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珍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 镇安中学 711500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个大难题,学生畏惧写作文,缺乏写作积极性。每次上作文课时,他们就会喊”不想写、不会写”,他们缺乏的是什么呢,是作文技巧和作文能力。
新教材施教两年来,我发现学生的思维空间能不能亮起一盏灯,关键在于老师手中有没有一根巧妙的“火柴”,这根“火柴”就是“问题”,“问题”的巧妙设置可以“入心”,可以“勾魂”,可以让思维的星空耀眼不止。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哪里去寻找思路和方向,我想主要是“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这两根指挥棒。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遵循一个原则“立德树人”,要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提升与发展”。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做了几点尝试:
深读文本,在观照作者的内心时观照学生的自我心灵,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比如教读《离骚》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大问题“请找出能表明诗人理想、心志和人生抉择的诗句,体会诗人的心路历程。”请你对屈原说几句话,以‘屈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下面分享两份学生的作业:
同学1:屈原,我想对你说,沉入汨罗,既是你的不归路,亦是你的一生坚守显于尘世。如果可以,我想化作贴近你胸膛的砺石,感受振聋发聩的不曾褪色的誓声;如果可以,我想化成吹脸你面颊的江上清风,与你周身跳跃的气息交融;如果可以,我想当面告诉你:楚国无春,世间却芷兰纷繁,或许长冬不长,芬芳暗藏,无春亦是仲夏将近,走出无解的苦岁吧!
同学2:屈原,我想对你说:汝心之所崇,甚矣,凤毛麟角。生的高贵,活的高洁,死的伟大。观平之生者,楚之幸也,民之幸也。但集团之腐庸,无以容也。吾甚觉汝若行官场手段,外奉承保身而内“结党”以抗奸佞,铲异己邪曲而举忠信之才,楚之兴,民之福有望矣。又不忍污子莲菏之身!
吾甚觉汝若行张仪择良木而栖之法,大一统留名青史,亦为百姓福也。亦不会玷污子忠贞坚韧之心。《离骚》者,人生之自思也,文约辞微,物芳显志洁。惜物芳而败于大泽,行廉而毁于腐烂。生命啊,它苦涩如割!生不逢时,子立于史之敌侧,君庸官废百姓哀叹!
是以敌似神而友似豚,安能以一人之力抗百万兵甲,逆时代而上乎?妙哉?穷哉?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灵哉?堕哉?举世浑浊我独清!
三生之德,听君一言;三世修行,观君一生……
幸甚至哉,今民生富禄,江山无动荡之灾,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吾知君死志已明,则君之贤亦不会存一瞬。香草之意薪火相传,吾心见撼至极!今日之国,大爱为本,以民为根,践为民服务之法。生命啊,它璀璨如歌!吾乃知君,吾乃知君,或生或死,皆苦啊!
君可愿跨岁月而来,看万家灯火,看市井繁华?我愿为君目,见君未见之世界;愿为君身,解君未解之誓言;愿为君心,写君未写之诗篇:
承君之志,为天地立心;
承君之志,为生民立命;
承君之志,为万世开太平!
……
唉!江水涛涛,难掩其笑;云雨濛濛,竟蔽高光!
