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国土资源信息宣传中心 四川巴中 636400
摘要:山区实施乡村振兴,当前面还面临着土地利用粗放低效、土地权属不清晰、产业融合度低等问题,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快速推进,而实施“全域综合土地整治”工程就能很好地化解这些矛盾。为此,文中以山区为例,分析了乡村振兴面临的土地粗放利用等瓶颈制约,介绍了“全域综合土地整治”全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全域综合土地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旨在为山区高效实施全域土地整治工程,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策略参考。
关键词:全域土地整治;乡村振兴;土地利用;路径
“土地整治”通常指的是对哪些没有合理、有效利用或没有利用的土地实施开发、垦造和整理的活动。土地整治主要涵盖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垦造建设用地为农用地、整理农用地,等等,整理的目的在于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俗来讲则是对“整个区域”土地上的“山、水、田、林、湖、草”进行综合的、整体的全面整治(保护、整理和规划)。
近些年来,作为革命老区、秦巴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巴中平昌,近些年来将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着力破解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制约。但不可否认,山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农村土地利用粗放、闲置撂荒土地较多、土地产权不清晰、土地流转困难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乡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制约了农村发展活力的释放。而“全域综合土地整治”作为近几年实施的土地整治措施之一,就能有效破解乡村振兴中的土地高效利用瓶颈,就能通过土地利用方式转型、土地要素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等举措,高效盘活乡村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巴中市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为此,本文以山区为例,着力就全域综合土地整治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究。
1目前山区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的土地瓶颈制约
作为革命老区和秦巴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巴中平昌,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阶段等因素制约,乡村振兴进程中面临着土地利用粗放低效、土地权属不清晰、土地整治统筹协调不足等突出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巴中平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坝耕地稀缺,农业生产空间狭小,人均耕地面积显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耕地多为坡地,质量较差,抗灾能力弱,粮食单产水平低,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由于山区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闲置农房、废弃宅基地、撂荒耕地等低效用地大量存在,但缺乏有效盘活利用的政策机制,土地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农村土地细碎化、属混乱等因素影响,土地流转困难,规模化经营水平低,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部分乡村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城乡要素流动不畅,建设用地保障能力不足,乡村发展活力和吸引力不强,土地利用方式粗放、规划布局不合理、空间结构不优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了乡村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影响了乡村宜居水平。
2全域综合土地整治对巴中市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土地综合效益的重大举措,对破解制约山区乡村发展的土地瓶颈,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重构、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具有重要作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夯实乡村发展空间基础。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山区将系统推进农村土地的山林田水等进行综合整治,盘活利用乡村闲置土地,开展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发展节地型产业,为乡村发展和农民就地城镇化提供建设用地保障,优化乡村发展空间布局,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通过科学规划村(居)布局,合理划分乡村发展空间,因地制宜推进宜居型、景观型、创新型等不同类型村庄建设,形成点线面结合、城乡统筹、四级同建的乡村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农村宜居宜业品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厚植乡村生态本底。通过开展全域综合整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资源禀赋,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动废弃矿山、污损河湖、陡坡耕地等生态修复治理,促进山区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筑牢乡村振兴生态屏障。
3全域综合土地整治助力巴中市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
3.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盘活乡村闲置土地
全面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要聚焦破解土地粗放利用突出问题这一重点,系统挖掘乡村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多措并举盘活乡村闲置低效土地。开展农村“三块地”综合整治。对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全面清理整治,建立“三块地”台账,逐宗核实土地权属、面积、分布等,对闲置废弃宅基地、荒芜撂荒耕地等进行重点摸排,分类施策,通过政策引导、规划调控、市场运作等方式,推动闲置低效土地整治盘活,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按照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试点政策,鼓励农民自愿有偿退出闲置宅基地,将腾退宅基地优先用于新增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用地,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整合分散农户、破旧空心村,开展连片成片整治,科学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3.2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产权制度
落实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必须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不断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体系,进一步深化“三权分置”改革,为农村土地优化配置奠定坚实制度基础,全面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配套政策。依法保护农户家庭承包权,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试点,增强承包权稳定性,赋予经营权必要的财产权利,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与粮食安全有机结合。稳步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保障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使用权,建立健全宅基地审批、登记、转让等配套管理制度,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完善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为农民财产性收入提升创造条件。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思路,推动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化,依法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集体林地流转等改革,激活农村沉睡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让农民更多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走共同富裕道路。
3.3优化乡村土地利用布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要坚持多规融合、一张蓝图绘到底,立足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科学统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布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科学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乡村建设规划,统筹划定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城乡建设“三区三线”,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明确村庄发展定位、用地指标和建设标准,保障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可操作性。是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系统梳理评估乡村发展资源禀赋,精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稳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集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科学配置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强化农村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合理布局农村绿化美化空间,打造青山绿水的生态画卷[3]。发挥土地整治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坚持把土地整治作为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的重要抓手,科学规划布局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发展用地,推动农业与旅游、康养等多产业深度融合,加大闲置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消化力度,优先保障农产品仓储加工等设施用地,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探索利用通村公路、河道治理等工程,发展沿线特色农业,打造农业经济带,走特色化、差异化乡村振兴路径。
4结语
总之,山区要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牵引,立足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综合性,加快形成水清岸绿、田园风光、村美人和的生动局面。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还能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全面推进农村“三块地”(即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和农用地)综合整治,不断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厘清产权归属,为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高效利用创造条件,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艳妹,邱兹璐,赵景辉,等.乡村振兴中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拓展与制度创新[J].中国土地, 2024(4):8-12.
[2] 苏恩飞.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措施的思考[J].中国房地产业, 2022(22):14-17.
[3] 武斌敬.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策略转型及实施路径[J].中国煤炭地质, 2022(S2):76-78+102.