢体功能指标及压疮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肢体功能评分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压疮发生率,观察组6.67%低于对照组26.67%(P<0.05)。结论:抗痉挛体位摆放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效果理想,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降低压疮发生率,可行。

【关键词】抗痉挛体位摆放技术;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

脑卒中发生3周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机体痉挛情况。受疾病影响,患者神经元受损,导致机体出现神经元调控紊乱现象,有显著临床表现,主要为上下肢伸肌痉挛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抗痉挛体位摆放对患者体位进行特殊设计,可对拮抗肌进行平衡,从而达到防止痉挛持续或加重的目的。本文以60例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抗痉挛体位摆放技术干预效果。报告下述。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3.01-2023.12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30例,男女分别19例、11例,年龄(平均):48-81岁(63.64±5.93)岁。观察组患者30例,男女分别17例、13例,年龄(平均):48-81岁(63.69±5.89)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护士持续观察患者病情,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内容,遵医嘱给予患者用药、饮食、心理、生活指导。

观察组给予抗痉挛体位摆放干预。护士许纤维患者讲解保持合理体位的重要性,取得其信任后,针对性展开体位摆放干预。(1)健侧卧位。适当垫高患者头部,外展患侧上肢,同时外展肩胛骨,慢旋前臂至前方,保持掌心向下状态伸展手指。护士可轻轻弯曲患者患侧下肢,将其放在软枕上,减少肢体内翻下垂情况出现。(2)患侧卧位。同样将患者头部垫高,患肢向外慢慢前伸、伸展、旋后,对患者肩膀轻轻向前拉伸,避免过多压迫肢体。向外伸展患者手肘,保持掌心向上,同时缓慢屈伸患侧下肢,慢慢将髋部屈膝放在软枕上,最后将健侧上肢放在胸前枕头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来说,该体位是最优选择,方便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阶段的健侧肢体运动。患侧肢体受到自身体重挤压带来的刺激,有利于提升患肢感觉,降低痉挛发生风险。(3)仰卧体位。取一较薄枕头垫在患者头部,同时在患者肩胛、上肢处垫长形枕头。护士需帮助患者缓慢旋转上臂至后方,尽量伸直腕部、肘部,掌心应保持向上,伸展手指,上肢平放在枕头上。患侧髋下部、臀部、大腿外侧均需放置在软枕上,减少下肢外旋或伸展。但实际护理过程中,因该体位发生压疮风险较高,并不建议广泛使用。若患者肌张力较高,建议使用健侧卧位,反之则推荐患侧卧位。

1.3观察指标

通过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对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其中,上肢总分为66分,下肢总分为34分,分值大小与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成正比。

记录2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压疮发生情况。若患者肢体受压部位为红肿状态,且手触摸局部发热,患者自觉麻木或疼痛,均可纳入压疮。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有数据行统计分析,(±s)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t检验,统计意义标准P<0.05,工具SPSS 24.0软件。

2 结果

2.1两组FMA评分比较

干预前,FMA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评分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FMA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上肢

下肢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30

24.26±3.49

38.82±4.45

14.51±2.26

20.23±4.45

观察组

30

24.45±3.39

43.37±4.82

14.46±2.27

25.59±5.52

t

-

0.214

3.799

0.085

4.141

P

-

0.831

<0.001

0.932

<0.001

2.2两组压疮发生率对比

压疮发生率,观察组为6.67%(2/30),对照组为26.67%(8/3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4.320,P=0.038<0.05)。

3 讨论

脑卒中并发症中,肢体痉挛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受到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如果患者长期保持同一体位,会增加压疮发生风险,不利于疾病好转。抗痉挛体位摆放可对上述问题进行规避。该技术是一种暂时性的治疗体位,从长期临床实践情况来看,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阶段患者及时使用该技术进行干预不仅可以预防肌肉萎缩,而且也可以使机体保持平衡状态,降低痉挛发生率

[2]。抗痉挛体位具有一定肌张力水平调节的作用,利于改善肢体血液情况,同时配合不定期体位改变,可降低压疮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示,干预后观察组FMA评分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抗痉挛体位摆放方式,基本原理是持续控制与静止性反射,以此干预患者机体的异常运动模式,促进机体出现分离运动,降低肌痉挛发生率。分离运动出现后,患者肢体活动情况较为理想,一定程度上避免同一部位受压较长时间的问题,进而减少压疮问题出现[3]。此外,为提高患者舒适度,患者可每隔2h改变体位,循环交替各卧位。

综上,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使用抗痉挛体位摆放技术对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可降低压疮发生率,具有较高使用价值,可推广。

参考文献:

[1]田芳芳. 在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中应用抗痉挛体位摆放对压疮的预防价值[J]. 黑龙江中医药,2021,50(5):348-349.

[2]邱淑琼,谭洁贞,邝景云. 早期抗痉挛体位联合患肢训练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关节挛缩的护理效果[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22):3930-3932. 

[3]张玲. 抗痉挛体位摆放联合肢体功能综合训练对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症的效果[J]. 临床护理杂志,2023,22(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