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广汉,618300)
摘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儒家思想以其开放包容和经世致用的特性,吸引了来自19世纪大西洋彼岸超验主义先锋的目光。带着对经典东方哲思的解读,土地“整形艺术家”梭罗在四季更迭中,敬畏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从《瓦尔登湖》的自然价值观层面探讨梭罗对儒家思想的接受性,可窥见这一接受过程如何为西方国家自然观的形成带来积极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超验主义;梭罗;《瓦尔登湖》;自然价值观;积极接受
基金项目: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2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青年基金“儒家思想对超验主义的接受式智慧支持”(项目编号:QJ2022-91);2023年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项目“民航乘务英语‘潜势’文化输出——功能语言学视城下的‘中国话语’构建”(项目编号: ESD2023-08);2023年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校级面上项目“客舱服务英语中的文化输出研究”(项目编号: J2023-069)。
作者简介:白宇(1988-),女,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育。
当今世界,多元文化间的对话、融合和发展是全球范围内的必然趋势。包容地看待本土和异域文化,实现自我和他者间的文化互动,是广大文化、文学研究者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作为世界文化体系中的杰出一员,儒家思想属于中国,属于东方,也属于世界。分析和了解儒家思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情况,对于认识世界多元文化的现状,加深中西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超验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的美国,其主要代表人物爱默生、梭罗越过了本土文化的藩篱,以宽阔的胸襟、国际化的视野接受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系列东方文化。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文化选择、过滤后,儒家思想中的部分内容为超验主义所接受,这也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超验主义对儒家思想的触碰、再解读乃至吸收借鉴,是世界多元文化对话、交融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章以华(2013:31—35)基于“互文性”视角,从文本间性、主体间性和文化间性三个层面研究了梭罗对儒家文本的接受,探得其如何从儒家文本中析取所需,融于已作,建构新的文学文本。谢志超(2012:15)坚持应系统从宗教、哲学、文学、文化等角度综合解读超验主义对儒家思想的多元接受状况。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儒家思想以其深邃的哲学体系、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以及对社会伦理的独到见解,成为了东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超验主义运动以其对个体精神自由、自然崇拜的强调,反对加尔文主义的宿命论和唯一神教的教条主义,主张通过直接体验自然来认识真理,实现自我超越,与儒家思想在某些层面产生了奇妙的共鸣。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作为超验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不仅记录了作者在湖畔的两年隐居生活,更深刻反映了梭罗对自然、人生及社会的独特思考。
二、儒家自然观对《瓦尔登湖》的智慧输出
1. 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孔子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意思是指四季万物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强调顺应自然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建立在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感之上,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倡导人们对自然万物秉持仁爱之心,将天地万物视作同自己紧密相连的存在,从而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
在《瓦尔登湖》的“湖”一章中,梭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瓦尔登湖的四季变换、晨昏交替以及湖畔生物的生息繁衍。梭罗说:“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这段文字不仅表达了梭罗对自然的无限崇敬,也透露出他追求生命真谛、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愿望。梭罗进一步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梭罗在“未经人工改良”的地域觅到可供机体正常运转的野生食物,通过“进食”这一动作,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西方哲学中“二元对立”这一命题,将野生食物这一自然中的“他者”进行“内化”,消解了主客体之间的对立,探索出一条能真正融入自然的路径。他引用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邻”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人的美德可以在自然中更好地发展,并且人在自然中不会感到孤独,因为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伴。这些心声是对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解读与接纳,即人应当顺应自然、融入自然,通过体验自然来领悟生命的真谛。
2.仁民爱物,民胞物与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主张把对亲人的爱推及邻人、惠及百姓,乃至扩展至万物万类。宋明之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倡“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百姓是我的同胞,自然万物皆为吾之兄弟,倡导爱人类,也要爱自然万物。
在第一章“经济”中,梭罗便疾呼奴隶制的黑暗,为身陷苦役的邻人鸣不平,尽显“仁民”之心;在第五章“寂寞”中,梭罗(2011:194)笔触柔软:“当我沉溺于和四季的友情之中的时候,我相信生活绝对不会强加负重于我……如果持续的下雨使得土地里的种子腐烂,破坏了低地上种的土豆,那么雨水起码对于高地上的草是有益的,而对草有益就是对我有益。”梭罗对自然界的这种拟人式友爱与儒家“仁爱万物”的思想不谋而合。与明代儒家思想家王阳明的“一体之仁”说产生了共鸣,即把人所具有的仁爱之心由“爱人”延申至“爱物”,进而把人与天地万物有机结合起来。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诸如此类的生活体验比比皆是,将他的仁爱之心延展到整个自然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呼吁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万物和谐共生。