好的作品还有很多,而这两个同学性格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他(她)们对屈原人生的感触和理解就不同。说实话,批阅学生作业时我是感动的,他(她)们能在诵读文本时结合之前学过的《屈原列传》,对屈原的认识达到这个深度,我是欣慰的。
细读广读文本,在理解作者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时,关注我们所处的时代,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宽度。比如教授茅盾的《风景谈》时,要深入理解茅盾的独特审美观“真正的风景”的内涵,必须细读文章,为推动学生去“细读”,我给了两个问题:①茅盾在文章中为我们描写了六幅风景画,每一幅风景画中都有两个画面,请大家找出来,并为这两个画面各自拟写一个标题。②文末作者说“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真的风景”是什么样的?它美在何处?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理解了茅盾在那个特殊年代写作本文的意图——礼赞延安、礼赞民族精神,理解了茅盾独特的审美个性。深度有了,这还不够,未达到文化传承的目标,为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我设计的问题是:
“ 文学作品是时代的镜像,矛盾的 《风景谈》反映了那个时代延安军民的精神生活风貌,当今时代的伟大精神融入到了怎样的风景中呢?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格式写三句话:
今天的中国,是一幅的风景画,这里有,有,更有。”
分享一份学生的练笔作品:
学生1:当今的中国是一副百花齐放国泰民安的风景画,和煦的春风吹拂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亲吻了每一位同胞的脸。这里有长空万里的云卷云舒,有海阔无涯的水波暗涌。有经久不息的大江大河,巍然屹立的错峰绵峦。有心随天地走意被牛羊牵的恣意随风,有大漠起孤烟拥抱落日圆的自由高唱。还有袅袅炊烟的田园野客,盘飱明桌的阖家悦色。有车水马龙无限繁华,有扎根黄土热情满浸。更有一带一路旁鲜妍绽放的月季,枝丫蔓长的橄榄枝摇曳无边。他们所生长的地方,冠以和平之名,呈国盛之景。回首沧海桑田,你我皆是那万千风景之一。
这样的作品展示出来,我为他们骄傲。同时,我也庆幸,幸亏我灵机一动,拓展了这样一个问题,否则,怎么能看见他(她)们思维折射出的光芒,竟如此耀眼!
站在单元的高度,纵观整个模块选文的共同特点,理解编者意图去设计问题,以提高学生思维的高度。比如:必修第一单元,百年新诗新文学发展历程也是百年中国发展历程;选必下第一单元,要让学生看到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结合单元研习任务,我们班办了一个演讲比赛,以“我们为什么要读古诗词”为主题,孩子的发挥依然让人炫目:
学生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古诗词”这个话题。
我想早在千年前,孔子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其曰,诗可以兴观群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所谓兴,即激发人的情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体会别人情感的同时,其实是为自己的心灵开了一扇天窗,我们接受阳光倾洒,亦感绵绵细雨漾起的点点涟漪。是南国红豆的最相思,一抹朱色情意起;是黄鹤楼前孤帆渐远,与友相别不知何时再见;是猿声不息的两重山前,一叶轻舟的释然;亦是弃身锋刃端,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的坚定;平平仄仄,起起又浮浮,虽身是少年,却也在这墨色丹青里窥览到了人生的春去秋来,为之共情。
所谓观,即观察政治得失,风俗盛衰,历史在潮起潮落中前进。我们期许一场花开的绚烂,又静赏一场花落的淡然。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港口夕阳斜;是淮左名都转瞬废池乔木,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盛衰,仿佛一念之间,又好似前因后果,令人惘然。过去我们无法改变,但鉴古而知今,我们可以好好把握当下。这样的起落,在诗中以景寄情,今昔对比,往往比史书更深刻。
所谓群,即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我们从古人那里汲取经验,叹“人生结交在始终,莫为深沉中路分”;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故诗歌何尝不是引导,是求解无果时的答案书。
所谓怨,即讽刺时政。以笔为剑,一刀劈开朱门翠幕,窥见胭脂水粉下的丑陋。“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感江畔亡国商女,时时犹唱后庭花。透着万分感慨与无奈,在灯红酒绿中,独见枯树朽木。这时,我们也会思考,看似安宁祥和生活背后的暗波。
故曰,读诗可见世间百态,亦让美的共鸣于心中回响。在快餐文化泛滥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古典诗词的正确引导。须知,实用与审美并非非黑即白的二极管,唯有心向往之,行则将至,才可达成自我成长的最优解。
学生的大脑深藏着无限的智慧与潜能,如何挖掘和培养他们的深度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思维能力提升上来了,写作的难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心灯”一旦点亮,何愁写作的“星空”不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