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第七人民医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213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衰容量管理在提升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患者心功能方面的临床价值,通过对比分析实施心衰容量管理的观察组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心力衰竭的优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选取了自2022年1月起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78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遵循心力衰竭的标准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使用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等基础药物。而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额外实施了全面的心衰容量管理,具体措施涵盖精确的体液平衡管理、定期的心脏超声监测以评估心功能、根据个体情况精细调整利尿剂剂量,以及提供针对性的生活方式指导。两组均接受为期12周的治疗,并在此期间监测与比较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变化、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经过12周的治疗干预,观察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提升(P<0.05),显示出心脏泵血功能的明显增强;同时,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显著改善(P<0.05),意味着患者的心衰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此外,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评分的显著降低(P<0.05),也进一步印证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相比之下,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关键指标上的改善幅度较小,差异未达统计学显著性(P>0.05)。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观察组患者的再住院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在数值上低于对照组,但这一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P>0.05),这可能与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相对较小有关,未来研究可考虑扩大样本量以进一步验证这一趋势。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衰容量管理;心功能;生活质量;治疗效果
引言: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攀升,心力衰竭的患者群体不断扩大,如何高效地管理和治疗这一疾病,已成为心血管医学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传统上,心力衰竭的治疗重心放在药物治疗上,利用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以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药物,这些药物在减轻症状、提升心功能方面展现了一定成效。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心力衰竭病情,尤其是伴有显著体液潴留的患者,单纯依赖药物治疗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难以精准调控体液平衡,从而限制了心脏功能的全面恢复。心衰容量管理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理念逐渐崭露头角,为心力衰竭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筛选了78例心力衰竭患者,所有入选病例均严格遵循《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版)》中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认。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排除了以下几类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的心力衰竭、存在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罹患恶性肿瘤者、患有精神疾病以及因故无法全程配合治疗的患者。随后,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78例患者科学、公正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包含39名患者。
对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行了比较,这些特征涵盖了年龄、性别比例、基础疾病状况(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情况)、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关键指标。通过严谨的统计学分析,确认两组患者在这些基线资料上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从而确保了两组之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为后续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项目 | 观察组(n=39) | 对照组(n=39) | P值 |
年龄(岁), 均值±标准差 | 65.3±8.2 | 64.8±7.9 | 0.734 |
性别(男/女) | 23/16 | 22/17 | 0.812 |
高血压病史(n) | 28 | 27 | 0.843 |
糖尿病病史(n) | 12 | 11 | 0.795 |
NYHA心功能分级(I/II/III/IV) | 0/12/20/7 | 0/11/21/7 | 0.862 |
LVEF(%), 均值±标准差 | 35.6±5.8 | 36.1±6.1 | 0.687 |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心力衰竭的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药物剂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心衰容量管理,具体措施包括:
精确的液体出入量管理:记录患者24小时液体出入量,根据出入量平衡情况调整利尿剂剂量。
定期超声心动图评估:每4周进行一次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特别是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等指标。
个体化调整利尿剂剂量:根据患者体重变化、水肿情况及超声心动图结果,个体化调整利尿剂剂量,避免过度利尿或利尿不足。
生活方式指导:指导患者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等,以促进心脏康复。
1.3观察指标
主要疗效指标:LVEF、NYHA心功能分级。
次要疗效指标:MLHFQ评分、再住院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低血压、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等)。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工作用SPSS25.0这一统计软件来完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均值(x̄)与标准差(s)的组合形式来准确描述其分布特征,并通过t检验来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以此评估这些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而对于计数资料,则选择以频数(n)和百分比(%)的形式进行直观展示,并运用χ²检验或当样本量较小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来进行组间比较,旨在精确判断两组之间在计数资料上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所有统计分析中,将P<0.05设定为判断差异显著性的阈值,即当P值小于0.05时,认为所观察到的差异是真实存在的,而非偶然误差所致,从而确认其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义。
2.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关键指标显著变化。观察组LVEF提升(P<0.05),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P<0.05),MLHFQ评分降低(P<0.05),表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相比之下,对照组改善较小,差异显著(P<0.05)。虽然观察组再住院率和不良事件率较低,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项目 | 观察组(n=39) | 对照组(n=39)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LVEF(%), 均值±标准差 | 35.6±5.8 | 45.2±6.3 | 36.1±6.1 | 39.8±5.9 |
NYHA心功能分级(I/II/III/IV) | 0/12/20/7 | 10/20/8/1 | 0/11/21/7 | 2/15/18/4 |
MLHFQ评分, 均值±标准差 | 62.4±10.5 | 35.7±8.2 | 61.8±9.8 | 48.3±9.1 |
再住院率(%) | - | 5.1 | - | 12.8 |
不良事件发生率(%) | - | 7.7 | - | 15.4 |
3.讨论与结论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治疗目标不仅在于缓解症状,更重要的是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实施心衰容量管理的观察组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心衰容量管理能够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心衰容量管理通过精确的液体出入量管理、定期超声心动图评估、个体化调整利尿剂剂量及生活方式指导等措施,实现了对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的全面监控和精准治疗。这一管理模式有助于及时发现并纠正患者体内的液体潴留或脱水状态,优化心脏的前负荷和后负荷,从而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同时,通过生活方式指导,促进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心脏康复和长期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LVEF显著提高,NYHA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MLHFQ评分显著降低,均表明心衰容量管理在提升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虽然观察组患者的再住院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等因素有关。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以更全面地评估心衰容量管理的长期效果。
综上所述,心衰容量管理是一种有效的心力衰竭治疗策略,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同时,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心衰容量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流程,以更好地服务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参考文献:
[1]林小洁,林慕如,林筠,等.对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心衰容量管理在提升患者心功能方面的价值[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3(2):3.
[2]王健,刘茜茜.容量管理模式对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及心功能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21):3277-3281.
[3]吴跃婷,孙建东,胡章容,等.心理护理干预联合容量管理对心衰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应用研究[J].生命科学仪器,2023(0z1):021.DOI:10.11967/2023008360.
[4]王晓.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心衰容量管理对于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和心功能的应用观察[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