3.安贫乐道,用之有节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相对引用孔子这两句话的爱默生,梭罗是身体力行者。他在瓦尔登湖过了两年零两个月“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他亲近自然,自给自足,在读书写作中思考新时代冲击下,人面临的诸多问题。此外,儒家奉行言行统一,同时强调行动力的重要。而作为推动改革的先驱者,超验主义对此颇为赞同。
在第六章“访客”中,梭罗(2011:209)详细记录了自己在瓦尔登湖畔的简朴生活:“我最好的房间却也不是我经常过去的房间,也就是我屋后的那片松树林,他总是随时准备好招待客人,但是太阳却很少照在这房间的地毯上。”在自己的饮食和待客之道上,也遵循“简单、自然”的原则。他反对过度消费和物质主义,提倡自给自足、简朴节约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与儒家思想中的“安贫乐道”不谋而合。儒家认为,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精神的充实与内心的平和。梭罗通过实践这种简朴生活,不仅实现了物质上的自给自足,更在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与自由。他证明了在自然的怀抱中,人可以摆脱物质的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三、儒家思想对西方国家自然观形成的积极影响
1. 转变自然观念:从征服到共生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西方国家自然观的转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工业革命之前,西方国家普遍持有一种“征服自然”的观念,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无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然而,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这种观念逐渐暴露出其弊端。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的传播和接受,促使西方国家开始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自然观,从征服自然转向与自然共生。
2. 促进环保意识的觉醒与行动
儒家经典中不乏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如孟子所言“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儒家思想对自然的崇敬与保护意识也激发了西方国家的环保意识。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表达了对环境破坏的痛心疾首,他呼吁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他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简朴生活的倡导,唤醒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这种意识逐渐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层面,推动了环保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参与环保行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共同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3. 丰富西方哲学体系与思想对话
儒家思想的传入和接受不仅丰富了西方哲学体系的内涵,也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仁爱之心”等观念为西方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和价值取向。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将这些观念与西方哲学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他既反对极端主义又反对享乐主义,主张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寻求平衡;他既关注个人修养又关注社会责任,强调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对比和融合儒家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人生观等观念,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有助于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四、结语
《瓦尔登湖》作为一部跨越时空的经典之作,不仅记录了梭罗在湖畔的隐居生活,更深刻反映了儒家思想与超验主义运动之间的共鸣与融合。立足文本,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梭罗对儒家思想中自然价值观的接受与转化。这种接受与转化不仅为西方国家的自然观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和变化,也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当继续珍视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传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章以华.互文视角下梭罗对儒家文本的接受[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02).
[2] 谢志超.超验主义对儒家思想的接受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刘献彪、刘介民主编:《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 尚晓进.什么是浪漫主义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5] 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M].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译. 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6] 陆杰荣, 郭忠壮.论梭罗生态中心主义思想的形上境界与理性实践[J]. 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7(3):14-21.
[7] [美]梭罗.生命的信仰: 寻回内心本来的力量[M].薛婷,孙其宁译.南京: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8] 杨胜男.超验主义对儒家思想的接纳及其对文化“走出去”的启示[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
[9] 蓝仁哲.浪漫主义·大自然·生态批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 3) .
[10] James C. Mckusick. Green Writing: Romanticism and Ecolog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11] 天人合一的时代价值[OL].http: // theory. people. com. Cn /n1 /2016 /1011 /c40531-28767478. html.访问日期:2024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