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改革,积极推动农民进城、产业下乡双向流动——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0
/ 2

加快改革,积极推动农民进城、产业下乡双向流动——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童晓云

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 075000

摘要: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文章就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民进城与产业下乡进行重点论述。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农民进城, 产业下乡, 双向

一、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变革系统工程。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规模将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系列重要部署。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以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全面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自由流动,真正实现城乡双向奔赴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决定》给出的抓手是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当前,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要把着力点放在城乡人口迁移、资金流动和土地流转等方面。要顺应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趋势,落实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政策,全方位打通农民进城的通道,加快推进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同时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引导城市居民下乡消费和养老要尽快破解县域资金外流与农民贷款难的矛盾,农民贷款难是一个综合症。一方面是金融体制限制了支农力度。同时也有金融机构嫌贫爱富问题存在有的地区精简了农村基层机构,造成一些应该发放的农业贷款没有发放;对基层机构贷款权上多而得少资金大量流出农村。加大金融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就要鼓励和支持城市资本下乡,建立乡村振兴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为最终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奠定基础。

二、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坚持向改革要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中国是现代化推进背景下,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城乡要素流动更趋活跃,社会全要素发展也要求城乡基础设施逐步走向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迈出新步伐,特别是国家区域战略布局下,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步显现,城乡联系日益紧密,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城乡二元结构出现新局面。

(一)城乡深度融合之路。新型工业化是科技创新、数字驱动的工业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国家工业化的新历程,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振新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要求,二者生产要素类似,推动要素深度融合是实现统筹的关键。一方面,乡村全面振兴需要融合新型工业化的科技和创新。互联网、大数据、算力等新技术在乡村振兴领域深入应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深刻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农村治理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加速促进了乡村全面振兴。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融合乡村全面振兴的资源要素。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出来,源源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工业化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二)规划融合之路。发挥好规划融合联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先导作用,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布局和建设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各有侧重、突出特色推动城乡在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安全标准、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实现城乡产业融合共兴、人才融合互动、文化融合繁荣,加快形成符合城乡发展实际、具有融合特点的城乡一体规划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协调联动,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功能融合之路。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城乡综合承载能力是指城乡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对人口及经济社会活动的承载能力,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承载能力、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社会承载能力等。推动城乡功能互补融合更好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技术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畅通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连片式农地规模经营,推进产业下乡

坚持全链条发展。产业链从种植、加工、延伸到旅游和育种,走融合发展之路的现代农业园区典范。以产业为核心,围绕全要素、全产业链创新探索,培育发展成现代化的高效产业,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致富夯实根基。加快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使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拓展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挖掘农产品的价值,打造农业产品深加工产业。在加快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经营性产业,发展农村新兴产业,如休闲、旅游等。一是健全以农户+合作社+企业新型合作模式为主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保障村集体、农民获得土地财产性收益的前提下,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以生态农场建设为抓手,实施园区化、标准化、生态化农业,做到保地、保粮、保产业、保共富。三是贯彻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理念,以国有龙头企业为平台畅通资本、科技、人才等要素下乡渠道,强化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支撑

四、整县域谋划,整镇域推进

根据产业规划、城乡规划、专项规划为基本蓝图,优化空间布局,一体联动推进。县域层面,注重科学选址,优先在开发区、工业园区、城市郊区等土地资源丰富、就业岗位需求量大的地点建设安置区,同步推进配套设施与产业提挡升级、扩大辐射面,打造城乡融合示范区。镇域层面,以镇域为基本单元,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

推动农村集体财产产权制度改革,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大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将农村土地的承包权搞活,可以组建土地承包权转让市场,更好地服务于那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将其土地资源利益最大化实施党支部+企业+农户种植模式,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发展乡村特色农业

五、在公共服务政策方面向农村转移人口进行倾斜

加速破除城乡间户籍迁移壁垒,进一步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支持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支持力度。保留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宅基地使用权,给农业转移人口更加稳定的预期,让他们安心进城落户。实现进城落户农民的各类保障全覆盖,鼓励支持农民进城购房,就是要把潜在市场需求释放出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